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南移原因和进程
•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 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 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 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
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
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 具,起源甚早。 •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 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 用 •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 口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 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 晁错传》) •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 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以前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多建立在“宾服四夷”的基础 上。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赠品多于贡品” 海外贸易的目的:政治需要;满足上层虚荣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私人对外贸易有长足的进步。 如郑成功家族。 后期: 政府对私人海商集团的扼杀
• (一)和平而非殖民的贸易形式。 • (二)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一种自足自大的心态。 • (三)海外贸易服从于政治而不是政治为贸易开道。郑和下 西洋.flv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阶段。
1.殷商时期: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谷风 之什· 北山》
2.周朝早期:分封制(但诸侯也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3.周朝后期:出现了公田和私田之分
井田制(先耕种公田,然后种私田)奴隶制度开始瓦解
• 方式:迁徙、聚合、战争、和姓…… • 农耕——游牧:农耕化、被征服者同化 • ① 游牧民族勇猛善战,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 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② 游牧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农耕区,虽给后者带来灾难, 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血统的合流。 ③ 游牧民族从农耕民族处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 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多元化经济成分
• 原始社会 :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象牙 等手工艺制作活动 • 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 • 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 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 • 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 易活动。 • 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 • 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多元化经济成分 更加繁茂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
(2)《老子》 “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乐 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三)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 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自然 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 文中心。 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1、游牧民族的特点
• 繁衍生存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剽悍善战,世代逐水草迁徙, 依赖畜牧、狩猎为生。常南下劫掠,给中原农耕民族造成 很大威胁,甚至可乘势入主中原,建立混一游牧区和农耕 区的王朝。 • “逐水草而居,毋城郭常处耕田之外。” (《史记· 匈奴 传》) • “利则进,不利则退。” (《史记· 匈奴传》)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 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 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 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 传》
• 食租地主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 “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 中国农耕经济扩充了内部活动空间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 的经济基础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仰韶村遗址 (上).flv A、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B、命名: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C、中心:河南省、陕西省
D、代表工艺:制陶,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 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
干栏式建筑 • 建筑构架:木桩、圆木、木板、底架 • 优势:防蛇虫猛兽之害、避潮湿,养家禽
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二)农耕成为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主要来源
先古“有道帝君”皆孜孜以农业为怀
• 《论语· 宪问》:“禹、稷躬耕 而有天下。” • 《史记》赞公刘:“务耕种, 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 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 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