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同步练习试题1 北京的春节一、辨字组词。

寺()饺()拌()腊()侍()绞()伴()醋()待()跤()绊()措()二、读拼音,写词语。

là yuè zhǎn lǎn chú xī biān pào()()()()rán fàng yuán xiāo fēng zhēng cǎi huì()()()()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切事物或景象都焕然一新。

()2.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3.(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四、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地修辞方法。

(填字母)A.比喻B.排比C.引用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五、填空。

1.本文作者是,原名,字,满洲人,被授予“”称号。

代表作有等。

2.本文是描述北京风俗民情的(体裁),描述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之情。

3.课文是按顺序来写的,其中这几天写得详细。

六、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先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再说说你分层的依据是什么?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

从初十就热闹起来,一直到十五。

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

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又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

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弄枪。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

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

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髻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1.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是。

2.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的特点是。

3.花灯是真正的艺术品,选段是从、、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4.作者在选段中介绍了哪些花灯?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参考答案一、寺院饺子拌面腊月侍卫绞痛伙伴白醋等待摔跤绊倒措施二、腊月展览除夕鞭炮燃放元宵风筝彩绘三、1.万象更新 2.截然不同 3.间断四、1.C 2.A 3.B五、1.老舍舒庆春舍予人民艺术家《骆驼样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2.散文隆重和热闹温馨和祥和喜爱3.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六、1.//家家赶做年菜……依据是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2.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3.香味色彩声音七、1.上元节(灯节) 2.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但是没什么文化内容3.形状材料样式4.作者介绍了纸灯笼、绢灯笼、纱灯笼、玻璃灯笼、宫灯、仿动物灯、“气死风”灯。

我喜欢仿动物灯,因为我喜欢各种动物。

2 腊八粥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唾.沫()腊.肉()稀.烂()黄焖.鸡()沸.腾()搁.置()嘟囔.()肿.胀()二、读拼音,写词语。

hú tu nóng chóu kě kào cāi xiǎng()()()()fěn suì wài tào chéng rèn jiǎo huò()()()()三、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四、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3.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五、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的作者是沈从文。

()2.“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个句子是设问句,意思是“没有什么法来反抗”。

()3.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表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围绕等着吃母亲熬煮的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的眷恋。

七、课内阅读。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八、课外阅读。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

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

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

”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

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

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

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

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2.用“”画出与结尾互相照应的语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泫然”所流露的心理。

参考答案一、tuò là xī mèn fèi gē nāng zhǒng二、糊涂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承认搅和三、1.拟人 2.反问四、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五、1.√ 2.√ 3.√六、八儿腊八粥其乐融融家庭亲情七、 1.深褐色妈妈把枣子同赤豆搁多了染缸里的脏水2.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3.等粥喝粥既表现出制作八宝粥过程的漫长,也表现出八儿想吃美食时的迫不及待。

八、1.五代人。

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

3.作者想到自己的亲人和周总理已离开人世,感到十分悲痛。

3 古诗三首一、写出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春城..无处不飞花()2.寒食东风御柳..斜()3.盈盈..一水间()4.脉脉..不得语()5.中庭..地白树栖鸦()二、读拼音,写词语。

chūn chéng hán shí là zhú qì tì()()()()jī zhù qī yā yíng yíng mò mò()()()()三、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四、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2.《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3.《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五、对《十五望月夜》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洁美的意境之中。

B.“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明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后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六、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觉和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七、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和两个“”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

2.“”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一、1.春天的京城 2.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形容清澈4.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5.庭中,庭院中二、春城寒食蜡烛泣涕机杼栖鸦盈盈脉脉三、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四、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3.地白树栖鸦五、B六、1.视听寂静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3.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