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依法规定了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规范了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行为,保护了劳动者、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第三条国家实行安全生产方针,将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保障和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和减少事故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条安全生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治结合,责任落实,依法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者实施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推广适用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促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
第六条国家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行惩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七条安全生产应当遵循科学、民主、法制、公开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用户、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参与,
第二章安全生产组织
第一节总则
第八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机构设置。
第九条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备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依照国家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第十条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组织要密切关注工作场所的安全生产状况,积极参与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制度,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第二节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者应当识别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引发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威胁。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者应当确定适当的安全生产标准、规程和操作规程,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档案,记录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信息,并依法予以保密。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实行应急救援预案,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五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事故伤害评估制度,定期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和评估,消除和防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实行职业病预防制度,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第三节安全生产监督
第十七条国务院负责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处理和反馈安全生产问题。
第二十条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检查职务时,有权了解相关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查阅和复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书面资料,检查、取样有关物品,并对发现的问题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生产经营许可和安全生产许可
第一节生产经营许可
第二十一条从事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等特种行业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特种行业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在生产经营前取得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应当暂停生产经营活动,整改达到安全生产许可条件后方可重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申请和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得转让、出借和作为抵押物。
第二节安全生产许可
第二十五条国家设立安全生产标准制定机构,制定并公布符合本法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并经安全生产标准制定机构或者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取得符合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志或者其他安全生产认证。
第四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一节总则
第二十七条国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保护劳动者免受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
第二十八条生产经营者应当执行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
第二十九条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劳动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三十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劳动合同或者劳动者安全生产培训记录中记载劳动者已接受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第二节特定劳动者的安全生产
第三十一条从事特定劳动的劳动者,应当对其进行特别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用品和设备。
第三十二条从事高空作业、井下作业、爆破作业等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依照国家规定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得从事相应工作。
第三十三条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业病防治措施,保障其身体健康。
第五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第一节总则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和推广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应用,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三十五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和意识。
第三十六条从业人员应当学习和掌握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的安全生产知识,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二节安全生产教育
第三十七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向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安全生产教育,使其了解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事故隐患和安全防范措施,增强安全意识。
第三十八条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第三节安全生产培训
第三十九条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对从业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安全生产培训。
第四十条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参加相应的安全生产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一节违法行为和责任
第四十一条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依法赔偿、负责整改并接受行政处罚或者承担刑事责任;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连带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或者发生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有关监督检查机构在执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构成以下行为之一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
(二)向被检查单位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三)以其他方式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二节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规定,在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中,责令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有关证照等行政处罚措施。
第四十五条对于各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人员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节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有关监管人员在执行监督检查职务过程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列举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
- 安全生产:指采取各种必要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灾害,防止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工作。
- 生产经营者: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负责管理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
- 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社会组织等依法对生产经营者实施监督管理职能的机构。
- 监督检查:指监管机构对生产经营者履行安全生产规定情况的核查。
列举如下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 职业病:工作所致的慢性疾病,属于工伤范畴。
- 行政处罚: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人进行罚款、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