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十大投资理念1.找出杰出的公司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原则是“找出杰出的公司”。
这个原则基于这样一个常识:即一个经营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赖的公司,它的内在价值一定会显现在股价上。
所以投资者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
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
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2.少就是多巴菲特的第二个投资原则是“少就是多”。
他的理由同样是基于一个常识:买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购入一些你对其一无所知的企业。
通常你对企业了解越多,你对一家企业关注越深,你的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好。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巴菲特采用集中投资的策略,重仓持有少量股票。
3.押大赌注与高概率事件上巴菲特的第三个原则是“押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也就是说,当你坚信遇到大好机会时,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大举投资。
这也同样基于一个常识:当一个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你投入越多,回报越大。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天性保守。
但巴菲特不是。
他投资股市的620亿美元集中在45只股票上。
他的投资战略甚至比这个数字更激进。
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
4.要有耐心巴菲特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有耐心”,就是说: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
他有一个说法,就是少于4年的投资都是傻子的投资,因为企业的价值通常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充分体现,你能赚到的一点钱也通常被银行和税务瓜分。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
"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
据晨星公司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
5.不要担心短期价格波动巴菲特的第五个原则是“不要担心短期价格波动”。
他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企业有内在价值,他就一定会体现出来,问题仅仅是时间。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预测出什么时间会有什么样的股价。
事实上,巴菲特从来不相信所谓的预测,他唯一相信的是,也是我们能够把握的是对企业的了解。
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
也就是对公司的未来有着绝对的信心。
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6.稳中求胜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首要之处是:记住股市大崩溃。
就是说,要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其次,让自己资金以中等速度增长。
巴菲特投资目标都是具有中等增长潜力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被认为会持续增长。
投资股市时,为自己顶下合理的长期平均收益率是成功的基础。
巴菲特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对自己要求并不过,只要他每年击败道·琼斯指数5个百分点足以。
对那些一心想马上做大的人,巴菲特提醒:“如果你是投资家,你会考虑你的资产——即你的企业会怎样。
如果你是投机家,你主要预测价格会怎样而不关心企业。
”同样,一个“企业家”会埋头打造自己的企业,而一个“商人”则更关注企业的价格。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老老实实做“企业家”,成功的概率要比一个包装、买卖企业的“商人”更大。
7.简单、传统、容易在别人眼里,股市是个风险之地,但在巴菲特看来,股市没有风险。
“我很重视确定性,如果你这样做了,风险因素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
”巴菲特还说:“投资的决定可用六个字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
”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传统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8.永远不许失败巴菲特说投资的原则其实很简单,第一条,不许失败;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
因为如果投资一美元,赔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否则很难回到起点。
9.“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理念。
在他看来,黄金白银最实际,把钱押在高风险的公司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发财梦。
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
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10.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巴菲特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
他认为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
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他只选择那些在某一行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技术上很难被人剽窃并有过良好盈利记录的企业。
至于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怎么样的公司,巴菲特总是像躲避瘟疫一样躲开他们。
巴菲特读什么杂志?我曾经在《环球企业家》杂志撰写过一小段文章:在200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一个17岁的小伙子问巴菲特:如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简单:“读一切可读之物。
”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资者,巴菲特喜欢读书和年报众所周知,他自称10岁时就把奥马哈市图书馆所有关于投资的书读完了。
一个不可避免的好奇是:今天的巴菲特日常读些什么?在其最新传记《雪球》中,作者披露了巴菲特的阅读清单:他最爱看《华尔街日报》,一度跟奥马哈邮局说好,每天半夜WSJ印好,先放一份在他窗台上,他有时会半夜等待看第二天早晨的报纸。
此外,他订阅了一些自己欣赏的市场观察人士对于股市和债市的评论。
但最有趣的,是他还读大量的行业媒体,包括《美国银行家》(American Banker)、《主编与发行人》(Editor & Publisher)、《广播》(Broadcasting)、《饮料文摘》(Beverage Digest)、《今日家具》(Furniture Today)、《贝斯特之财险、寿险评论》(A.M. Best's Property-Casualty Review)、《哥伦比亚新闻业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纽约观察家》(the New York Observer)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其中,《贝斯特之财险、寿险评论》是仅专注于保险领域评级机构A.M.贝斯特公司发行之月刊,对保险业报道极为细节,而《美国银行家》亦非市面热卖的金融杂志,而是更专注于政策变迁的行业媒体。
如果说伯克希尔·哈撒韦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巴菲特对这两本专业杂志的关注属于正常,那么他对于媒体业的热衷就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自从将迪士尼的股份出清,他在美国主要的媒体投资只剩下了《华盛顿邮报》,但他竟然同时阅读三份相关媒体。
作为可口可乐的投资者,巴菲特阅读《饮料文摘》并不让人意外。
但他还会格外关注对于纽约文化、政治、风物等话题多有关注的《纽约观察家》及更为知识分子倾向的《纽约客》,多少证明虽然身居美国中西部,但他对于华尔街所在地的主流思潮并不脱节。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样的?曾有人列过一份芒格的问题清单,后被翻译至《环球企业家》。
转贴如下:如下准则有助于达成目标,做出选择、解决问题、判别真伪。
Use notions要利用确定的概念或某个想法∙使用有事实做依托的大想法∙明白事情的真正意义∙简化∙利用规则并且学会筛选∙知道我要达成的目标∙寻找并且考量替代方案∙了解各种后续情况以及整体结果∙定量∙搜寻各种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行事∙能够反向思考∙记住,要有大的成效,就需要诸多因素的总和∙评估如果做错了会有什么后果What is the issue? 问题的解决∙问题是什么?事情的实质是什么?∙事情的核心或重点在哪里?相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什么是相关的?什么是可解决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可以适应的(Utility-applicability)?∙我了解事情的全貌吗?为了使自己对事情有想法,我需要一些相关数据和基本知识储备,否则我就得承认“我不知道”。
∙我的判断比其他人好吗?∙我必须对什么做出预测?它是可预测的吗?∙需要做出决定吗?如果我不当机立断,会发生什么?为解决此事,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去做吗?∙我对此问题的思考花了多少时间?此刻我思考到了哪一步?处于谁的立场上?∙简化问题,先解决“不需大脑思索”的大问题,然后从自己的境地开始思考。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理解背后的含义∙把语言和各种想法翻译成我明白的方式。
我能理解所用的语言和结论的真正含义和暗示吗?它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有助于我对未来做出有用的预测吗?∙我是否了解事情发生和运转的方式和原因?它正在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现在的情况如何?怎样及为何会发生如此情况?其结果会是什么(会有什么观察、发现、事件、体验)?Filters and Rules过滤和规则∙利用规则和缺省规则来筛选——我可以如何检测?∙改变规则,以适应我的心理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优势和心理局限。
∙考虑我的价值观和偏好,由此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以及希望规避的事情。
What do I specifically and measurable want to achieve and avoid and when and why?我具体想达成和避免的是什么,什么时候达成,原因为何?∙就数字而言,我想获得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数字是什么?目标效果是什么?所设定的时间范围是什么?∙假设我已经达到了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如何反映在数字和效果上?接下来又需要达到什么?这个目标是否合理?如果从目标逆向回溯到现在,是否可行?∙我是否有办法衡量目标的完成程度?这个标准的关键指标是什么?∙如果我达到了目标,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那是我希望得到的吗?∙我可否把大的目标分成若干有期限的短期目标?∙我做此事的真正原因何在?是因为我想这样还是因为我不得不这样?我在阐述目标时,是基于内外两方面的现实呢,还是受到了某些心理力量的影响?∙我能否简短地阐述我的目标,以使人更容易明白我达到此目标的方式?∙这是不是我真正希望达到的结果?What is the cause of that?成因何在?∙为了达到目标,我必须知道能让我达成目标的各种成因。
∙通过哪些要素的组合可以达成的目标?我如何佐证此公式?∙什么是我不希望获得的结果?可能促使“非目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能如何规避?我必须不做什么,或者必须避免什么?∙整个系统要运转起来,会受哪些变量的影响?这些关键性变量是什么?主要的未知因素何在?有哪些确定的因素可以帮助我评估和优化这些变量?∙哪些变量有赖于其他变量(或情形、环境、背景、时机、行为)?哪些变量是独立于其他变量的?∙什么外力才能促使某一变量出现?这些外力来源于何处?是短期还是长期外力?其相对优势是什么?这些外力之间如何组合、互动,效果会如何?我如何才能让诸多外力作用于共同的方向?缺乏了哪个外力会毁掉整个系统?这个外力来源于何处?可预测度有多高?这些外力如果出现,会促发什么样的合理结果?哪些外力是暂时性的,哪些外力是永久的?作用于变量的这些外力若发生变化,整个系统会发生怎样变化?∙在这些变量和外力发生变化时,系统抵制这些变化的惯性有多强?变量和外力产生变化(上升或者下降)后,可能导致哪些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短期和长期结果(数字或效果),如规模、体积、强度、密度、长度、时间维度、环境、参与者等?一组较小的外力如果长期发生作用,会怎样?如果作用于变量的某一外力长期发生作用,结果会如何?什么外力能加以改变?需要什么才能达到临界质量?添加了哪些外力后能达到临界质量?如何发生作用?如果我改变了一个变量或者外力,会导致其他事情发生吗?什么情况会让一个外力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会产生其他结果吗(请注意我感兴趣的是整个系统的效果和最终结果)?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会对整体结果带来戏剧性的改变吗?属性是否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结果会如何?促发改变的那个点是什么?障碍是什么?催化剂是什么?引爆点是什么?拐点在哪里?暂停点在哪里?局限是什么?有多久时滞才能等到效果发生?反馈是什么?什么能令此成因加速?效果若要发生逆转,临界点在哪里?对这个公式,我能做什么改变,其他人能做什么改变?如何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我需要改变哪些变量才能达成目标?我如何度量变化的程度?Degree of sensitivity if Ichange the assumptions?对目标和路径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某一变量保持不变,会如何?我在提高某一变量的同时降低另一变量呢?会有怎样的网络效应?如果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或者外力呢?外部环境中有什么会改变我的处境?如果对其中一个变量进行优化,会产生其他什么优势和劣势?什么才能导致最终结果发生变化?如果我改变了条件,变量还会成立吗?∙这一公式会否出现例外,为什么?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成目标?Has my goal different cause short-term and long-term?这个成因是否依赖于时间条件?通过观察效果,我能否追溯其成因?我有否采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审视整个系统?对主题的考量依赖于什么东西?∙限制我达成目标的主要力量是什么?What available alternatives do I have to achieve my goal?有没有现成的替代方案可以帮助我达成目标?∙通过目标、主体问题、规则、因果、行为、佐证、反证、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其他资源、精力、理解力、风险和精神压力等因素,来对其他替代方案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