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课程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掌握潮间带的标本的采集方法2,学会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浸泡和处理3,将学过的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学以致用,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4,了解湛江潮间带的常见物种。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5月7号到5月20号,雷州珍稀水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南三岛和兴海楼实验室三、实习内容1、海洋环境的介绍:主要讲解潮间带的环境情况,动物的分布特点,湛江沿海潮间带主要经济类群,其养殖现状。
了解潮汐活动的一般规律。
2、实习方法介绍和固定药品的配制方法。
3、潮间带不同动物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观察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
要求学生最少采集7—8个门的动物种类。
4、标本的具体处理技巧和分类。
四、实习工具药品采集工具:大小水桶、大塑料瓶、花铲、锄头、捞网;标本泡制器材:烧杯、玻璃缸、量筒、镊子;药品:甲醛。
泡制方法:将甲醛配制成10%的福尔马林,用于浸泡采集到的标本。
五、动物分类:(一)多孔动物门1、日本矶海绵采集地点:潮间带形态特征和简介:群体呈不规则山形,故又称山形海绵。
身体柔软具弹性,表面粗糙,橙红或橙黄色。
体表有许多管状突起,高约10mm,还有许多不甚明显的细小入水孔,体壁骨针杆状。
多分布于岩石海岸的低潮线附近,顾着于海藻下方或岩石的背阴面,常群体连成一片。
鉴定:寻常海绵纲单轴海绵目矶海绵科(二)腔肠动物门2、海鳃采集地点:浅海区和潮间带形态特征和简介:中央茎下部是柄,使群体固定在泥沙中。
上部羽茎有水螅体,或分支而著生数个水螅体。
中央茎是初级的水螅体,口和触手退化,仅剩一肉质茎,茎的中央有角质棒加固。
茎的分支是次生的水螅体。
群体上的水螅体有数个到35,000个。
从两极到热带深浅海域均有分布。
鉴定:珊瑚纲海鳃目3、草莓海葵采集地点:浅海区和潮间带形态特征和简介:红色,主要附着在潮间带岩石上,有刺细胞,遇到刺激时会收缩。
白天卷成半球型,当光线变暗时才会张开来。
鉴定:六放珊瑚亚纲海葵目4、菊珊瑚采集地点:浅海区形态特征和简介:群体呈圆圆块形,珊瑚体呈半球形,表面平滑、整齐,没有丘状突起,边缘略呈多角形,珊瑚虫骨骼彼此紧密相连,中柱小且密集。
生活习性要求温暖,一般22~30度,浅水的环境。
鉴定: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5、柳珊瑚采集地点:海岸潮间带形态特征和简介:为树枝状群体,内部有石灰质或角质的中轴,外部散在有骨片。
生活在礁石或岩石上。
鉴定: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三)星虫动物门6、方格星虫采集地点:沙滩上形态特征和简介:体圆筒状,长可达300mm,呈乳白色或略带微红色。
吻细长具许多疣足突起,吻顶端是口,并围绕着一环皱褶状触手,伸展时似星状。
体表光滑,分布许多纵横纹,构成有规则的方格。
埋栖于低潮线沙滩中。
涨潮时吻伸出沙面,退潮后完全缩回沙内。
鉴定:星虫科(四)软体动物门7、阿文绶贝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上形态特征和简介:壳近椭圆形。
壳表光滑,淡褐色底,侧面上面密布褐色细纹,部分标本具有一条浅褐色纵纹为外套膜痕,侧边滑层向外延伸、增厚,具黑色色斑,腹面为淡褐色。
壳口的齿列深褐色。
背部膨圆,两侧缘厚,基部窄或扩张(厚和扩张有变化)。
壳面为淡褐色或灰褐色,其上布有不均匀、似星状的环纹,并有不规则棕褐色、纵走而间断的点线花纹,形似阿拉伯文。
壳前后端的两侧具紫褐色斑,两侧缘为灰褐色,其上有不均匀的紫褐色斑点,斑点有的向基部延伸。
轴唇的齿27-33枚,中部的齿较长,密,两端的疏稀;外唇的齿2 6--3 5枚,较疏稀而壮。
壳内面为淡色。
鉴定:腹足钢中腹足目宝螺科8、中华楯(虫戚)采集地点:浅海区礁石附近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呈笠状或椭圆形,壳顶部或前缘具穿孔、缺刻或裂缝;壳表常有突出的放射状肋和细的同心生长轮脉,壳口广大,无厣。
广布于世界各海区,从潮间带至浅海沙、沙砾、岩石或珊瑚礁海底均有栖息,有的种类栖水深度可达数百米以上。
以藻类为食。
鉴定:腹足纲钥孔[虫戚]科9、史氏背尖贝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上形态特征和简介:壳形与帽贝科近似,为斗笠状或低圆锥形,表面平滑或具放射肋,壳顶位于中央近前方。
具一个盾形本鳃,环形外套鳃有或无。
壳内珍珠光泽弱或无,肌痕通常呈马蹄形。
栖息于潮间带的岩石或砾石上,营附着生活,以海藻为食。
我国南部沿海均有分布。
鉴定:腹足纲笠贝科10、杂色鲍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呈耳形、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螺旋少,体螺层极大。
贝壳的左侧有一列小孔,前缘有数个开口,其余多个是闭塞的,肛门和鳃均位于这个位置,通过开孔进行呼吸和排泄。
壳口特大,内富有珍珠光泽,无厣。
多为温带和热带种类,主要栖息于浅海,潮流通畅、有藻类丛生的环境中;利用发达的足部吸附在岩石上生活,以藻类为食。
足部肌肉极发达,而且营养价值高,是名贵的海产品。
贝壳称“石决明”,在中药里用途甚广,还可作为贝雕工艺品。
杂色鲍(九孔鲍)为我国东南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
鉴定: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科11、马蹄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多呈圆锥形或蜗牛形,有的呈耳形。
壳表常雕刻有颗粒、瘤结或棘等。
贝壳底部较平坦,多具同心肋。
壳口方圆形或马蹄形,脐孔大耳深,或无脐孔。
壳内珍珠层厚,厣角质,圆形多旋。
种类较多,全部为海产。
多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岩石、沙或泥沙质海底。
以藻类为食。
大的贝壳可作纽扣或贝雕工艺;有的贝壳可药用,中药名“海决明”。
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鉴定:腹足纲马蹄螺科12、粒花冠小月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成球形,坚厚结实,螺层约为4~5层。
壳高24.6mm,壳宽28.2mm。
螺层约5层。
螺肋由小颗粒连结而成。
缝合线下方的螺肋为瘤状结节。
螺旋部低矮。
每层中部的螺肋较发达,将螺层分为上下两部。
体螺层有5条间距相等的粗肋。
靠缝合线处约有lo个瘤状结节。
壳黄褐色,布有紫色斑,壳口圆,外唇简单,内唇下方向内扩展,于基部形成一厚的胼胝部,脐孔一般明显。
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三亚、临高沿海,见于广东、福建、浙江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肉可供食用。
生活在潮间地带的岩石间,退潮后,在各处沿岸均易采到。
鉴定:腹足纲蝾螺科13、美丽项链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壳低矮,近球形。
缝合线沟状。
.壳高13.Omm,壳宽17,4mm。
螺层约7层。
壳顶低,体螺层稍大。
壳面密布螺肋,肋上略见许多半圆状小结节。
壳表淡黄褐色,并具紫褐色火焰状花纹和斑点。
底部色彩较深,纹脉较细。
壳内具珍珠光泽,外唇简单,内唇短厚,呈“s”形,前端具一结节状齿,脐孔大而深。
鉴定:腹足纲蝾螺科14、夜光蝾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大型个体、壳高约176毫米,宽171毫米。
贝壳坚厚,周缘近圆形,螺层约6 1/2层。
螺旋部不高,体螺层极膨胀,缝合线浅。
生长纹细密,有时有褶襞,贝壳表面暗绿色、具有褐色、白色相间的环纹,顶部常染有翠绿色斑纹。
壳口大,近圆形,内面银白邑,具珍珠无。
厣圆形,石灰质,极厚重且具无泽。
为热带性种类、常栖息于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浅海底。
活动缓慢,贝壳表面常附着有苔藓虫等动物。
以海藻为食。
有时在胃中也可见到无脊椎动物的碎屑。
春、夏季为繁殖旺期,此时可经常在珊瑚礁洞穴中采到幼小个体。
鉴定:腹足纲蝾螺科14、锦蜑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近球形或半球形,壳质较厚,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表面具螺肋或平滑。
壳口半月形或卵圆形,内唇滑层宽厚,中部常具齿刻或平滑无齿;厣石灰质,半圆形。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栖息于潮间带岩礁质海底,有的种类栖息于少量海水注入的河口区或小溪中。
主要以海藻为食,也吃食其他小动物。
一般分布于东南部海域。
鉴定:腹足纲蜑螺科15、扁玉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
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
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
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
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
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潮汕地区形象的称之为:肚脐螺〕。
厣角质,黄褐色。
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
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
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玉螺在沙上爬行后,由于前足锄沙的作用,常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退潮后采集者可以跟踪这行"脚印"找到它。
玉螺的贝壳呈球形或陀螺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壳面平滑或有纤细的旋形刻纹。
但因其自身是肉食性动物,为海涂养殖贝类的敌害之一。
鉴定:腹足纲玉螺科16、古氏滩栖螺采集地点:浅海区的沙滩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塔形,约十二层,高25毫米,壳顶尖常被腐蚀,壳表具低平而细的螺肋和纵肋,纵肋有变化。
壳黑灰色,常有一条白色螺带。
壳口卵圆形,上、下端尖。
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滩上常见。
鉴定:腹足纲汇骡科17、圆点笔螺采集地点:礁岩裂缝彧潮池附近形态特征和简介:笔螺科大多属热带和亚热带种类.中国海已记录笔螺73种,笔螺的外形似毛笔头,两端尖而瘦,且体型都很小,但种类繁多。
笔螺缺乏口盖,壳口细长,壳口内唇上常有三条齿状襞,这样可以逃避敌害。
这一类贝类在本区潮间带之数量相当丰富,尤以腰带笔螺、火焰笔螺、短焰笔螺及小焰笔螺数量最多。
其多以裂叶石莼及其它海藻为主食。
鉴定:腹足纲新腹足目笔螺科18、浅缝骨螺采集地点:浅海泥沙底形态特征和简介:螺层约8层,各层具尖角和螺肋,缝合线浅。
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螺旋部的纵肿肋上有1个尖刺,体螺层则有3个较长的刺。
壳面黄灰色.壳口卵圆形,内唇平滑向外翻卷;外唇边缘呈齿状缺刻,中下部具一强齿。
前沟长,近管状,管壁后部有3列尖。
鉴定:骨螺科19、钩棘骨螺采集地点:浅海泥沙底形态特征和简介:螺层约8层,尖角不够明显,肩部膨突,缝合线深沟状。
具纵肿肋3条,螺旋部各层的纵肿肋上具1支尖刺;体螺层上有3支尖刺,其间还有短棘。
螺肋明显,粗细相间,与纵肿交织成粒状突起。
壳面黄褐色。
壳口近圆形,外唇缘中下方有1强齿,内唇光滑。
前沟长,近管状,有3列纵走稀短的棘。
鉴定:骨螺科20、可变荔枝螺采集地点:低潮区岩礁间形态特征和简介:壳面布有疣状突起,壳色灰白,突起为黑灰色。
缝合线明显,在体螺层间的缝合线加深呈沟状。
螺旋部每层中部凸起,形成1条龙骨状肩角,体螺层有龙骨突起2条,肩角上有突起。
鉴定:骨螺科21、褐棘螺采集地点:低潮线岩礁底形态特征和简介:壳呈纺锤形,极厚。
缝合线浅而宽。
每层有纵肿肋3条,肋上有排列紧密的短棘,肋间具肿瘤状突起。
体螺层的粗肋是由多数细螺肋组成。
壳表呈紫褐色。
鉴定:棘螺科22、红口榧螺采集地点:低潮线下形态特征和简介:贝壳呈长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