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泄泻、积滞、腹痛-中医PPT课件
泄泻、积滞、腹痛-中医PPT课件
(八)割治疗法(针、砭) 位置:两手掌大鱼际 作用: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操作方法:在双手鱼腹穴(双手大鱼际附近,归 属奇经穴,是大肠经及肺经经络循行路线)处切 割一长0.5厘米、深0.2厘米左右的刀口,挤取脂 肪少许,包扎三天。术后不留疤痕。
转诊:
诊断不明。
腹痛
一、概述 二、诊断要点 三、辨证论治 四、其他疗法
小儿脾胃疾病的中医药诊治
一、泄泻 二、积滞 三、腹痛
泄泻
一、古代医家认识 二、传统辨证论治思路 三、诊治体会 四、经验方
The main mortality for children below 5 age in developing country in 2010 WHO/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2004
三、诊治体会
3.穴位贴敷(神阙穴): (1)炒鸡内金、吴茱萸共研成细末,以 鸡蛋清调匀敷贴于脐上并以纱布封固定, 每日1次,3天一疗程。 (2)丁桂儿脐贴:丁香、肉桂、荜茇 。 (3)复方丁香开胃贴:丁香、苍术、白 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
三、诊治体会
4.饮食: (1)苹果洗净,置瓷缸中,隔水煮至熟 烂,或置笼中蒸熟,食其果肉,量不拘。 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服用1个。 (2)绿茶叶3g,食盐0.5g,白糖 20g,加 水煎至200ml,分多次服,用于气阴两虚。
椿根皮,秦皮,石榴皮,乌梅,五倍子。 暴泻伤阴不可腻补,宜用乌梅,石斛,
木瓜等。
三、诊治体会
(三)其他辅助疗法:1.中成药 藿香正气散(丸,液,软胶囊): 广藿香、苍术、陈皮、厚朴(姜 制)、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 草、紫苏组成,辅料为乙醇。散寒化湿、 和中止泻,适用于风寒泻。
三、诊治体会
四、经验方
(一)山楂饮 炒山楂10g,加水300ml,煎水至
200ml,分次服,用于伤食泻。 (二)石榴皮红糖饮
石榴皮9g,水煎加红糖服,用于久泻 无积滞者。
四、经验方
(三)苍蚕止泻汤(罗笑容主任经验方--《中华 当代名中医经验方大典》)
苍术6 蚕砂6 炒麦芽12 山楂炭7 白芍10 党参10 炒扁豆12 云苓皮12 石榴皮7 功效:健脾益气止泻 主治:大便溏,食后即泻,泻下完谷不化, 气味微腥不臭,久泻不愈,面色萎黄,形体消 瘦,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缓滑。
三、临证心得
(六)推拿疗法 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
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 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 脊5次。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5 次,或配合刺四缝。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 100次,运水入土100次。
三、临证心得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 操作:①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
三、临证心得
(三)辨证论治:消食化积,理气行滞 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消乳 丸/保和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 丸
三、临证心得
(四)中成药: 1.王氏保赤丸:黄连、大黄、川贝、制南星等, 化滞、祛痰、健脾,用于小儿乳食内积、乳食 减少、痰厥惊风、喘咳痰鸣。 2.小儿七星茶: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 钩藤、蝉蜕、甘草。用于小儿积滞化热,消化 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 不畅,小便短赤。
定义:
腹痛是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 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脐腹 痛、少腹痛和小腹痛。
全身性疾病、腹外器官所致 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腹痛
转诊:
1.腹泻出现脱水、酸碱平衡失调, 电解质紊乱。 2.常规治疗病情无改善。
积滞
一、概述 二、历史源流 三、临证心得
一、概述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 而不化,气滞不行的一种脾胃病证。
以脘腹胀满,口气臭秽,不思乳食,食 而不化,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 舌苔厚腻为特征。
“积为疳之母,有积不治,乃成疳证。”
三、诊治体会
2.辨寒热虚实: 问起病的缓急; 问病程长短; 问伴随症状; 望粪便颜色,性状; 闻粪便气味。
三、诊治体会
(1) “利”,便下急迫,黄褐色,伴 粘液,气臭秽----湿热泻。 (2)大便夹有乳块或不消化食物,臭 秽如败卵或酸腐,腹痛腹胀,泻后减轻, 口气臭秽----伤食泻。 (3)大便色淡质清,带泡沫,味道不 重,腹痛明显----风寒泻。
二、历史源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积”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积之始生,
至其已成奈何?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厥乃成积也。”
积证的病因有寒气入侵,内伤忧怒,饮食 起居不节等,其中寒邪是积病的重要原因;病 机为气机逆乱,气血阻滞,津液涩滞日久成积。
二、历史源流
(2)《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的“宿食不 消候”、“伤饱候”是最早记载。
②用中指按,称按肚角。
三、临证心得
(七)刺四缝 位置: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 作用: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操作方法 : 1.刺法:掌心向上,消毒,三棱针点刺挤出黄 色黏液直至出血停止挤压。 2.疗程:隔日一次,共5次,5次后仍有黏液则 需继续点刺,直至挤压没有黏液流出为止。
三、临证心得
《宿食不消候》:“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 冷故也。小儿哺乳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 脾胃,……则宿食不消。诊其三部,脉沉者乳 不消也。”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伤饱候》: “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 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 是也。”
二、历史源流
(3)《幼幼集成•食积证治》:“夫饮食之积, 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 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 或作泻痢,或作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 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而危困者多矣,故必 消而导之……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 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 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消坚之药,必 假参术赞助成功。”
二、传统的辨证论治思路
传统分为:“常证”与“变证” 1.常证:
风寒泻——藿香正气散 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泻——保和丸 脾虚泻——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 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二、传统的辨证论治思路
2.变证: 气阴两虚——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加减
三、诊治体会
三、诊治体会
黄连素: 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
生物碱(盐酸小檗碱 ),清热化湿止泻, 适用于湿热泻。G6PD缺乏患儿禁用。
三、诊治体会
2.推拿: 脾土、大肠、板门、内八卦、足三理、
中脘、摩腹、龟尾、七节骨; 捏脊。
/youngmother/child_a nmo/index_childanmo.htm
• 中医治疗腹泻病的优势在哪几方面?应 如何才能较好地发挥中医疗法?
一 泻 千 里
定义:
小儿泄泻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 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引起大便次数增 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 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
一、古代医家认识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 “小儿脏寒腑冷,大 肠不禁,总谓之泻。分别轻重,究竟缓速,有溏、 有泄、有滑、有利、有洞……溏者,糟粕不聚, 由其尚浓,似泻非泻;泄者,无时不作,或由不 知;利者,直射溅溜,气从中脱;滑者,谷食直 过,胃肠不化;洞者,顿然下之,如桶散溃,余 更不留,即知其儿脏寒腑冷。”
弱,口干非渴喜饮均不可利。
三、诊治体会
4.补脾不可过甘,清热不可过苦: 太甘生湿,太苦伤脾。暴泻健脾少用
纯甘,配伍苦温燥湿、苦寒化湿,如: 黄芩,黄连,黄柏,火炭母,绵茵陈, 鸡蛋花,木棉花,槐花等,苦寒不可过 用、久用;久泻则甘温悦脾,如:山药, 扁豆,莲子,苡仁,芡实等。
三、诊治体会
5.暴泻不可骤涩,伤阴不可腻补: 暴泻须运脾、燥湿、消导、分利; 久泻多温补、升提; 泄泻日久,泻下无度方可固涩收敛:
(一)辨治要点 1.辨轻重(是否伤阴伤阳): 问大便次数、性状、每次的量; 问小便量,饮水情况; 问病程; 望神色。 切四肢肤温。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目光 无彩,口唇干裂(图1), 肌肤干瘪(图2和图3)。
图1
图2
图3
2.风能胜湿:气轻味香性燥,振奋脾阳,开宣 肺气,脾气升清降浊,三焦通利,湿邪自去,用 防风,羌活等。
三、诊治体会
3. 治泻必祛湿(利小便以实大便): 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湿, 茯苓、苡仁、扁豆淡渗利湿, 法夏、厚朴、苍术、草果苦温燥湿, 猪苓、车前子利水祛湿。 但久病,阴不足,脉证多寒,形虚气
四、经验方
方解: 苍术运脾燥湿;蚕砂辛温燥湿、和胃
化浊止腹痛;麦芽、山楂健胃消食,运用 炒、炙等炮制有收敛之功;扁豆健脾化湿, 炒用加强温中健脾;茯苓皮利水祛湿,白 芍理气缓急止痛,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石 榴皮可涩肠收敛止泻。
四、经验方
常用加减法: 若腹胀不适者加厚朴、香附以行气止
消胀,腹痛甚者加广木香(后下)以理气 止痛,久泻不止加诃子可收敛止泻,胃纳 呆滞、苔腻白加藿香、陈皮以芳香化湿、 消食助运,若尿少加泽泻以利小便以实大 便之效。
三、临证心得
(四)中成药: 3.小儿消滞颗粒:
谷芽、麦芽为君以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山楂,芒果二者为臣以健胃消食化滞;佐以枳 壳、大腹皮理气宽胸、行滞消积,茵陈蒿清热 利湿;甘草为使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三、临证心得
(五)饮食疗法 谷芽10克、麦芽10克,山楂5克,蜜
枣1枚,鸭肫1个加入瘦肉适量,加清水 四碗,慢火煲取浓汤约一碗,消食化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