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颅脑外伤) PPT

医学影像学(颅脑外伤) PPT

•急性颅脑外伤作CT检查,往往只需要平扫 即可确诊。
亚急性和慢性颅脑外伤应先平扫,诊断或鉴 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时再+C或MR检查
CT对颅脑损伤病变可定性、 定量诊断,为首选检查方法。
CT较MR有如下优点:
(1)检查时间短,对难于制动的躁烦病人,可 以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也不会因检查时间 过长而延误治疗。
颅内血肿分: 按症状分 按部位分 按时间分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定义
硬膜外血肿: 血液积聚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通常是由于脑膜动脉破裂, 也可因静脉窦或颅骨的板障V破裂,常与 颅骨骨折并存。
硬膜下血肿: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 之间,常由于桥静脉(脑的浅静脉跨越硬 膜下间隙进入静脉窦的短段)撕裂所致, 另外,蛛网膜在脑挫裂伤时易破裂,因 此,脑表浅静脉出血也积聚于硬膜下腔。
(2)出血性脑挫裂伤,MRI随血肿成分的变化,信号强度 又发生变化。
急性期:由于NHb使T2缩短: T2:低信号,而T1 常为等 或低信号,低场有时为高信号。
亚急性期:NHb氧化成高铁Hb,使T1、 T2缩短:T1呈高 信号、 T2:等或低信号
慢性期:高铁Hb被冲释,T2延长, T2呈高信号。有时在 T2可见出血灶(高信号)周边有一低信号环绕带,为含铁 血黄素沉着所致。
较典型的表现为:昏迷—清醒—再昏迷。即 常可见中间清醒期。
MRI:形态、范围同CT;信号异:急性期TI、 T2为低信号;亚急性期T1高信号,T2等、低、 高信号;慢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
诊断要点:
右额骨内板下均匀 高密度病灶。
椭圆形或梭形。 边界清晰、光整。 脑组织受压轻。
头颅影像学


颅脑损伤
(一)颅 脑 损 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其发 生 率 占 全 身 损 伤 的 10%—15% , 仅 次于四肢损伤,占第二位,而死亡 率却居首位。
脑损伤
分类:
1、 轻型:单纯脑震荡,无颅骨骨折,表现为昏迷在半小 时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NS检查(一)腰穿 csf(一)
多发性复合损伤:
(1)混合性血肿; (二种以上的血肿) (2)多发性血肿(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形成三个以 上血肿)
(3)复合性脑损伤(血肿挫伤、水肿、肿胀); 同一患者常存在多种、多部位损伤,仅以一种或两
种为主而己。
脑挫裂伤
定义:为脑挫伤和脑裂伤的合称,因二者常 同时发生,而临床与影像学又不容易将两者 截然分开,故常一并诊断脑挫裂伤。最常见 之一。
影像学表现
CT与MR比较,对于急性脑挫裂伤的出血灶诊 断,CT优于MR,但总的来说,诊断脑挫裂伤 MR明显优于CT,即使仅有少量脑水肿,MR 也能发现。
脑挫伤:是指在一钝性外力的作用下造 成局部或大部脑组织的静脉瘀血、脑水 肿、脑肿胀、坏死、液化及散在多发性 小灶出血,<2cm为出血, ≥2cm为血肿。
血肿容积的CT测量,有多种方法,以 多田氏法较常用,公式为:
出血量(mL)= π/6 X长X宽X厚
(cm3)。
急性硬膜外血肿
Key Points:
右额骨内板下均 匀高密度病灶。
(2)对急性或超急性的出血,显示较MR清晰。
(3)许多检查急救设施可以接近,便于危重病 人的随时观察抢救。
(4)可对MR检查具有幽闭恐惧的患者,顺利 施行检查。
(5)费用仅为MR的1/3~1/4。
(6)还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如血肿 定位抽吸,动一静脉漏栓塞等。
颅脑损伤CT诊断注意点:
1 颅脑损伤CT表现较单纯,但病变演变 复杂,因此要随访观察。
2 必需要有充分的扫描范围,以免遗漏。
3 需要两种窗位摄片:明确有无骨折, 用骨折来指示颅内病变,保存客观资料以 病例分析或随访。
4 密切结合临床,了解受损方式、时间 及临床表现和体征。
颅内损伤
(1)脑膜损伤:①硬膜外血肿;②硬膜下血肿(硬 膜下水瘤);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内损伤:①脑内血肿(常见部位:脑叶周边 部位血肿,特殊部位:脑干、胼胝体及丘脑); ② 脑室内出血;③脑挫裂伤;④脑水肿(低)、脑肿胀 (等D);⑤脑疝。
以上各型损伤可因血肿、水肿等继发性病变脑干损伤;丘脑下部 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颅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 下血
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颅内多发血肿; 特 殊部位的颅内血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 和水瘤。
脑水肿
颅脑损伤影像检查方法:
形移位。
脑内血肿通常继发于脑挫裂伤,故多位于皮 层下白质,少数外伤性血肿发生于基底节区, 但外伤如何引致深部的中央动脉破裂的机制 则有待探讨,可能与局部原有血管病变及外 伤时突然血压升高有关。
MRI:因脑出血、水肿的程度不同而MRI各异。
(1)非出血性脑挫伤,仅造成局部脑Tiss水肿,呈长T1、 长T2异常信号,水肿明显时可显示占位应。
2、 中型:轻度脑挫裂伤或伴有局限性颅骨骨折,有蛛网 膜下腔出血。昏迷在12hr以内,有轻度NS(+)征 ,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有轻度改变。
3、 重型:有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或有急 性颅内血肿。深昏迷或昏迷达12hr以上,或有再度昏迷; 有明显NS(+)体征,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有显著改 变。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表现
CT:形态呈双凸形、高密度、一般比较局限、 边界清楚。因为血肿的张力使局部硬脑膜从 颅骨内板剥离,而其周边的硬膜仍紧密粘贴 于颅板下。
由于硬膜外血肿多由脑膜动脉破裂,动脉 血常能达到一定容积而在急性期出现临床症 状且需手术治疗,故亚急性和慢性硬膜外血 肿比较少见,当只有少量出血时(通常为板障 静脉出血),则可在慢性期见到等、低密度的 双凸形血肿影。
脑裂伤:是指在剪性或旋转性外力的作 用下导致脑、软脑膜和血管的断裂,也 造成小灶出血,如脑皮质血管或软脑膜 血管撕裂则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
1、CT表现
病灶呈不规则形片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匀, 其内混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若无出血灶则为脑挫伤。 挫裂伤较严重者常因水肿较重致脑室受压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