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模板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模板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

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

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

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

马先生指出,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

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

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

我看这个问题就不必要再争了,再争下去可就真的成了马先生所讲的“语词”的争论。

其次,再讲到管理学。

马先生说“本人在两篇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在于管理学是否是科学或是否是机械化科学,而是中国人将毫不相干的东西拼凑成一个‘管理学科’”。

我看,这里马先生实在是太机械化了,什么叫将“毫不相干”的东西拼凑成一个“管理学科”?马儿在跑,鸟儿在叫,大海波涛汹涌,天上白云飘飘……这些现象我看也没有什么相干,但它们却都可以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同理,公共行政、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管理等当然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并不象马先生所讲的那样毫不相干,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还是有的,作为管理学,来研究这种种各具特色的具体管理活动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很有必要。

至于目前的管理学理论对此探讨不够,那仅仅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不能成为否定管理学所应有的科学地位的理由。

还拿马先生一再引证的“management”一词来说,其基本含义按马先生的解释即“想办法对付”,如果说领导人是这样的话,那么政府官员就不“想办法对付”了吗?图书管理不需要“想办法对付”吗,“信息管理”不需要”想办法对付”吗?当然由于具体管理对象的不同,这几个“想办法对付” 具体做起来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无论具体差别多大,共同点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它们都是“管理”,因而也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管理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基础所在。

马先生又说,要把管理学变成一门机械论科学,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可谓无的放矢了。

本人一再申明,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死抱着以往那种机械论科学观不放,而应适应历史的发展,与时俱进。

只是为了反驳马先生对管理学理论的责难,本人才讲即使按照所谓机械论科学观念的标准,管理学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说法。

马先生还说,试图为管理下一个普遍的定义,然后再通过这个定义“演绎”出无数的管理学规律,再把这些东西披上科学的外衣,并用这个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的管理学却“教育”学生,无异于误人子弟。

我看这是唬人的,把学术问题暗中转换成了社会道德责任问题。

首先我想申明一点,科学的基本标准是事实,它要回答的是“是不是”的问题,而不是象道德那样,以人的利益为标准,来回答“善不善”的问题。

马先生用“误人子弟”这顶大帽子吓人,是吓不倒的。

其次,科学不是迷信,任何科学都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无误,也就是都有可能“误人子弟”。

这就好象医生给人看病,总有一些疑难杂症,一时无法治愈,甚至反倒把人治死。

但尽管如此,医学仍然屹立于科学之林,并不断向前发展。

好了,争论到此为止吧。

感谢马先生的文章,促使我思考了不少问题。

下面,我想把我对科学的理解从正面系统地概述一下,供读者参考:笔者认为,科学是对一定的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

具体含义:第一,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这里“事实”包括实验事实和观察事实。

所谓实验事实,即在某种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所取得的事实材料;所谓观察事实,即通过观察客观对象的实际变化过程所获得的事实记录材料。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由于其所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过程比较确定,可逆性、可重复性强,因而更多地依赖实验事实,而社会科学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极其庞大复杂,变化过程反复无常,具有不可逆性,因而更多地依赖观察事实。

不过,这种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就是主要通过观测记录天体的运动变化资料来进行研究的,而一些社会科学,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开展某些实验。

如管理学中有名的“霍桑试验”。

第二,科学具有抽象性和深刻性。

科学绝不满足于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外在的现象描述,而是要进一步探讨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本质和规律。

如“水往低处流”,这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这种描述至多只是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奠定一个基础,还不能叫科学,只有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这一定律来解释“水往低处流”等等自然现象的时候,才算真正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再如,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尽管使用了许多图表和精确的数学工具,但实际上仍然只是对供求现象的描述,笔者认为,实际上它还不能称得上是科学。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目前许多人指出其存在种种缺陷,但这一理论却是在努力探索价格决定背后的规律,仍可以称得上是科学,即使错误,也只是科学的错误。

第三,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谓本质,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那种将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在该事物所具有的众多属性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决定和制约该事物的其它属性、同该事物相始终共命运的那一种属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必然的和趋势,或者,更一般更抽象地表达为,规律就是事物运动的概率分布。

第四,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人而异。

例如,掩耳盗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一个人将自己的耳朵塞住,自己听不到铃声了,但这不等于铃声不存在了,别人仍然还能听到铃声,这就证明了铃声的存在是客观的。

由此推广到一般科学领域也同样,尽管有的人以至所有的人都否认或没有认识到某些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照样是存在的。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否则,所谓科学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第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这是科学研究得以存在的又一基本前提。

否则,如果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以认识的,那么任何科学理论都无从形成。

这就好比,虽然有了米,但这米却是做不成米饭的。

第六,科学是发展变化的。

科学在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人们的认识总是不很正确,不很完善,以后逐渐慢慢趋于正确和完善。

试图要求一种科学理论一开始就十分完善,不允许有错误,不允许有缺陷,这种态度本身就不是科学的。

第七,科学理论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写真照相,而是通过抽象分析,除去事物所附带的各种非本质的属性和偶尔的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任何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都必然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同时,要求科学理论完全符合现实,也是根本违反科学的本性的。

第八,科学理论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科学本身并不能保证使用者总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就好比一枝铅笔,可以用来写字,但铅笔本身并不能保证用它来写字的人总能写出一手既正确又漂亮的字来。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科学理论本身存在某些缺陷,制约了它的功效;二是,科学理论被人掌握的程度高低不同,也限制了科学理论的功效。

前者是属于科学本身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后者,则主要是一个艺术问题,需要当事人的勤奋与智慧,真正做到运用之妙。

第九,科学的基本精神是独立探索,实事求是。

真正的科学家绝不轻易盲目地相信任何所谓的科学结论或真理,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验证之后,再加以确认或否定。

“崇尚科学”的口号,我以为是不正确的。

另外,真正的科学家一定要有自己独创的理论,否则就不配科学家这一称号,如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但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谓“学者”则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推销人,并不配称真正的经济学家。

第十,现代科学应确立几个基本观念:定量分析、系统分析、随机概率分析、历史分析。

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与一般经验估计之间的一个标志性区别。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精确的测定、统计基础之上,并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结论。

即使哲学,虽然它本身并不进行任何精确的测量、统计和定量分析,但也是建立在其它学科的精确测定、统计和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的。

系统分析,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事物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其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部分孤立功能之和。

这一点应该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机概率分析,这是本人提出来的一个新观点。

笔者认为,事物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分布的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也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进行的随机过程。

这也应该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历史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只有通过完整地研究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得到科学的阐明。

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现象,常常导致错误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