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脂肪颗粒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成活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将人体抽吸的脂肪颗粒(2.0m1)单独/联合PRP分别注射于10只BALB/C裸鼠背部对称部位皮下,4周后将移植脂肪组织取出,测量其体积,分成单纯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联合PRP组,并对两组脂肪团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
同期将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进行面部轮廓重塑及乳房的填充,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术后4周,脂肪颗粒联合PRP组的脂肪组织体积明显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的脂肪组织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1);脂肪颗粒联合PRP组的脂肪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单纯脂肪颗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7,P<0.01);122例临床病例随访6个月,患者满意度达(84.27±1.81)%。
结论:PRP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标签:富血小板血浆(PRP);脂肪移植;面部轮廓重塑;隆乳术由于自体脂组织柔软,无排斥反应,取材简单,供区创伤小,易于塑形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如面部轮廓重塑、隆鼻、隆乳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缺损等。
但随着自体脂肪移植的广泛应用,脂肪组织存活率低,远期效果的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如何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存活率成为美容整形外科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是由全血经过梯度离心、分离所得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
PRP激活后即可释放多种组织生长需要的多种生长因子,具有改善组织成活、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
但PRP是否能增加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却说法不一。
因此,本研究通过将人单纯脂肪颗粒和脂肪颗粒联合PRP分别移植于BALB/C裸鼠的背部皮下观察脂肪成活率,探究PRP对脂肪组织影响的可能机制,并结合临床研究观察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SPF级BALB/c裸鼠10只,均为雄性,鼠龄6~7周,体重20~22g,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合格证号:215000534856)。
严格饲养于SPF级动物实验室中,室温保持在20℃~26℃,湿度保持在50%~55%,光照周期明暗交替(12/12h),所用垫料与饮用水均经高压灭菌处理,饲料经60Co照射。
1.2主要仪器:600A型低速离心机(北京白洋医用离心机有限公司),VD 1320洁净工作台(德国Hermle),手术刀柄、刀片,巾钳,持针器,有齿镊,药杯,弯盘,缝合针,蚊式钳,消毒钳,剪刀,眼科剪,眼科镊,缝合线等。
1.3主要试剂及药品:10%CaCl2,人抗CD31单克隆抗体ELISA试剂盒(北京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木精染色液、伊红染色液(广州市欣源贸易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474077、C0109)。
1.4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共122例,其中女性113例,男性9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22±7.47)岁。
采用脂肪颗粒联合PRP注射对面部轮廓进行塑形和乳房填充,部分患者进行单一或对称部位注射填充,其中额部33例,双侧颞部49例,双侧泪沟53例,双侧鼻唇沟46例,双侧乳房16例。
1.5方法1.5.1脂肪获取:供区主要选择大腿外侧或腰腹等脂肪明显堆积部位。
根据估计所需脂肪量的多少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情况选择肿胀液局部麻醉或强化+肿胀液局部麻醉,应用直径2mm注水针将肿胀液(2%利多卡因20ml+1:1000肾上腺素1ml+0.9%氯化钠溶液1000m1)均匀注入供区皮下,至局部发白呈橘皮样改变。
面部填充一般使用直径2.5mm钝头吸脂针,手动注射器脂肪抽吸;自体脂肪隆乳多采用吸脂机(负压80kPa左右)进行脂肪抽吸。
对所抽吸脂肪颗粒用0.9%生理盐水清洗,采取静置自然分层去除表层油脂及下层血水混合物。
制备好的脂肪颗粒放置于冰块上备用。
1.5.2PRP制备:肘静脉采血,加入与全血比例为1:16的4.0%的枸橼酸。
分两次离心,第一次以200g的离心力离心10min,取中间层于另一洁净离心管中,再以同样200g的离心力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即為PRP。
使用前按10:1的比例加入10%CaCl2。
PRP与脂肪颗粒悬液的比例,用于面部填充为l:4,用于隆乳为1:20。
1.5.3动物模型制备:BALB/c裸鼠称重,腹腔注射3.5%水合氯醛(0.01ml/g)麻醉。
背部术区碘伏消毒,用18G注射针头分别于背部两侧对称部位刺破皮肤,之后用20G脂肪移植针将2.0ml脂肪颗粒+0.5ml生理盐水及2.0ml脂肪颗粒+0.5ml PRP分别注射到BALB/C裸鼠背部两侧皮下。
1.5.4动物实验检测指标:脂肪颗粒移植术后4周,严格无菌条件下取出BALB/C裸鼠背部移植脂肪组织,测量体积后分成单纯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PRP组。
两组脂肪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每组标本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HE染色,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另一组切0.5Pm薄片,用抗CD31单克隆抗体对移植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先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选择CD31阳性表达密度较高的6个区域,在高倍镜下计数血管数,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每平方毫米的微血管数目)。
1.5.5临床应用:①面部轮廓重塑:受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一般选择发际缘内、自然皱褶等较为隐蔽且避开血管、神经走形的部位进针,以18G注射器针头刺破皮肤,20G脂肪移植针将脂肪颗粒以点线状,多层次均匀注射于受区,注射完毕适当按摩使脂肪颗粒均匀分布,无需任何包扎;②自体脂肪颗粒隆乳:主要均匀注射于乳房皮下、乳腺后、胸大肌下,避免注射到腺体组织内,注射完成后乳房可用无钢圈胸衣适当托起,亦无须包扎。
建议口服抗生素3d以预防感染。
随访半年,以患者满意度和是否需要二次填充评价手术效果。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移植脂肪组织体积及HE染色结果:脂肪颗粒移植术后第1周BALB/C 裸鼠背部脂肪注射处的隆起,两组均明显缩小;进入第2周脂肪颗粒组体积减少较脂肪颗粒+PRP组明显;第3周脂肪颗粒组体积继续减少,但脂肪颗粒+PRP 组体积无明显减少;第4周脂肪颗粒组BALB/c裸鼠背部注射区仅看到微微隆起,而脂肪颗粒+PRP组注射区域隆起依然非常明显。
取出后两组脂肪组织体积差别明显,如图1;经测量两组脂肪组织体积脂肪颗粒+PRP组(1.27±0.13)ml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0.60±0.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1)。
2.2移植脂肪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脂肪颗粒移植术后4周,脂肪颗粒+PRP组脂肪团周围CD31阳性细胞围成很多大小不一的血管腔,微血管较密集,可见部分微血管向脂肪团中心区延伸。
而单纯脂肪颗粒组血管稀疏,部分血管腔呈类圆形,部分无明显管腔。
脂肪颗粒+PRP组脂肪组织微血管密度为(19.70±2.79)微血管数/mm2明显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12.70±1.67)微血管数/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7,P<0.01)。
移植术后4周取出脂肪组织的组织切片,其中脂肪颗粒+PRP组可以观察到大量新生血管,脂肪颗粒组则很少看到新生血管组织(见图2)。
2.3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临床效果:所有病例供区及移植区域均未出现感染、血肿、结节、脂肪液化、凸凹不平以及感觉迟钝等并发症。
面部脂肪颗粒移植区丰满、圆润,皮肤紧致而富有弹性,面部轮廓塑形效果良好,特别是额部、颞部及泪沟区域移植术后皮肤的性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肤色、红血丝、黑眼圈及皮肤紧致程度等,典型病例见图3~4。
乳房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术后视觉上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术后1个月乳房体积减少较明显,之后趋于平缓,3个月之后几乎无变化,随访6个月,和术前对比乳房体积增加明显,外形圆润、饱满、自然,而富有弹性,乳头和乳晕感觉良好,无功能异常,典型病例见图5。
经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平均满意度达(84.27±1.81)%。
其中泪沟区自体脂肪填充满意度最高达86.79%,仅有少数病例需要二次填充,见表1。
3讨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后成活率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高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在PRP 是否能增加脂肪细胞移植成活率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结论并非完全一致。
有些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的效果,结果显示PRP并没有增加脂肪颗粒移植的成活率。
但另有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PRP联合脂肪颗粒移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观察其脂肪成活率明显优于单纯的脂肪移植。
本实验以BALB/C裸鼠为人脂肪颗粒移植受体,移植4周后结果显示人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后的脂肪团体积是单纯脂肪颗粒移植的2倍左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临床观察亦显示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面部轮廓重塑及隆乳的满意度达(84.27±1.81)%,很少需要二次脂肪颗粒移植手术。
客观证明了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可行性以及PRP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的促进作用。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的关键在于移植脂肪颗粒周围血管网的建立,那么所有能促进血管再生的因素理论上都能够加速移植脂肪颗粒的成活。
众多研究表明PRP加入激活剂凝血酶或钙离子后,血小板中的a颗粒能释放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TGF-β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growth factor,I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等,这些生长因子为组织血管化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
本研究通过将人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4周后观察移植脂肪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情况,结果表明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联合PRP组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差异(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