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泉映月分析

二泉映月分析

二泉映月曲子分析杨岗中学张晓春《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1893-1950)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幼年随师父学音乐,能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中年后双目失明,以沿街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

师承和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创作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音乐作品用古诗的前四句来为第一乐句填词。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二泉映月—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二泉映月—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

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

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

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

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

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

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

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

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

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

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

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二泉映月——根据华彦钧先生二胡曲填词刘周心似泉水冷,萧萧风吹月独明;人世间,酸甜苦辣尽,到头总如月影空。

昨夜无月,叹泉水淙淙溺侬心;想弦月曾经,凄凄惨惨照愁人。

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

多少孽冤,此生处处尽遭逢;奈何有恨,历遍沧桑还是恨。

堪怨月圆豪门宴,月缺月半生柔情;粼粼波光载美色,粉黛玉体陈。

一回望月一回明,不识人间有峥嵘;只问风月憔悴损,岂怜沦落饿死人;我今有泪对月下,泪落泉中无处寻;经年往事才回首,数语难尽,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

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跚月朦胧;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从来兴衰浮沉,善恶终报应。

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

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

泉响击空明,逐水逝去水还生;人愿一轮常满盈,百年人异月同;消磨潘不辨黄泉仙境。

败柳残红可飞升,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

附记:“二泉映月”乃华彦钧先生二胡曲,余谓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

因为之词,以辅是曲云尔。

注:侬,指我王明生评析:华彦钧(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誉全世界的经典名曲。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对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应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现实。

全词既如泣如诉,又大彻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愤怒抗争;既执著于浮沉,又超脱于名利,对世界的观察直接冷峻,对人生的感悟透彻淋漓,伤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可谓如泣如诉;“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可谓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可谓大彻大悟;“历遍沧桑还是恨”可谓愤怒抗争。

更有“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珊月朦胧”使人顿感无助,孤苦仿徨,不知所从;“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使人益觉凄冷,荡气回肠,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沧桑,无限惆怅,百感交集。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8岁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4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