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特征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
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
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王小帅王小帅最早的作品《冬春的日子》,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电影”之一,导演自己筹钱拍摄,并完全脱离了中国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体系。
他的作品中,《十七岁的单车》《极度寒冷》是体制外的“地下作品”《梦幻田园》《扁担姑娘》是体制内的作品,《十》也是一部书写“残酷青春”的电影,但是比起第六代导演的同类作品来,这个作品显得格外质朴,它的主人公不是“文艺青年”,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有着一个普通的远望:拥有一辆好单车。
但是困难的家庭生活、恶劣的生活环境,却经常地摧毁少年的梦想。
其中体现了青春期的暴力、爱情与虚荣心。
都显得可感可触,而不流于自恋式的呓语。
《梦幻田园》基本上不能反映王的创作风格,而《扁担姑娘》中可以看到艺术观念带有妥协的痕迹。
《十七岁的单车》影片赏析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讲述了一群少年在花样年华的时期里难忘的回忆。
《十七岁的单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到北京求业,然后终于在一家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干了一个月终于赚到了一辆自行车,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年轻人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这辆自行车已经被另一个学生从二手市场买回去了。
快递小伙子阿贵便将自己的自行车偷了回来,然而那个高中生小坚也不甘心,又从阿贵手中抢回来。
最后双方都不肯退让,尤其是阿贵誓死抓着自行车嚎叫的情景让小坚让步了,最后决定一人骑一天,但故事的结局去出人意外,因为小坚惹了一帮混混,牵连阿贵被打,自行车被毁,最后的镜头是阿贵背着自行车消失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
这部影片选材很独特,将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强烈的对比。
如:开场白就把农村和城市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比较,再者导演又让阿贵看见了一个不断换衣服的漂亮美眉,让他见识到什么是“城里人”;然后他在都市四处受气,见识了什么是“城里人”的气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门口,让他“感受生活”,不停转动的酒店大门代表着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进的物质文明。
(百度借鉴)这些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村人作为下层阶级的苦难和心酸,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中国贫富差距造成的农村和城市的两个极端,突出下层老百姓的悲哀。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故事的主线——将两个世界里的人,农村的阿贵和城里下层阶级的小坚,一个纯朴、善良、有点木讷、倔强;一个活泼、叛逆,两个同是十七岁的年纪,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因为一辆自行车而牵扯在了一起。
在一系列的故事里让他们同病相怜,握手言和成为了朋友。
《十七岁的单车》最后以阿贵背着残坏的自行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中。
来的时候他拥有了“希望”(单车),现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被残害!这部影片采用了很多拍摄技巧,如导演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百度借鉴),在影片中:小坚带着同学一起找阿贵要回自行车时并没有直接拍摄出小坚追赶阿贵的过程,而是把镜头定格在小坚的脸上,随之又一闪而过,集中在阿贵的身上。
这样便很好的将两个人的表情对比出来了,能很好的带动观众的情感。
并且影片还很好的把握了镜头的拍摄节奏,形成了快—停—慢的对比。
影片还采用了第三视角长镜头,(百度借鉴)如:阿贵去洗浴中心洗澡的画面,导演就采用了第三视角长镜头,从而突出了阿贵的尴尬、木讷以及无辜,使阿贵的内心情感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十七岁的单车》,这一部关于青春时期两个不同少年的成长故事,既反映了现实的残酷,也反映了中国当时下层阶级谋生的状况的被动,它不仅在视觉上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让观众在精神上有了一个高层次的觉悟,会为进城务工的人们不平,也会为他们感动,他们的淳朴、善良而正是现在中国缺少的最本质的东西,通过这部影片,我希望在将来即使在强烈竞争的时代这种最原始的本质也不会丢失。
《十七岁的单车》艺术赏析十七岁是个花样的年纪,理应受到呵护。
这个年纪出现的单车,应该欢快地载动着梦想的飞翔。
因此在看到十七岁的单车的片名时我想到的是校园里面洋溢着阳光和懵懂的生活。
但是在王小帅的拍摄下,我们看到的是现实生活对夹杂着悸动、充满着理想的青春的打压下,那些近乎悲壮的小人物理想面目全非。
影片一开始是喧闹中一个招聘人员对几个农村打工仔进行调查。
随之镜头就切换到一辆辆飞驰的车,以仰视的角度拍摄出不停转动这的车轮,匆忙中有着焦急、期待。
随之一排排崭新的自行车就出现在了观众的眼前,飞达速递的经理正对着刚录进来的员工训话,这里面就包含着主人公郭连贵。
镜头丛近景拉长到远景又转回来,从自行车再到那些青涩的面庞上,茫然与期待正浮现在上面。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一句话在玩笑中就标榜在了这些农民工身上。
为自行车奋斗,自行车被偷,找回自行车,影片中小贵与小坚共同拥有自行车这一连串的情节构成了影片的主框架。
构成内容的是小贵与小坚这两个同龄人对单车的执着,执着之中折射的是他们对生活、对理想的态度。
影片中不少地方都存在着对比。
初始欢快的音乐下,飞驰的单车,拥有自己的单车成为了小贵踩动着单车四处发快递的目标,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欢快。
在小贵来回的穿梭中,摄影头给了交通灯上的单车图像一个近景,一切似乎都在围绕着单车。
这跟后来小贵就要攒够钱时,丢了单车后沉重而又苍凉的音乐下透露的迷茫有着明显的差落。
小贵丢失单车后的反应与小贵将单车从小坚处偷偷拿走后小坚的反应也有着对比。
对小贵的拍摄是在芸芸众生忙碌的街头的茫然若失,小坚则是不理睬任何人,显得暴躁不安。
对他而言这辆单车是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而存在的,但是对小贵而言,它是他的生活支撑点,是可以让他融入北京川流不息的繁华生活中的一个工具,代表了他对梦想的追求。
在十七岁这样的年纪,青涩与懵懂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破旧的杂货店里,镜头随之转向高楼上穿着旗袍的美丽女子,距离似远非近,似是说着城市与农村的距离遥不可及。
影片在引出保姆出场时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方法。
先是远处传来了错落的高跟鞋的响声,接着便是大红色的高跟鞋,红色的连衣裙,红色的口红,勾勒出了保姆艳丽的线条。
这就足够吸引住小贵的眼光,并时时追逐着她的背影。
其实这也代表了他所奢望的生活。
对于小坚,他所悸动的对象是他的同班同学潇潇,有着情窦初开的羞涩,有着初恋的迷惘,也有着无法接受的背叛。
这存在他的生活中,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个亮点,从小贵追求梦想时的欢快到失去单车时的苍凉与无助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有很多蒙太奇的手法。
使之更加有情节的跌宕起伏。
摄像师有两次很经典的远景叙事,一是几个小坚的好友在立交桥下追小贵进行暴打和抢车,镜头在远处张望了大概有十余秒,此处像极了平日里爱看热闹的凡人的视角;另外便是小坚在胡同口等待潇潇出现来言归于好,这是以他的几个好友们为视角进行远景拍摄的,观众和剧中的他们一样什么也听不见,只是在张望着,等待着两个人结果,镜头终于拉近了,小坚一个人站在街头,满脸充满了苦涩的失恋的痛苦。
影片始终扣着“单车”这个主题,街头不停歇的车轮,小坚买到新车后遇到潇潇时,她说车链掉了,随后又夸赞了小坚的自行车。
影片最后潇潇的新男友与小坚交谈时也只谈了一句:“车子不错啊”。
这些简洁的话语将沉默的画面紧紧扣在了主题上面。
单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青春,意味着生活,意味着资本,意味着希望,意味着自尊,或许还有更多。
影片最后,血腥一片的巷子角落,小贵扛着几近散架的单车走出了巷子,走出了镜头,走在了十字路口处,从路人前面走过去。
但是没有人注意到,或是每个人都冷漠的看着这极为平常的一幕,侧面表示了现实的残酷。
最后镜头拉向远方,人潮涌动,小贵真正地被茫茫人海淹没掉了。
或许他将会放弃自己的追求,但这些我们都不为所知了。
回望青春、祭奠理想33号汤智宇——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如歌流动的画面、悠远低沉的音乐、步步衔接的情节带给了观众无限美的享受,但却掩盖不住对逝去青春的回望、掩盖不住城乡冲突的激烈,更掩盖不住每个人心中无限的遐想和他们理想的破灭。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呈献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段夹杂着悸动青春的背叛和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故事,同时还有近乎悲壮的小人物理想。
谈及“第六代”这个群体的电影,总是会联想到城市边缘人、青春残酷物语与无望前程这些既真实又矫揉造作的评价。
而在王小帅的这部影片中这些都被完美地诠释出来了。
现代,北京。
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递公司的职业,骑着公司借给他的自行车送快递,每单业务收费10元。
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银色山地自行车。
贵承受着客户经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着。
就在他快要攒够钱的时候,他的自行车丢了。
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几经辗转。
然后在街上,他看见一个学生骑着它。
新的车主小坚说这辆车是在旧货市场上买的,而贵必须要回自行车。
同样,要车的过程难上加难,最后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
“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希望为二十一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
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易智言《蓝色大门》、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陆导演贾樟柯《上海宝贝》以及香港导演余力为《人民找换》。
本片及林正盛的《爱你爱我》为已完成作品并双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本片更获得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被情节牵动着,微笑着痛苦着看完了这部影片。
回头想来,最为钟情的莫过于那一次次和着低沉悠扬的音乐、用长镜头移动而形成的单车划过的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