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沟通技巧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进修学校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于丹老师曾说过: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最大的幸运就是陪伴成长。
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学科,不是知识,而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可爱的孩子,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自己生命的形成过程都有老师相伴,我有幸成为一个陪伴者和被陪伴的人。
作为从教二十来年的班主任,更让我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
我在孩子、家长和我的同伴们的陪伴下幸福前行。
下面我就从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沟通这三方面谈谈班主任沟通技巧。
一、与学生沟通——相互信赖,共同成长(一)学会倾听——领会弦外意话外音(钓鱼竿哪去了)孩子语言特点大多数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孩子经常把对个别人或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
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采用耳听八方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事件”后面的原因,领会弦外意,画外音。
了解学生的小心思,真正解决问题。
一次趣味运动会前,同学们把钓鱼竿带到学校进行练习。
小萧同学的钓鱼竿在学校不翼而飞了。
作为老师,一种做法是丢就丢了吧,一个玩具而已。
但是我认为这种事情一旦姑息,将是后患无穷。
第二天,我在班上调查。
开诚布公的说了这件事,听了所有见过动过钓鱼竿人的说辞,无所获。
那钓鱼竿哪去了呢?我回忆听到的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都很肯定,还有人能够证明。
而小萧的回答,除了承认他们还了钓鱼竿总是强调钓鱼竿不知道被谁弄坏了,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感觉这个孩子在说谎。
但苦于没有证据,于是我又发校讯通为这个孩子的家长,结果钓鱼竿就在她家中。
他想借老师的力量惩戒那些不经过他允许就动钓鱼竿的人。
了解了他的恶作剧心里,他欺骗了老师,我很生气,让他在班级做检讨,他很要面子,坚决不做。
我让他回去思考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老师遇到这个问题会怎样做?他告诉我心目中好老师是可以打学生、骂学生不能不管学生。
我告诉他我不会打他骂他,让他自己选择解决办法。
我们班班规中有一条犯错误可以用做好事的方式弥补,他选择了做十件好事。
后来,他主动捡地面垃圾,打扫卫生等。
现在的他已经是初二的学生,听说一上初中就主动申请当语文课代表。
这个成功的案例体现了与学生沟通中听的重要,没有多方倾听,我们不能了解真相,没有深入倾听,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用心倾听,我们不知道学生错误背后的苦衷和改过自新的决心。
(二)学会发问——曲尽其巧曲尽其妙(老师是……)世界上最会沟通的人,是会问问题的人,问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喜欢回答你;问对方没有抗拒点的问题,让对方能够回答你;问能给对方带来好处的问题,让对方愿意回答你。
一天下课时,我正坐在教室里集中精力批改学生刚交上来的作业。
忽然听到有同学大声地叫我,“老师,你看。
”我抬头一看,只见坐在前面第一排的小刚在离我大约两三步远的地方,双手举着一张纸,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儿童狡黠的目光。
我定睛一看,这张纸上写着“老师是疯子。
”顿时,恼怒之情油然而生,头发根都好像竖起来了。
我的大脑快速地运转,难道是这几天我对几个调皮蛋“河东狮吼”的缘故?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不能盲目的发脾气,一定要搞清原因,万一冤枉了孩子可怎么办?想到这儿,我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写的是什么呢?有几个字我看不清?你来帮我读读吧!”他嘻嘻地笑着,说:“嗯,老师我再改改。
好让您看清。
”只见他快速地改了几个字,拿给我看。
这一次上面写着:老师,我们爱你!我很满意地点点头,说:“呀!都会写这么多字了,你可真了不起!老师看了你写的话,心里感到好温暖啊,谢谢你!”他听了,高兴得蹦蹦跳跳地回去了。
明知故问,让学生再次陈述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可是我的心里却弄不懂,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怎么这样大胆,敢写老师是疯子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进行了家访。
经了解得知,小刚非常喜欢读书,最近在读一本名为《小屁孩日记》的书,里面的小主人公就搞恶作剧写xx是疯子。
他还分别写了“妈妈是疯子,”“爸爸是疯子”,并且给家长看。
家长了解了孩子在模仿书中人物时才作出的举动也就没在意,但这毕竟不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对这个孩子还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那天下午,我对小刚说:老师听说你很爱读书啊!“他马上接道:“是啊,老师,我家里有许多有趣的书。
您要看看吗?”“老师太忙了,你瞧,上课要讲课,下课还要批作业,你能不能做我的小书童,不出去玩的时候就给我读读你的书呢?”他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他就很尽职的做起了我的小书童。
我们的关系拉近了,我告诉他: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有很多可爱的人物,对于好的我们要多学习,不好的我们要一笑而过,这样自己才会成为很棒的男孩儿。
他微笑着点点头.由此可见,老师巧妙的提问,会给孩子以心灵的启迪,情感的升华。
(三)学会观察——剥去浓雾见曙光人的行为是内心世界的外显,学生的行为,包括言语、举止、表情等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具体表现,也是孩子思想、情感的载体。
学生行为观察就是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特征的感知、了解,来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师关注学生,就是要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时刻记挂着学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下马看花——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多动症小王)毛主席《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说过:俗话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
”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
’透过主席的这句话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只有透过表象,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班的小新同学是多动的孩子。
只要有他在班级就不会安静,不是动手骚扰同学就是吹口哨、敲桌子,当你把他请到讲台站着他也不老实,会用滑稽的动作、搞怪的表情吸引同学的注意,引得一阵阵大笑,当你看向他,他会立刻站好,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当你转身望向别处,他又会故伎重演。
这样的学生是让老师们最为头疼的,老师们采取各种方式去引导教育,结果都收效甚微。
当我看到他小丑似的表演时,我也很纳闷,都说孩子是天使,难道他中病毒了吗?于是我很好奇孩子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通过了解得知原来是孩子父母离异,中午去妈妈家,晚上去爸爸家,爸爸工作忙,每天继母管理学习。
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他是多么幸福啊,每天有七个人围着他转。
可是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看似很有规律的生活实质是多么混乱。
爸爸妈妈都说很爱他,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关心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学习。
换来的只有每次考试后的训斥。
孩子不光每天要面对父母离异的畸形家庭,还要在爸爸妈妈各自的家庭关系中不断煎熬。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他没有一个固定的家,因为他不属于任何家庭,他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有人能给他绝对的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何时会被再次抛弃,被谁抛弃。
所以他只有通过搞怪引起他人注意,取悦他人,希望他们多关注他,获得安全感。
所以在探查他的家庭环境,成长因素后,我征得家长的同意,孩子上学时在妈妈家,放假再去爸爸那。
每天有了妈妈的陪伴,孩子的心安了,心安了上课就坐住板凳了,心安了注意力就集中了,注意力集中了老师讲课就听明白了。
加上点滴进步时我就及时鼓励,告诉他只要一天表现好就可以打班牌,坚持一周就可以当一周路队长或体委,他非常喜欢,通过不断努力,有时竟能连续几周当选。
孩子的坏毛病得到了控制,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前几天我出差回来一见到我就跑到我跟前大声报告他得了十几张一百分了。
下马看花,关注学生原生家庭,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原来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见微知著——从细微处观察(一只鞋引发的......)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教师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孩子,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会让你抓住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
人们常说男孩子淘气,而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整天活蹦乱跳的像一个“小猴子”。
这个小猴子聪明机灵,小嘴很甜,十分招人喜欢。
一次上课我在桌间巡视,咦?一只小鞋躺在过道上,正当我寻找另一只的时候,看到两只小脚丫在欢快的“舞蹈”。
我问他,你怎么不穿鞋呀?老师,鞋里面太热了。
我在家就不穿鞋。
他平时小嘴很甜,以为我不会管他,可是这毕竟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必须约束。
我对她说:你看,你已经是小学生了,小学生守则里有讲究卫生,服装整洁的规定,你在班级里不穿鞋,既不讲卫生,又不雅观。
你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文明的小学生就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他听了我的话乖乖的穿上鞋,从此,她不在课堂上晾脚丫了,变得乖巧懂事了。
(四)学会“阅读”——拓宽沟通渠道(日记、便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之间也会有矛盾,班级的事情也不像小时后那样的明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往往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无暇顾及,有时会影响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让当事人写说明性的文字,呈现整个事情经过及时候反思,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事情经过,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次翻包里的杂物,早年学生写的一封说明书很意思,给大家读读。
说明书:往事如烟,一笑泯恩仇。
往事难提,我固然有错,但心中无怨。
方能改之,孺子可教也。
对于谁和谁的事我不想涉足,也无从涉足。
对于他们的恩怨,我不想知道,也无权知道。
被他们利用的事也不会再有。
但他们却没有就此罢休。
他们都在为一个个巨大的报复计划准备着。
停下吧!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在这里要送给他们一首我做的诗:忘仇仇恨能使天地暗,忆起昔事仰天叹。
冤冤相报何时了,飞花过间已释然。
采用这种方式倾诉、呈现事实,在头脑中再现事实,反观内心,影响行为。
教师通过阅读文字,了解事情真相,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与家长沟通——以诚相待,形成合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的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1.面对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赢得他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班主任最头痛得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
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叹息,无言以对。
而这些家长中有些是十分凶悍的。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到乡村小学。
小单是班级的后进生,调皮捣蛋,不爱学习。
一次考试过后,小单的成绩又成为班里的倒数。
一天中午,我和不回家的孩子正在吃饭,班级的门就被踹开了。
只见小单的家长手里提个锄头,气势汹汹的朝我奔来,大声质问我,小单跑哪去了?你跟我家孩子说啥了,咋不让我家孩子念书了?我说,你别着急,慢慢说。
听他陈述:孩子中午回家告诉家长不念了就跑了。
家长很生气,想削他一顿。
结果孩子连影儿都没让他找到。
看孩子没在学校,真的着急了。
我听了更是急在心头,我与家长分头行动寻找孩子。
因为我经常家访,所以对乡间的小路都很熟悉,我边骑车边喊孩子的名字,幸运的是我在一个小山洞里找到了他,他哭着跑出来。
原来,孩子父母忙于生计无人看管学习,这次成绩不好,更是让孩子灰心失望。
听了这个故事,我决定帮助他,让他回归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