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水文学试题___B卷

工程水文学试题___B卷

班级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20分)1、水文循环:指的是水从陆地表面或海洋表面蒸发,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汇集成雨重新降落到地面或海洋表面,一部分水参与径流汇入河流海洋,另一部分水再次蒸发,循环以上过程。

这个循环过程叫做水文循环。

2、流域:河流接受补给的区域成为一条河流的流域,流域的面积就是集水线所包含的汇水面积。

3、水位:江河湖海及水库等水体在某一点的水面到标准基面的高程为这一点的水位。

4、重现期:某一水文现象重复出现一次的时间,也成多长时间一遇。

5、设计洪水:指的是某一设计频率的洪峰,洪量及洪水过程线。

二、填空:(32分)1、某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多年平均蒸发流量为800 mm,问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400 mm,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33 。

2、某水尺零点高程为21.236,水尺读数为0.32 m,则水位21,556m 。

3、垂线测点流速V0.2=2.1 m/s,则垂直线平均流速V= m/s4、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实际出现了m 次,其比值m/n叫做事件A 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当试验次数n充分大时,则m/n可作概率近似值。

5、P=10%,相应设计年径流量Q P=800m3/s,它表示年径流量Q大于800m3/s的丰水年,平均10 年一遇。

6、推求水文设计值时,水文资料都要进行可靠性、一致性和还原性、代表性三性审查。

7、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主要有折减系数法和定点定面法推求设计面暴雨量。

8、某工程量设计洪水的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它意味当地每年都存在着超过设计流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100 ,这项工程每年的失事概率为 1/100 。

三、某河流无实测水文资料,根据水文比拟法,已求得设计断面年径流统计参数Q =51.0 m3/s,C V =0.20、C S =2CV ,求设计枯水年P=90%的设计年径流。

根据下列代表年推求设计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15分)P S V四、梅港站具有1952年到1973年实测洪峰资料,其中1955年兴水最大,s m Q m /136003=。

另调查到期1878年洪峰流量s m Q m /182003=,1935年的洪峰流量s m /125003,从1878年以来,调查考证可知未遗漏大于1935年洪水。

1、试分析各次特大洪水经验频率?2、如实测期次大洪水为1967年,洪峰s m Q m /116003=,问该洪峰流量如何排位?其经验频率为多少?(18分)五、请简要说明在具有长期实测资料时如何应用配线法推求设计年径流?其设计年径流年内分配如何计算?(15分)工程水文学试题B卷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水文循环:2、流域:3、概率:4、重现期:5、年径流:二、选择与填空(每小题3分)1、某流域集水面积为800平方公里,暴雨径流系数为0.48,在该流域上降了一场暴雨,历时为5小时,平均降雨强度为15毫米/小时。

则降雨总量为毫米,该场雨所产生的径流深为毫米,径流总量为立方米。

2、蓄满产流是指流域上降雨满足了包气带缺水量后全部形成径流的一种产流方式。

其产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降雨强度的大小(B)Im的大小(C)降雨开始时Pa的大小(D)降雨结束时Pa的大小。

3、单位线是指单位时段内分布均匀的单位净雨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处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

单位线的单位净雨深习惯规定为(A)1毫米(B)10毫米(C)100毫米。

为了用单位线推求出口断面流量过程而提出的单位线的假定是、,其实质是。

4、某河堤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

去年该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因此有水利管理人员说:“今年防洪可以松一口气了!”显然此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5、现行水文计算中常用适线法确定各水文特征值的统计参数。

试写出下列统计参数的物理意义:均值X:离差系数Cv:在设计洪水计算中,加入历史洪水资料后,洪峰流量的Qm、Cv、Cs值分别(A)增大(B)减少(C)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

由其求得的设计值(A)必然增大(B)必然减少(C)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

6、水文计算中,设计值通常用方法推求,时程分配通常用、方法。

7、水文计算中为了保证计算成果的精度,必须进行三性的审查,其指的是、、。

8、水文计算中通常用相关法插补展延系列,进行特大值或特小值处理。

其目的是。

相关法展延系列时,选择参证资料的条件是。

9、缺乏水文资料地区常用水文比拟法推求设计年径流量。

该法的关键是(A)选择参证流域(B)参证资料的长度(C)选取移用的方法。

在采用直接移用时,一般不能直接移用(A)径流深(B)径流流量(C)径流总量。

10、10 小流域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法求得多年平均年径流深Y常较实际情况(A)偏大(B)偏小(C)相等。

年径流的Cv值常较实际情况(A)偏大(B)偏小(C)相等。

在由此参数确定的频率曲线上求保证率P=90%的设计年径流值Yp常较实际情况(A)偏大(B)偏小(C)相等。

三、问答与计算(50分)1、已知:6小时单位线(见下表);时段长Δt=6小时的地面净雨:h1=15mm,h2=0.0mm,h3=30mm。

试求:本次暴雨的地面径流过程。

(10分)6小时10mm的净雨单位线2、A流域与B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相似,它们的地理位置和多年平均年雨量等值线图如图所示,试用水文比拟法将该典型干旱年B流域的年、月径流深(见表)移植到A流域。

(15分)典型年流域年、月径流深(单位:mm)A径流深87.254.598.152.395.943.610.913.085.45136.314.27.636193、某站有1951年~2000年实测洪峰流量资料,其中1954年洪水最大,Qm=13600m3/s,其它实测值按大小排列为8430、7920、……、3850、3240,另有两个调查历史洪水:1878年的Qm=17900m3/s,1915年的Qm=12000m3/s(调查期中没有遗漏大洪水资料),试写出下列洪峰流量的经验频率。

(10分,并写出计算步骤)Q M(m3/s)17900136001200084303240 P%4、A流域集水面积F=880km2 ,水文测站分布如图所示,实测资料如下表:(15分)站名项目实测资料年数备注A流量Q雨量X92——9878————98在A断面附近调查到两个历史洪水,其中一个是二百年一遇,另一个是一百年一遇。

B雨量X50——————————————98C雨量X65——————————98D雨量X58————————————98E雨量X50——————————————98“水文学”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4分,每题2分)1.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重合,流域内的全部降水都通过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向河口或出口断面汇集2.等流时线:落在线上的净雨通过坡地和河槽流到出口断面所需的汇流时间都相等3.河川径流:地面上的降水由地面和地下汇集到河槽并沿河槽流动的水流统称4.水文现象:地球上的水受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两种作用而不停运动5.中泓线:河道中沿流向各过水断面上最大水深点的连线6.分水线:流域边界线,即流域四周地面最高点的连线7.水位:某时刻河流过水断面上的水面高程二.填空(共24分,每空1分)1.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2.降水过程,蓄渗过程,坡地漫流,河槽集流3.截留损失,蒸发损失,填洼损失,下渗损失4.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5.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固体径流6.地球自转偏转力,河流弯道离心力7.地面分水线,地下分水线8.年最大值法三.简答(共42分)1.曲线只有一个众数;(1分)曲线呈铃形;(1分)曲线一端或两端以x轴为渐近线(1分)2.X = Y + Z + △U + +V (2分)X—流域平均降水量;(1分)Y—流域平均径流量;(1分)Z—流域平均蒸发量;(1分)△U—流域蓄水量变化;(1分)V —经地下流入相邻流域的径流量 (1分)3. 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历时;洪水总量 (3分) 图(略) (2分)4. 水分循环:降水、蒸发、渗流、径流的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2分) 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海洋的水蒸发到空气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最后汇入海洋 (1分) 小循环:陆地的水蒸发到空气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 (1分) 5. 两种方法:利用水力学公式;利用断面特性 (1分) 水力学公式绘制:H ~ω曲线;H ~v 曲线;H ~Q 曲线 (3分) 断面特性绘制:H ~Q 曲线;Q ~ω(R)1/2曲线;H ~ω(R)1/2曲线 (3分)6. F(x) =⎰∞xdx x f )( (2分)7. 经验点(X m ,P m )作用:依据经验点据选择一条与其配合最佳的理论累积频率曲线 (1分)理论点(X p ,P )作用:依据理论点据绘制几条理论累积频率曲线 (1分) X m (已知);P m = m / (n+1) (1分) P (已知); X p = (φpCv + 1) X 均值 (1分)8. 寻求水文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并插补或延长实测短系列; (1分)对应的n 个(X i ,Y i )数据点的分布具有直线趋势; (1分) γ=∑∑----22)()())((Y Yi X Xi Y Yi X Xi (2分)S y =2211)(γ---∑n Y Yi (2分)若:γ>0.8;S y ≤(0.1~0.15)Y 均值 (2分) 则直线相关密切程度高四.计算(共20分,每题10分)1.解: n =19; a = 3;l = 2 (1分) N = 1958-1859+1 = 100 (1分)12.150)]1200013004500(2193100110012001300[1001=----+++=M Q (2分)1955年:P = 11002+ T =P 1 = 2101= 50.5 (2分)1859年:P = 11003+ T =P1 = 3101= 33.67 (2分)19年的第三大: P = 1193+ T =P1 = 320 = 6.67 (2分)2.解: Q 1 = 0.278×5×30 = 41.7 (m 3/s) (1分)Q 2 = 0.278×(5×10 + 15×30) = 139 (m 3/s) (1分) Q 3 = 0.278×(5×20 + 15×10 +10×30 )= 152.9 (m 3/s) (1分) Q 4 = 0.278×(5×15 + 15×20 +10×10 ) = 132.1(m 3/s) (2分) Q 5 = 0.278×(5×25 + 15×15 +10×20 ) = 152.9 (m 3/s) (2分) Q 6 = 0.278×(15×25 +10×15 ) = 145.9 (m 3/s) (1分) Q 7 = 0.278×10×25 = 69.5(m 3/s) (1分) Q m = 152.9 m 3/s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