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第一部分:前言大部分肿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是综合治疗肿瘤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必要保证,在肿瘤整体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重点介绍了肿瘤患者经常出现的几种心理障碍与一些必要的解决办法。
第二部分:目录1。
患者家属该怎样对肿瘤患者阐述病情?2。
为什么要做好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3。
肿瘤患者常存在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4。
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那些?5。
如何应对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6。
怎样克服术前的恐惧与焦虑心理?7。
怎样做好放疗和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8。
怎样进行癌症复发患者的心理护理?9。
心理护理对癌痛有什么意义?10。
怎样进行癌痛的心理护理?11。
什么是“自我形象紊乱”?12。
怎样做好“自我形象紊乱”的心理护理?13。
癌症患者自身如何调节不良情绪?14。
如何应对临终癌症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第三部分:正文问题一:患者家属该怎样对肿瘤患者阐述病情?回答一:肿瘤一旦确诊,如何告诉患者本人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肿瘤是绝症,一旦患上就等于判了死刑。
一些家属担心将真实情况告诉患者,会对其造成残酷的打击,以至使患者产生极大心理波动,对治疗产生影响。
因此,他们采取隐瞒回避真相的办法。
其实隐瞒与回避不是好的办法,但全盘托出也不可取,尤其对癌症晚期的患者。
最好的办法是因人而异,选择性地告诉患者病情,并可讲述一些成功治愈的例子,鼓励患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加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治疗。
问题二:为什么要做好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回答二: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不良生活事件/负性情绪/不良行为及某些个性特征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催化剂”,而患病后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身患肿瘤不仅意味着面临死亡,还意味着将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治疗,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剧烈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
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心理护理就是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护理对策,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整患者的心理适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
因此,心理护理在肿瘤整体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问题三:肿瘤患者常存在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回答三:在诊治过程的不同时期中,肿瘤患者的心理一般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其中一些心理反应是正常的/适应性的,而另一些有可能是异常的/适应不良的。
掌握了不同阶段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就可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心理护理。
1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
(4)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7)中末期:害怕被遗弃/对疾病恶化/临终/死亡等的恐惧。
2肿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变化(1)诊断前:呈过度警觉/焦虑状态;完全否认,因而拒绝治疗;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
(2)诊断后:临床抑郁,寻找江湖郎中。
(3)治疗期: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
(4)复发期: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
(5)疾病恶化期:抑郁。
(6)中末期:抑郁,急性谵妄。
问题四: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回答四:肿瘤患者大多有情绪稳定性及行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现象,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及不良心理反应。
1焦虑:大多数肿瘤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
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
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
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面容绷紧/愁眉苦脸(2)行为: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吸烟。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嗜睡。
(4)神经: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多汗(5)心血管系统: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过度呼吸/呼吸困难/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厌食/腹泻/烧灼感/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月经紊乱2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恶性肿瘤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
肿瘤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1)情绪:恐慌(2)行为: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行为失控(3)生理功能改变:如皮肤苍白/出汗/寒颤/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3悲哀: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肿瘤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往出现悲哀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肿瘤患者一般呈现淡漠/缄默不语或抑郁状态。
可有以下类型的具体表现。
(1)悲恸型:表现为放声大哭,痛不欲生。
(2)悲切型:即不论遭遇多大悲痛,也不愿大哭,只是整天悲悲切切,伤心不已。
(3)悲郁型:一般不轻易流泪,而是愁眉苦脸,悲观消极。
(4)悲愤型:表现为欲哭无泪,悲中含愤,愤中藏悲。
此外,悲痛型可伴随有心悸/气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道症状等生理功能改变。
4抑郁:据相关资料显示,50%的肿瘤患者拌有抑郁情绪。
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精神:患者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有自身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多拌有睡眠障碍。
(2)身体:食欲缺乏严重,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加重已有的病情。
抑郁情绪还可以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从而破坏内环境的平衡,此时被抑制的癌细胞将再度处于活跃状态。
5绝望: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体重下降以及各种治疗副作用的产生,患者会感到万念俱灰,丧失希望。
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轻者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人接触,失去治疗信心。
(2)重者听不进医护人员/家属和朋友的劝说,易怒/对立情绪/不服从/挑衅/不遵从医嘱等。
(3)更甚者可能消极厌世,产生自杀行为。
(4)也有的患者有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不给他人增加烦恼和痛苦,表现得较为平静。
此外,也有患者心理上发生过分依赖,表现为自己能做的也要家属做,过分依赖家属,希望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更多关注。
情感脆弱,意志衰退。
依赖是一种消极情绪,可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缺乏抵御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问题五:如何应对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回答五:(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的问题)(1)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方式解除患者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2)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室内的光线要柔和,要减少噪音;适当的幽默语言。
(3)尊重患者,讲话要亲切。
(4)鼓励患者参与一切活动,多与外界交流。
(5)患者最信任的人要多与患者经常交谈。
(6)采取适宜的放松疗法,如热水浴/按摩/听音乐/身呼吸等。
(7)针对恐惧可举出一些康复治疗的例子,说明同一种疾病预后不一定相同。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条件和承受能力,适当地告知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化疗的副作用),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化疗中未出现被告知的副作用,恐惧心里会明显减轻。
在告知过程中,要始终让患者充满期待和希望。
(8)针对悲哀,可通过与患者交谈,让患者把心中的悲伤讲出来,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让患者发泄自己的悲伤(比如大哭一场),并对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引导患者面对现实,认识到只有悲伤是无济于事的,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才是应该做的。
(9)产生绝望的肿瘤患者多处于疾病的中期,护理人员与家属积极创造条件,要有自制力和忍耐力,态度和蔼可亲,关怀无微不至,让患者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以减轻其心理上的痛苦。
问题六:怎样克服术前的恐惧与焦虑心理?回答六:(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多与患相同疾病的患者进行沟通,邀请手术治疗成功的患者介绍配合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向医生说出自己害怕和担心的问题,从交流中获得自己期望得到的信息资料,认识一下为自己做手术的医师/麻醉师,听从描述手术室环境等。
(3)详细询问有关手术和术后问题,了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前/术中和术后治疗/护理中的有关问题,以及麻醉后反应和注意事项。
(4)根据患者要求安排他所期望的人前来探望/陪护。
问题七:怎样做好放疗和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回答七:除一般的心理护理措施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让患者多了解放疗和化疗的知识,了解治疗方案,减少盲目的恐惧,增强治疗的信心。
(2)应多向患者介绍效果好的病例,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让患者多与外界交流,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4)做适当的户外活动。
(5)情绪症状较重的和过度烦躁/严重失眠的患者可适当服用镇静药。
问题八:怎样进行癌症复发患者的心理护理?回答八:癌症复发患者,其急性期心理反应与刚被诊断为癌症时相似,但由于患者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治疗过程,如手术/放疗/化疗等,身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此时的心理反应会比处得病时更加强烈,有些人还会责怪医生耽误了最初的诊断和治疗或责怪医生未能尽早检测出复发。
此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重视语言交流(1)家属及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举止要文雅,要耐心/细心,更要有爱心。
(2)要经常接近患者,在其饮食/睡眠方面多加询问,以示关心,且不可说出消极的语言,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3)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护理理念,善于交流,时刻牢记“语言能治病,也可致病”。
使用美好的语言,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力争达到使其心悦诚服地配合治疗/护理的目的。
2对病情适度/适时保密及告知(1)多数患者遵医嘱来院复诊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进展,因此和患者交谈时,语言要慎重,多谈些有关患者生活起居/业余爱好等轻松的话题,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
(2)避免在患者面前过多地讨论病情,多对以往的治疗效果加以肯定。
(3)关于患者的病情切忌出现不一致的说法。
当需要将病情告知患者时,可配合医生用分段告知的方法。
每个阶段告知患者那些情况,告知病情应留有余地,让患者有一个逐渐接受现实的机会,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