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三节 唐宋 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三节 唐宋 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唐朝应试举子在考前将平日所作诗文呈送主考官或 社会名流,以期在考官心中留下好印象或得到褒扬,以 助正式科考,时称干谒,即“温卷”或“行卷” 。唐张固 《幽闲鼓吹》载贞元初年,十五六岁的白居易曾向顾况 献《赋得古原草送别》用以干谒,看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句时,拍案赞叹,四处称道白居易,使 之声名大振。
隋唐科举程序
盛唐气象
宋代十分推崇盛唐诗歌,认为其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 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
盛唐气象不仅是宋元明清时单纯 的文学批评术语 , 而且是对盛唐社会 发展总体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概括 。 其 一 , 指雄壮浑厚 ( 严羽语 , 有时合称 雄浑 ) 的诗歌风貌 。 盛唐是中国诗歌 的黄金时代 ,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 其二 , 指以书法 、 绘画为代表的唐代 艺术浓烈厚重的整体风貌,是中国文
【科举制】
隋初年科举就已经开始,炀帝使之逐渐制 度化。唐代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成为国 家彻底打破门阀制度,在全国选拔才俊最重要 的途径之一。唐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方式。前者由皇帝不定期亲自主持考试,科目 亦由皇帝临时确定和设置由民至官均可应试; 考中之后,无官者仕,有官者迁。
科举的常规考 试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道举、等科 。
[明]十八学士图
科举应试图
科举制
第二种是常举,即国家定期的制度 化考试,参加者只验明在乡里名籍,一般 均可参加。与前代九品中正事实上沦为宗 法制度的附属不同,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 的尺度和标准上,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 一个平等的起点,不仅理顺了官僚系统的 关系,而且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传统 中国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唐诗宋词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 ——辛弃疾《木兰花慢》 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宋代文学最大的成就是词的繁盛与发 展。词源于中晚唐民间小曲,五代时已有工 词之人。词倚声而作却更重抒情,宜于歌楼 酒肆演唱,适合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北宋,出 现了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为代表 的豪放派,柳词清新缠绵,苏词雄壮豪迈, 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化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书法上有“一颠一狂”的怀张、雍容大度的 颜柳,绘画上有稳重端凝的阎立本,“吴带当风”的吴道子等,大师层出不 穷,艺术突破众多,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三,指既遥遥领先, 又全面均衡发展的科学技术 ,僧一行对恒星、子午线的独到认识,药王孙 思邈的《千金方》,还有气势恢宏、东西两市七倍于今天西安的长安都城。 其四,指政治开明、思想活跃、发奋进取的思想文化,使得盛唐人才辈 出,社会生活呈现出富足稳定的整体风貌。
【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唐 ·韩愈
唐诗是唐代文化的代表 ,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 峰,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可谓气象万千,群星 璀璨 ,内容之广泛 ,艺术之精纯 ,数量之巨大 ,都无 愧为中国诗歌史的巅峰 。 仅清人编 《全唐诗 》就收 录2 000 多位诗人的48 000 余首作品。从初唐四杰到 大小李杜 , 从山水田园到边塞长歌 , 从人民的歌颂 …… “ 月迷津渡 ” 的李商隐 者白居易到 李白造像 李白接屈赋宏阔,摄乐府精华 ,尽 扫南朝脂粉气息,有道禅绚丽多姿 的想象熏染,更负济世安民之宏志, 其诗气势澎湃,境界雄浑壮阔,龙吟 虎啸;杜甫以纯儒自谓,忧国忧民, 诗显沉郁顿挫,精工对仗,声律严 格,堪称七言最高典范。生于唐由盛 而衰的安史之乱后的白居易,强调 诗歌为时为事而作,语言明白浅近, 杜甫造像 白居易造像 针砭时弊准确精当。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 熟的鼎盛期。英国人威尔斯曾将这样描述: 在整个第 7 、 8 、 9 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 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 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 城市里 ,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的时候 ,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却在治理有序、优美、和 谐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 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 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资料注释] 威尔斯(18671867-1946),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曾以《 ),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曾以《时间机器》 时间机器》、《隐身人》 隐身人》、《大战火星人》 大战火星人》 闻名,这些堪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他一生涉猎甚广,不是历史学家,却以煌煌近百万字的《 闻名,这些堪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他一生涉猎甚广,不是历史学家,却以煌煌近百万字的《世 界史纲》 界史纲》跻身史学大家之列。作者以无比开阔的视界、轻快简洁的笔调,将自起源以来的生物及人类 历史有条不紊地加以展现,意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大视野。
唐代的昌盛
首先,应该归功于它采取的海纳百川式的开放 政策,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大量汲取域外的文 明成果,二是积极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其次,科举取 士制度逐渐完善。其三,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唐王朝 统治者的杰出和英明,尤其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 治模式下,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胸襟和超前眼光,创 造了三教并行、共同发展,宽松而开放的文 化环境。
朱熹造像
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只有做到 “存天理,灭人欲”,才能使世界和谐太平。南 宋时期,朱熹通过书院讲学使理学体系得以完 善和丰富,人们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统称为“程 朱理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朱熹语录) 白鹿洞书院
南宋前后的亡国之恨、 故园之思更使词增深 意,李清照凄婉心境,辛弃疾含蓄豪迈。偏安后 宋词渐趋风雅,形式美中蕴含着衰意。 同时,唐宋散文也达到了先秦之后的又一个 高峰。唐代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以来的形式主 义文风,古文占据散文的正宗地位。宋代散文沿 唐风发展,大家迭出,成果丰硕。
【理学】
北宋起就有人继承韩愈观点,把儒道释三家加 以熔融,北宋理学大家是周敦颐,他通过著述 《太极图说》、《通书》阐述自己的观点,程颢、 程颐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立以“理”为核 心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先于世界而存在,不以人 的意识为转移,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宇宙本体,也
【 三 教 并 行】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 ——陈寅恪 世,遂成固定之制度 。
张果见唐明皇
儒 、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教分合贯 穿中国两千年思想文化史 , 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 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可以分为魏晋南北朝 、唐宋 、 元明清三个阶段 。唐宋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 通融合 ,逐步变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但就其主流 而言 ,依然各树一帜 。唐宋时 ,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 治上的热门话题 ,隋唐宋诸朝屡有三教辩论大会的举
搜山除魔图 “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 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
行,客观上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机 会 ,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客观上使 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 ,即所谓 “三 教虽殊 ,同归于善 ”。同时 ,三教经由自上而下的传 播 ,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思想文化的多 元化选择 ,以及解释各自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的实 际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