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历史知识是同学们一定会学习的知识,那么,同学们测试过关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1.(2016·湖北黄冈中学一模·25)“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2.《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庄子·天地》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B.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C.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D.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3.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天人合一②与民休息③兼爱尚贤④ 道法自然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4.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

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5.)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

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

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

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

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可知宗法家族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因此从下图宗法家族关系图可以看出,宗法思想是祠堂和族田的思想基础,族田是宗法思想和祠堂的物质基础,祠堂是宗法思想和族田的政治保障。

据此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推知左图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A项‚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是‚儒家正统‛的制度保障,‚儒家正统‛是‚科举制‛的思想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但‚科举制‛与‚地主经济‛不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专制皇权‛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儒学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学正统‛为‚专制皇权‛提供理论支撑;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商品经济‛不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与‚儒家正统‛不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的‚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D项‚封建割据‛与‚儒家正统‛相违背,故D 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材料主张虽然将‚道‛与‚邦‛、‚天下‛相联系,但是并没有表示出非‚治世‛不可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侧重表达的是知识分子、道、国家三者关系的学问,没有集中在哲学领域,故B项错误;材料蕴含的是知识分子如何入世、出世的标准,并没有表达对国事的关注,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知识分子在是否入世的问题上,不必受制于外在的压力,可以自主选择,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故①正确;与民休息主张国爱轻徭薄赋,不乱用民力,而材料强调保护生态文明,故②错误;兼爱尚贤是战时时期墨家观点,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和选人用人问题,故③错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的讲话有相似之处,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中央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因而中央集权思想与西周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政治理论,故B 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的依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由此得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人类社会政权变迁是天意,与‚天人感应‛相符,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黄雾四塞终日。

皇帝为之惊心‛可知,材料并未涉及黄雾影响农业生产,故①错误;根据材料‚天气异常……上天示警所致‛‚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可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君臣中影响较大,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大臣回答这是因为……‘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可知,大臣对外戚专权有所不满,借‚天人感应‛来表达这种不满,故③正确;根据材料‚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可知,确有汉成帝重用外戚的事实,但不能表明为了削弱相权,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6.据《阳明年谱》中记载,王阳明临死之际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微笑)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如此回答是因为他( )A.追求心灵的满足B.回归了道家的洒脱C.遵守佛教的因果D.认为真知出于内心7.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 。

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

宋诗的这一特色( )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8.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9.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妇女再嫁得到尊重B.科举取士注重人品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理学成为统治思想10.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说:“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

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作者在这里( )A.反理学而讲求功利B.主张为官治学要知行合一C.批判社会道德败坏D.反思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news/CFABEDB67A78C009.Html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内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知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真知出于内心,每个人只要自己反省内心都能获得真知,因而死前没有遗言可留。

A选项追求心灵的满足是从表面信息理解材料,没有结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洒脱体现在无欲无求,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佛教的因果关系体现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选项认为真知出于内心符合材料信息,也结合了王阳明心学思想,从深层次地解读了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知,并未体现出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精神气节,但更加突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的理学特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故C 项正确;根据材料‚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知,体现的是文人阶层,非市民阶层,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皇权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仪,故C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材料正表明妇女因再嫁受到社会的轻视,而非尊重,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中郭稹和王希都是科举进士,但是题目与科举取士是否注重人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后,理学的对人思想的禁锢逐步强化,存天理灭人欲,不提倡寡妇再嫁,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陈亮批评的是‚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这些都是‚道德性命之说‛,即理学所带来的,这反映出陈亮反理学而讲求功利的意图,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命题,故B项错误;作者批判的是‚为士者‛‚居官者‛不务实际,而不是社会道德败坏,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历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三12.顾炎武弟子潘耒为《日知录》作序:“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

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

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日知录》旨在( )A.精详考据B.博辨文辞C.借古讽今D.明道救世13.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A.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14.明代学者吕坤说:“吾少时乡居,见闾阎父老、阛阓小民同席聚饮,恣其谈笑,见一秀才至,则敛容息口,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

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

……岂畏其威力哉?以为彼读书知礼之人,我辈材粗鄙俗,为其所笑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