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第一篇: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当之无愧的。
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
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
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
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
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
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
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
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
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
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
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
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
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
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
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
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
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
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
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
”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
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
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
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
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对如今来说,我想应该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应该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
这样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
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
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第二篇:辛亥革命-读后感专题《辛亥革命》观后感今天,我们在系党支部的带领下,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们再次进一步了解了这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世纪前,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
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
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
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
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是任何一次历史变革所无法替代的。
追根溯源,八个民主党派都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近代中国民主党派的形成,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与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关联。
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后来的中国人民继续扛起民主共和的大旗,沿着孙中山先生开拓的革命道路不断前行。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了这一斗争精神,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的民众,实行改革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还需要在这条复兴之路上奋斗不息。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历史,统一思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新篇章离不开我们对辛亥革命所奠定下来的民主国家体制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和深入总结,离不开这场伟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辛亥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不屈不挠奋斗一生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精神探索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就是辛亥精神。
对于辛亥精神的研究,对它的吸取,是过去的百年,未来的百年,乃至更长时间,都是必须的。
这种奋斗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无论是在苦难的战争岁月,还是在艰辛的创业时期,还是在当前的和平发展阶段,我们都应该从辛亥精神中汲取和吸收精神食粮,加强研究、讨论、宣传和弘扬辛亥精神,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怎么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执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第三篇: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今年是2011年,同时是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