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G高铁无线网建设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研究

5G高铁无线网建设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研究

5G高铁无线网建设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和通信网络都在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网的建成,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极为便利的出行通道,而如何为乘坐高铁出行的公众提供良好
的移动通信服务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以及铁塔公司的重要课题。

我国
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世界上拥有的地形地貌基本上中国都有,在中国东西南
北纵深5000km的广袤大地上,高铁线跨越了各种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而不
同的地形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要求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研究复杂地形
环境中如何建设移动通信站址则非常重要。

关键词:5G高铁无线网建设;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研究
引言
高铁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5G时代为高铁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网络非常重要。

首先分析了进入5G时代后,高铁建设面临的诸多技术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5G高铁组
网关键技术、设备选型、传输资源需求分析等角度进行技术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根据
5G网络建设需求提出多场景网络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技术分析,结合各地实际网络的建设需求、建设场景,现网条件和投资额度等因素,可因地制宜、精准高效地制定5G高铁无线网
络建设方案。

1高铁建网面临的困难
由于铁路沿线无线环境复杂,同时随着列车不断提速,车体封闭性越来越好,高铁无线
网络的覆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穿透损耗大。

穿透损耗与车
体材质、入射角等因系有关。

通常情况下,普通空调车的穿透损耗约10几分贝。

而高铁列
车由于是全密封车体,屏蔽性能好,其穿透衰耗要比普通空调车高得多,达到20多分贝。

(2)切换频繁。

由于高铁列车高速移动,短时间内终端可能穿越多个RRU覆盖小区,从而
产生频繁的小区间切换。

当列车穿越覆盖区的时间小于系统切换最小时延时,会引起切换失败,产生掉线,影响网络性能。

为了提高切换成功率,需要合理设置重叠覆盖区长度,一方
面确保终端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切换,另一方面也避免重叠覆盖区过长,影响基站的平均有效
覆盖铁轨长度。

(3)多普勒效应影响。

Doppler效应带来的多普勒频偏,会造成信号解调性
能严重下降,误比特率变大,给通信系统带来严重性能损耗。

目主主要采用自动频率校正(AFC)技术来解决频率偏移的问题。

(4)工程建设困难。

与普通铁路一样,高铁线路无线
覆盖环境复杂,选址困难。

针对不同的场景,需要采取各种最合理的覆盖方式来解决信号的
覆盖。

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铁路沿线的信号覆盖,不可避免地需要将部分站点设置在红线内。

由此也导致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协调等方面的困难增大。

2高铁建网规划要点
无线网络覆盖规划的目的是规划站点的合理分布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链路
预算,确定单站的覆盖半径。

对于高铁覆盖,由于车体的穿透损耗对覆盖效果有巨大的影响,因而还需要重点设定信号掠射角的门限。

根据相关测试数据,当掠射角越小,则列车的穿透
损耗越大。

当掠射角小于15°时,平均穿透损耗与掠射角之间基本呈线性反比关系;当掠射
角小于15°时,它们的关系开始呈非线反比上升;当掠射角小于10°时,穿透损耗开始随着掠
射角的减小而快速变大。

另外,由于前文提到的频繁切换问题,高铁覆盖还需设置合理的重
叠覆盖区域。

根据不同系统的切换时长要求,按高铁上运营列车的最高时速测算重叠覆盖区
长度,避免切换失败影响网络质量。

此外,为了减少切换量,还需要采用多RRU共小区技术,
将多个RRU设置成一个逻辑小区;还应避免将切换区设置在隧道口处,应当将覆盖隧道口的RRU与覆盖隧道内邻近的RRU设置成同小区。

3 5G高铁无线网建设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3.1狭长地形
狭长的地形一般是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凹地形,两山山谷狭窄的山谷之间,专做“U”型的地形特点是狭窄的地堑,凹地形高速铁路典型场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过窄外部信号的不便。

地形的覆盖方式根据实际地理条件红线施工尽量使用红色线建设,红线外实际的地理特征的影响无法得到电力,考虑到红线内的传输资源,协调铁路建设,覆盖了高速铁路场景如下:①对地形的优势合理利用,采用BBURRU等手段实现良好的覆盖,沿着狭窄的山谷覆盖高速铁路应该合理利用地形的优势,采用BBURRU和其他设备,一般采用定向的方式实现的高速铁路线覆盖,SHO可放置BBURRU的评估,及相关设备如天线系统的位置和配套建设的要求,综合考虑施工、维护成本和设计难度,合理确定具体施工方案。

②“U”型地堑应采用分布式基站RRU级联网络高速铁路覆盖:“U”应该用在分布式基站RRU 地堑级联网络,通过线性铺设RRU、天线系统和其他设备,单部门的权力或定向高速铁路沿线的方式使用线性范围。

3.2桥梁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的廊桥桥梁建设可采取红色线为红线外施工,红线外实际的地理特征的影响无法得到电力,考虑到红线内的传输资源铁路建设协调,建议覆盖这种高速铁路场景模式如下:①RRU远距离和短距离范围:短距离铁路高架桥、跨江大桥覆盖弱、盲区(如隧道与隧道间的间隙),则建议使用RRU拉远的方式来实现对弱覆盖好,盲区;②利用合理的地形优势,使用RRU延长距离:长距离铁路高架桥覆盖弱、盲区,应合理利用地形优势,实现盲区弱覆盖的方式拉远;③高速铁路采用分布式基站覆盖范围:RRU级联铁路高架桥或长距离的河,桥在海覆盖弱,盲目的,由于地形限制,不适合于覆盖范围广,覆盖了沿桥的方式应该是分布式基站RRU级联,通过线性布RRU设备和天线系统,高速铁路线覆盖;④开放式桥梁与封闭式桥梁建设方式。

3.3设备成熟度及网络演进
2T主设备方面,2×100W主设备2019年可商用;受功放产业能力限制,2×160W设备商用进程慢,目前无明确路标。

如果采用2×100W设备进行160MHz带宽组网,反向开启4G时需牺牲下行覆盖能力,发射功率下降2dB,较4G现网覆盖半径收缩13%左右;天线方面,业界已有支持2T160MHz、可实现900/1800/FA/2600共天面部署的宽频天线,技术较为成熟。

后续需驱动该天线增益从17dB提高到20dB,才能与4G高增益天线性能相当。

8T设备主设备和天线均需根据新的技术要求重新研发产品,产品开发周期为6~12月,目前主要的高铁主设备厂商和天线场景均已开发相关产品。

结语
虽然高铁覆盖已不是新鲜话题,各营商也相当重视高铁覆盖的网络建设,但是高铁的网络质量仍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隧道内的覆盖,掉线、卡顿等现象仍不是小概率事件,大大影响用户的业务体验。

随着VoLTE的全面推广应用,网络质量问题势必将更显突出。

因此,在短期内,高铁覆盖仍应当是移动通信技术人员的工作重点这一,提升高铁覆盖的网络质量,服务广大旅客。

参考文献
[1]郭天科,干大成.山区丘陵TD-LTE高铁覆盖解决方案.通信与信息技术,2015(5):66~69.
[2]唐艳超.LTE高铁覆盖解决方案研究.邮电设计技术,2014(12):20~23.
[3]卜翠.800MLTE高铁覆盖解决方案研究.移动信息,2016(8):00142~00143.
[4]刘永平.高铁高架桥场景TD-SCDMA专网覆盖解决方案浅析.科技资讯,2012(1):40~41.
[5]虞文海.高铁场景多系统共建的无线覆盖方案.电信快报,2016(4):33~37.
[6]孙涛,孙连发,李凤花.高铁V字形地堑路段信号覆盖解决案例分析.广东通信技术,2014,34(7):60~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