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一、组织行为学的2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二、组织的重要性: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地影响.从最基本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1)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五六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2)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

(3)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的态度;人际关系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是将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产物2、理论基础(1)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用于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理行为不仅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且取决于所在的组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发展内容(1)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它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五、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方法与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学好、用好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心理测验法4、定性与定量法5、案例法6、情景模拟法7、系统法8、实验法本章掌握要点【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它是如何产生的?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顺应管理实践发展新要求,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诞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已逐渐完善,并取得了很多新的发展。

2.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3.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性?4.积极心理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内容?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一、组织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a. 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b. 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c.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二、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1、管理功能(1)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30)2、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2)人文技能(3)概念(观念)技能在三大技能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国外研究者又增加了一个技能:(4)诊断技能3、管理者的角色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人际的角色(2)信息的角色(3)决策的角色三、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1、组织文化多元趋势2、劳动力多元趋势3、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权变管理本章掌握要点●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研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

●有效地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对实施管理任务必不可少。

●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利润是手段。

●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管理就是让人把事情做好。

●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人文技巧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它分哪些层次?2.如何有效地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人们对组织行为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情,确定为什么人们的产量、满意程度、辞职倾向存在着差别。

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一般管理和人事管理。

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分析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往往不适合分析就试图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分析能力,改进管理者在控制组织行为方面所做的工作。

3.你是如何理解“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这句话的?为什么很多组织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一书的作者狄尔和肯尼迪在对美国80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1/3的企业以利润为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这些企业的利润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而2/3的企业不以利润,而以崇高的信念、人的价值、理想为最高目标,却取得了卓越的绩效。

因此,从社会发展战略来说,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最高目的,人才是发展的最高要求,要促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

有以下几个原因:(1)仍然把组织当作经济组织或任务组织,没有把人当作组织发展的目的。

(2)“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3)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现象。

(4)人事问题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还是组织中所有部门的事?4.“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如何理解这句话?5.请说明“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的含义。

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要面临的不是机器,不是产品,而是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由于企业是有许多部门组成的,各部门分工不同,各部门的目标就不同,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就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就需要一个管理者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

企业又是由人力资本组成的,工资是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所以,企业为了达到工资的效用最大化,也需要一个管理者来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等等等等。

这些技能当然重要。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一、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2、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3、勒温的观点二、个体行为规律1、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a.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解释行为反应b.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c.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三、个体行为规律举例近些年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奚恺元博士对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

比如:1.送礼比给员工奖金好2.涨工资不如发奖金3.工资公开不如不公开4.小奖不如不奖5.小罚不如不罚6.慢奖不如快奖7.不给选择比给选择好8.晚说不如早说9.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10.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本章掌握要点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新华生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因素O(即中间变量),即刺激—中间变量—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是有个体以及个体所在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开始,并以感觉为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

要想让的动力强度经常在被激励状态就要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复习思考题】1.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华生主义:.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说明的问题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新华生主义: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刺激——思维加工系统——行为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2.如何理解和应用人的行为规律?3.知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它受哪些因素影响?特点: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特点:外表印象特征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3、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主观因素:1、选择性、2、需要、3、成见、4、思想方法的错误(是导致错误知觉的重要根源)第一印象的作用(看照片);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优先效应(先入为主,陌生人)近因效应(给人印象,熟人);定型作用(头脑中固有印象)4.为什么说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5.什么是目标导向行为?什么是目标行为?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第四章个体差异及管理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及其特点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的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社会制约性。

2、动机◆动机和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概念上甚至有着相似的含义◆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动机具有始发、指向、强化三种功能二、气质1、气质(性情、脾气)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

2、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希波克拉底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