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日葵种植新技术

向日葵种植新技术

向日葵种植新技术栽培技术是综合性的生产科学,根据向日葵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发育规律,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一、播种技术向日葵的播种和其他大田作物的播种一样,播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即①土地准备(包括选地、翻整地、保墒措施等);②肥料准备(包括基肥施用的方法、时期和数量,口肥的种类和数量,追肥的施用种类、时期和数量等),⑧种子准备(包括选种、晒种、种子处理和发芽试验等);④农药准备、除草剂的选择;⑤播种农机具的准备t⑥播种期的确定。

本节只谈种子准备与播种期的确定,其他准备工作见有关章节。

一、种子准备(一)选用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新品种是不用增加任何栽培措施,通过种子本身遗传优势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据国内外试验结果表睨,向日葵的新品种和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都比对照种增产15~33%。

由于新品种都有一定的地区适应性,所以,各地在引用新品种时一定要经过生产示范试验。

(二)提高种子纯度向日葵种子的生物混杂较重,造成田间株高不一,花期延长,分枝增多,产量降低。

因此,除繁种制种过程中防止混杂外,在播种之前进行人工粒选,去掉杂色粒、小粒、秕粒、虫蛀粒和坏粒等,同时还可以去掉草子和其他杂质,以提高种子纯度。

(三)发芽试验为了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在播种之前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即将播种的种子发芽率高低和发芽势强弱,决定是否用于播种和确定播种量。

据研究,向日葵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与产量有关,发芽率低其产量亦低。

如苏联油料研究所试验,以1831品种为饲,发芽率为89%的种子播种,其产量比发芽率98%的种子播种每公顷产120 kg。

随着机械播种水平的提高,精量播种日益普及,因而要求向日葵种子必须具有很高的发芽率,才能保证全苗。

当发芽率在98%以上,一穴播一粒种子,出苗后可以不进行问菌和定苗,也不缺苗。

向日葵种子发芽试验,先从准备播种用的种子中分层多点采皿50粒,分别放入三个干净的培养皿。

在培养皿底下,先垫好滤纸或脱脂棉、砂子等吸水物质,然后将种子均匀摆好,加水到将淹没种子的程度,用培养皿半盖,以保持水分不干,置于23—25℃的温箱中或温暖之处。

要有专人经常检查、加水,防止落干。

在浸水12小时以后,水层减薄到淹没种子一半为宜。

从发芽开始每天记载发芽数,当种子不再发芽刚,根据三个培养皿计算平均发芽率。

(四)种子处理1.晒种盔清明时节,天气转暖,气温上升。

经贮藏~冬的种子,如果仓库空气流通不好,空气湿度犬,种子水分高,种仁内呼吸作用加强,发热,温度增高,病菌繁殖,发霉变质,使种子丧失发芽能力。

所以,在清哕3前后能晒种2—3天,对防止降低发芽率有着明显的效果。

播种之前3—5天内晒种1—2天,有利于种予发芽、出苗.并对种子有杀菌作用。

2.浸种向日葵在播种之前能浸泡6小时,可以吸收其发芽所需水分总量的25—30%。

这样,播种之后可以减少对二壤水分的消耗和吸水时间,使种子提早发芽和出苗。

春旱地区,往某种程度上还有添墒抗旱的作用。

在轻盐碱士上播种向日葵,播前可采用浸种催芽法,即先将种子晒2—3天,然后用0.5 kg盐碱土加5蝇水浸泡,用其浸出液浸种12小时,在3—5 oC 条件下放置5—7天后播种,播种深度在3cm左右。

这样,种子能提高抗盐碱能力,有利于向日葵出苗。

3.药剂拌种为防治向目葵的霜霉病,可用高效内吸杀菌剂在播种之前进行拌种,效果很好。

(1)福美霜Thiram或TMTD,化学名;四甲基二硫代双甲硫羰酰胺。

一般为白色可湿性粉剂,有效含量为50%,以0.1%浓度向种子喷雾拌种,使种皮湿匀即可。

(2)瑞毒霉Metalaxvl,化学名:甲基一N一(2一甲氧基乙酰)一N一(2,6一双甲基苯基)-DL丙氨酸脂。

一般为白色可湿性粉剂,有效含量为25%或30%,以0.1%浓度向种子喷雾拌种,使种皮湿匀即可。

二、播种置计算为保证全苗和节约用种的要求,应在播种之前先计算出准确的播种量。

向日葵的播种量是根据种子发芽率和田间的保苗数来确定。

同时还要考虑到田间的耗损率。

一般田间耗损率约为计划株数为10一20%。

例如:油用向日葵每亩计划株数为3000株,出苗耗损率为20%,发芽率为98%,若以播种机精量播种,则每亩播种粒数只少应为;3000+(3000×20%)+(3000×2%)=3660粒每亩播种量为t (千粒重为809)3660×80/1000=292.8g= 0·2928 kg人工撒播,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播种量,以一壤下3~5粒种子,一亩地约需1一1.6 kg播量,作青贮用的向日葵密度加大1倍,播量也加大l倍,即2—3kg/亩。

三、向日葵的播种方法有1.一犁挤,又叫一犁绞第一犁过后,向新土上播种,第二犁走过时给刚播过的种子盖土,而第二犁又是下一垄的第一犁,又开始播第二垄,依次反复下去,就等于走过一犁播上一垄。

这是最粗放的原茬播种法。

2.三犁作垄刨坡种(穴播) 先用犁进行三犁合垄,而后镇压保墒,这样作的垄土暄土细,有利种子发芽出苗。

播种时在垄台上刨坡点播。

这是人工播种质量最好的方法。

3.机械穴播和精密摇种用玉米、大豆等播种机就可以穴播向日葵,机播可以平播也可以垄上播。

在土壤水分较好,种子纯度高,发芽率好,可采用精密播种。

在半干旱地区应进行深开沟浅覆土,将种子播在底墒较好的潮土上。

轻盐碱土可进行沟种,即种下垄,开沟排碱播种,播深3cm左右。

播种时要踩底格子和播后镇压,是不可忽视的保墒措施。

在易春旱地区,播种时一定踩好格子,使潮土与种子紧密结合,立即吸水,迅速萌动,缩短出苗日期。

半干旱地区可以播后镇压2~3遍,土壤水分适宜时镇压1—2次,土壤水分较多时(或雨后),一定在地表白皮时才能镇压,如土壤过湿严禁镇压,否则形成泥饼,然后板结,影响出苗。

用机械收割的田块,向日葵的垄向以东西为宜。

----------李庆文王德身段维生等编著,向日葵及其栽培,农业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79-183页四、盐碱地种植技术根据水盐运动规律和向日葵不同生育时期耐盐能力不同的特点,以及全国盐碱土分布区群众多年来从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产技术经验,在盐碱土上种植向日葵其主要措施如下。

1.深耕改土深耕能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加速脱盐及将钙层翻到地表,有利于盐碱土自身的改良。

深翻可以改变土壤盐分的分布状况,消除盐碱危害,提高保苗率。

据天津市静海县盐碱地深翻改土调查,说明耕层土壤通过深翻,土壤中盐分有明显下降趋势。

深翻地盐分垂直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深翻的土地,盐分的垂直分布呈“I”字形,深翻将上层盐分含量高的土壤翻至土层或把土层打乱,再经过冬灌、伏雨、深沟排水将盐排走或压至底层,以利于作物生长。

而未深翻的土壤盐分呈“T"字形分布,上大下小,表层O~20cm盐分含量较高,下层较低,因而危害了作物生长,造成缺苗。

2.修筑条田内陆盐碱地区气候特点是。

蒸发量大予降水量的三倍。

因此,盐碱在土壤里,呈上多下少的垂直分布规律,即耕层最多,越向下层越少,一般在一米深土层中,表层含盐量多于底层二倍左右,因此不易保苗。

土壤干湿不一时,水分由湿处不断向干处移动,盐分也沿横向,即水平方向移动。

盐碱土中,水和盐的季节性变化频繁,有季节返盐,又有季节脱盐,一年四季盐分活动规律主要受气温高低,蒸发强弱,地面覆盖好坏,降水量多少和地下水位高低而变化。

根据盐碱土的返盐返碱规律,抑制返盐程度,加强脱盐效果,最现实的措施就是修筑条田。

借助条田的排盐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轻返盐程度,又可借助自然降水排盐予条田沟内。

根据国内经验,条田面积不能大于300亩,而条田长度仍保持在950—1000m之问,一般农排问距200m左右。

末端排渠深度1.8—2m。

渠坡逐年稳圃,每年于初冬、春末进行清淤和加深,平时做好疏通工作,保持水流畅通,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另外,在加深农排的方法上,一部分条田的农排,在不改变原来a宽、坡降的情况下,把渠底接近于垂直加深成槽,既节省人工,又不影响排水效果。

3.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不但能够供给向日葵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而且又能够豌讼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返盐的作用。

同时增施有机肥后,加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大量有机酸,能中和碱性,减轻盐碱危害。

在盐碱地上施用有机农肥,当前应狠抓农肥质量,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施肥量。

在施肥方法上,最好是做底肥分层施用。

以条施方法为宜,把改良和利用结合起来。

4.施沙压碱在施农冢肥的同时,掺入适量的沙子,能够疏松土壤,减轻粘性,提高地温,有隔盐防碱,减少盐碱危害的作用。

据原安达农业试验站在轻碱地上采样化验,耕层土壤内,每亩压沙1300 kg,盐量显著下降(图6--2),减轻了盐碱危害,增产3 7%。

施沙方法,因作物栽培方法而异。

乎播向日葵,一般把细沙掺入农家肥中和底肥一同均匀施入,埯种方式,可将细沙和粪拌匀施入即可。

5.围壕措施在苏达盐碱地区,多数属含盐碱数量不同的盐斑云彩地。

在此种土壤类型上种植向日葵,应当抓住此类土壤的微地形的复区分布规律,实行小区围垦。

具体方法是:将复区中较洼的“狗内地”(轻度或极轻度盐化草甸土)按地形挖沟修壕,沟深约lm,向内堆土做埂,形成沟壕。

这种措施即防壕外盐分从高处沿地表径流而渗入地内,也使耕地盐分向沟壕内渗洗。

同时,尚能防止牲畜窜入耕地,践踏庄稼,起着保护耕地的作用。

6.施用土壤改良剂在过去几年常用的化学改良剂,主要是钙剂和生理酸性化学肥料。

但近几年已开始利用尿素甲醛聚合物和尿素甲醛树脂聚合物来改良盐碱土。

它既是一种长效肥料,又能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改良效果很明显。

李庆文王德身段维生等编著,向日葵及其栽培,农业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244-24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