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一、几点环境意识(理解)
1、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人口的增长可以导致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人增多了、经济发展了,不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只要提高人口素质,注意保护环境。

3、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冲突。

不能以保护环境的名义关停重工业,只能是边发展边治理。

4、环境问题存在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突出。

5、在回答生态破坏时,首先应回答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在湿润地区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6、虽然现在重视环境问题,但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重,只能说环境的恶化速度在减缓,但并没有减轻。

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宏观掌握)
三、环境污染问题(掌握套路、熟悉知识)
1、各类污染的污染源一般都是从生产(工业、农业)、生活、交通、建筑四个方面分析取舍。

如大气污染——工业废气、家庭炉灶燃煤产生的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农药、化肥、沙虫剂)、城市地面径流;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2、大气污染
(1)原因分析:①污染物排放多少;②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地形——谷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天气状况——“逆温”现象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2)主要污染物:煤烟、粉尘、SO2、CO2、H2S、NO、CO等。

(其中煤烟和粉尘是最主要最常见的污染物)。

(3)光化学烟雾:原因——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照射产生的一种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分析时要加上“光照强”这个条件);危害——刺激人的鼻、咽、喉,危害人体健康。

(4)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更严重的原因:①南方降水较多;②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③南方多盆地、谷地和丘陵地,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④南方土壤呈酸性。

3、水污染
(1)原因分析:①污染物排放多少;②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一般取决于水的流量和流速)。

(2)主要污染物:氮、磷、钾——造成富营养化、重金属、化肥、农药、杀虫剂。

(3)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引起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类缺氧死亡,水体恶化。

(4)赤潮: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②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我国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④易发生赤潮的时间:5—10月。

⑤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4、固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源: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城市建筑垃圾。

(2)危害:污染水体(经雨水浸淋,进入地表水或渗入地下水)、污染大气(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恶化大气
环境质量)、污染土壤(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结构,使土壤质量降低)、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3)处理方法:焚烧法(减量化。

可用于发电,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回收法(资源化。

分类回收,再生利用,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填埋法(无害化。

深埋于地下)。

五、生态破坏问题(掌握套路、熟悉知识)
1、生态破坏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2、广义的土地荒漠化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最典型的就是西北地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还包括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退化、土壤盐碱化等。

3、水土流失
(1)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③土质疏松;④地形坡度大;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3)危害:①对水土流失源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对河流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易发生洪涝灾害。

(4)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4、荒漠化问题
(1)典型分布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多大风;④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开矿;⑥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3)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具体措施有:合理樵采、合理放牧、合理农垦、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开矿。

5、土壤次生盐碱化
(1)典型分布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3)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6、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①乱捕滥猎;②生物生存栖息地的丧失;③外来物种的入侵;④土壤污染。

7、沙尘暴发生和形成必备条件:强风(对大风天气)、沙源(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和不稳定的天气(如冷空气活动强烈)。

植被稀疏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8、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3)保护湿地:制订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建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湖;改变湿地利用方式。

9、咸潮
(1)多发地区:沿海(或河口)地区(2)多发时间:冬季或干旱季节
(3)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4)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影响农业生产;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