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气管扩张的护理常规

支气管扩张的护理常规

支气管扩张的护理常规
支气管扩张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炎症损害支气管壁而引起。

在无炎症情况下,支气管扩张可无明显症状。

并发气管炎时,常伴发烧、咳嗽、咳脓痰、咳血等。

此病往往反复发作全身消耗,逐渐消瘦无力,并常有杵状指、低蛋白血症,少数患者因气管和肺部反复感染,可并发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一、术前护理
1.体位引流排痰,根据病变部位采取适当体位,每日指导和督促患者1-2次,每次10-15分钟。

大量咳痰和咯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室内空气要流通,避免灰尘和烟雾刺激,尽量减少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2.改善营养状况和全身一般情况,鼓励进富于营养的饮食,注意调节口味,增进食欲以补充因长期咳嗽、咳痰、发烧对身体的消耗,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

3.注意口腔卫生。

每日记录痰量、颜色、性质、有无臭味等。

4.控制支气管感染,留痰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5.术前注意避免伤风感冒及其他感染。

二、术后护理(详见肺癌术后护理)
脓胸的护理常规
胸膜腔受化脓性病原体感染,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称为脓胸。

按病变范围分为全脓胸和局限性脓胸。

脓胸多数是继发性的,病程在4-6周以内为急性脓胸,为渗出期。

若渗出液未能清除,大量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纤维素膜进入到纤维化脓期,继而纤维素膜机化形成纤维板并钙化,则进入脓胸机化期,即为慢性脓胸。

急性脓胸主要表现为高热、脓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胸痛、全身乏力、白细胞增高等征象。

积脓较多者尚有胸闷、咳嗽、咳痰症状。

慢性脓胸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低热)、食欲不振、胸部隐痛,气促、咳嗽、伴支气管胸膜瘘者咳大量脓痰;慢性消耗表现。

一、术前护理
1.评估全身情况:配合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肝、肺、肾、血液、营养等系统功能的状态。

2.心理护理:针对病情做好知识宣教,采取心理护理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取得信任与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营养支持治疗:由于病程长、消耗大,术前需补充足够的营养素,指导患者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维生素饮食,对贫血和血浆蛋白较低的患者,术前可输新鲜全血或血浆,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4.改善呼吸功能
(1)体位:取半卧位,有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取患侧卧位,以免脓液流向健侧或发生窒息。

(2)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痰液较多者排痰或体位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

(3)酌情给氧。

(4)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急性脓胸为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应尽早行胸腔穿刺或抽脓,抽脓后胸腔内注射抗生素,脓液多时应分次抽,每次抽脓不超过1000ml。

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脓液粘稠,抽吸困难者积极行胸腔闭式引流。

慢性脓胸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术后容易发生大量渗血,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若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胸腔闭式引流管3-5小时每小时引流量大于200ml,且呈鲜红色,应立即快速输血,给于止血药,必要时准备再次开胸止血。

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排痰,作深呼吸功能训练,促使肺膨胀。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
畅,保证有效引流。

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给予降温处理:高热者给于温水或酒精擦浴,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用药物降温。

6.减轻疼痛指导患者作腹式呼吸,减少胸廓运动,减轻疼痛,必要时予以止痛处理。

7.保持皮肤清洁协助患者翻身和肢体活动,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干燥,减少摩擦,避免汗液等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实行严密监测。

胸膜剥脱后,渗血较多,所以要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

2.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密切观察引流管的功能是否良好,由于胸膜剥脱术后,剥脱面广,渗血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引流液的色和量。

3.呼吸道管理:指导患者深呼吸,协助排痰,以防肺不张。

尤其肺叶切除患者于麻醉清醒后开始督促患者深呼吸,每2小时深呼吸10—20次,促进余肺扩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1次/6小时,起到稀释痰液,预防、治疗呼吸道的感染的作用。

4.给氧:遵嘱鼻导管吸氧,每分钟3—4升,肺切除术后应重视血氧饱和度监测,必要时即刻采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心肺并发症的先兆表现。

5.术后饮食指导:术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

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饮食的限制,会影响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术后应选用优质蛋白饮食,如奶类、禽类、水产类,利于保护肾脏,必要时可从静脉途径给予高营养素的补充。

胸腺瘤疾病的护理常规
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或淋巴细胞最为常见,在整个纵隔肿瘤中排次第1~3位。

绝大多数胸腺瘤在组织细胞学上呈良性表现,但其中一部分在生物学行为上呈侵袭性生长,属于恶性胸腺瘤。

胸腺瘤的临床症状产生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

小的胸腺瘤多无临床主诉,也不易被发现。

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常有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

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医务人员,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同类疾病术后患者给患者认识,以便于交流,增强其对本病的了解,加强配合治疗护理的信心。

2.饮食:术前嘱患者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利于术后康复。

3.嘱患者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4.合并慢性感染的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

5.嘱患者遵嘱定时定量口服溴比新斯的明,并注意观察其用药后反应,应善于鉴别重症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

胆碱能危象表现为:
(1)瞳孔缩小。

(2)分泌物增多,唾液、汗、痰液增多。

(3)肠痉挛性疼痛。

(4)心律慢。

(5)大便失禁,肌肉震颤等,与肌无力危害不同。

6.做好术前各种检验检查,行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胸腺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时间为术后2-3天,术后应在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喉镜等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的物品,以备急用。

2.胸腺瘤术后呼吸道护理很重要,严密观察呼吸肌功能,呼吸的频率、节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

3.心理护理、卧位护理、饮食护理、病情的观察、呼吸道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同肺癌术后常规护理。

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护理常规
胸壁结核绝大多数为继发性感染。

最常见的原发病变是肺结核、胸膜结核或纵隔淋巴结核。

胸壁病变的程度并非与肺、胸膜病变的轻重成正比,临床上看到往往在出现胸壁脓肿时,其原发病灶,可能静止或愈合。

胸壁结核患者症状多不明显,或有轻度疼痛。

脓肿可自行破溃,形成慢性久不愈合窦道,病变多见于胸前壁,胸侧壁次之,脊柱旁更少。

术后护理
1.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2.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防止加压包扎及伤口疼痛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引起肺部并发症。

术后继续抗痨治疗。

4.可疑结核活动时,注意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5.伤口加压包扎是防止渗血、继发感染和促进伤口尽早愈合的关键措施,一般应维持2周以上。

要经常检查包扎是否妥当,松紧要合适以使局部软组织贴紧为度。

6.做好局部护理,防止继发感染,伤口内积血,一般不放引流,如放置引流,应尽早拔除,随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

如有潮湿,随时更换,防止细菌由外界进入伤口,造成感染。

肺包虫疾病的护理常规
肺包虫病为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幼虫(棘球蚴)在肺内寄生所致,是肺部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本病最多见于畜牧地区。

症状因囊肿大小、数目、部位及有无并发症面不同,早期囊肿小,一般无明显症状,常经体检或在因其他疾病胸透时发现。

囊肿增大引起压迫或并发炎症时,有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症状。

如囊肿破入支气管,囊液量大的,有窒息危险,子囊及头节外溢,能形成多个新囊肿。

少数囊肿破入胸腔,有发烧、胸痛气短及过敏反应。

一、术前护理
1.胸外科常规护理。

2.注意并发症的护理如继发感染、发烧、咳脓痰等,若有臭味时做好口腔护理并应用抗生素超声雾化吸入。

3.继发囊肿破裂,破入胸腔出现剧烈胸痛及高度呼吸困难,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张力性气胸,必要时使用镇痛剂和氧气吸入。

4.囊肿破入支气管时要注意是否有剧烈咳嗽,咳出大量水样囊液和粉皮样碎囊膜,可出现荨麻疹甚至休克。

内囊脱落可导致大咯血,应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5.随时观察继发性包虫囊肿破入心包、大血管引起猝死。

二、术后护理:肺癌术后常规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