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 农村,生产队长派活,社员集体劳 动,按出勤计公分,按公分来分配, 社员往往出工不出力。在城镇,职 工按工资级别拿固定工资,个人收 入与工作业绩关系不大,干与不干 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 坏一个样。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2、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影响? 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 发展。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及其影响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 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 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外,其他企业都 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的存在, 出门吃饭,只能到国营饭店或集体饭店。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2、这一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状况相适应吗?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通车 (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旧中国,通货膨胀严重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000 亿元比1937年的14亿元增加了392倍,票币面 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面额到1万元、10万元, 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 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 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 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肥皂,1947 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只能买0.002416两 大米,1949年只能买 1粒米 的千分之2.45。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生产力状 况不相适应,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方便 人民群众生活; (2)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政府对企业 管得过多,统得太死,不利于社会资源的 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 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 劳动 的积极性。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 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孤立和窒息政策。在 经济上,对我国实行禁运和封锁,在军事上, 于1950年悍然发动朝鲜战争,把战火引向 中国。 材料二:195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国民经 济的恢复任务,但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 业国。当时,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 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 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1)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 控制人财物资源; (2)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 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具体表现在:
(1)在计划管理上,一般是国家自上 而下地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企 业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成本、 利润等。 (2)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统收统支, 企业的纯收入和基本折旧全部或大部 上缴,开支由国家拨给。 (3)在物质管理上,国家对绝大部分 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资料实行统购统 销、统一分配、限量供应的办法。
1、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看,在我 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后,国 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2、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何才 能完成这一任务?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巩固这一政治成 果,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发展工业,尽快建立起 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追求“一 大、二公、三纯” ,致使我国所有制 结构过于单一。 不适应,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 不利于方便人民群众。
材料二:北方某市一条30米宽的马路两 边,有两家工厂,一家是生产铜的冶炼 厂,一家是需要铜的电缆厂。改革开放 以前,冶炼厂不能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卖 给对面的电缆厂;电缆厂用铜也不能直 接从对面冶炼厂购买,而要到相隔数千 公里的南方去运。因为当时的冶炼厂归 冶金部管,其产品由冶金部统购包销; 电缆厂归机械部管,它需要的原材料由 机械部调拨。一条30米宽的马路把两家 企业隔绝的数十年。
(4)在劳动管理上,实行由国家劳动部 统一分配的制度。 (5)在价格管理上,许多产品都由国家 统一定价。 (6)在央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 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把企业划分 为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 把物资计划分为中央管理的物资和地 方管理的物资等。
材料一:1957年,“一五” 计划超额完 成。国家对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 亿元。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1952年 增长141%和25%。随着各项社会事业迅 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材料二:1957年,我国 的钢产量达到535 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的5.8 倍。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 年增 长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 一大批原本没有的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益紧密,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 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奏 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到 了70年代末,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国 计划 经济 体制 的形 成及 其作 用
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体 制的作用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 制的弊端及 其影响
1、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家企业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真正把两家企业“隔开”的是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2、材料中的事实说明这种体制有什么弊端?
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政府对企业 管得过多,统得太死,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而且造 成国民经济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充 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我国在 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2、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1、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我国在 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1)是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 物质基础薄弱。发展工业必须集中全国有 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客观上要求充分 发挥政府的作用; (3)当时苏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 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
基本特点 所有制结构单一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 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忽视市场的作用 平均主义严重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
总之,在建国初期,当时国内外政治、 经济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 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它对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当时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正确的。我们绝 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完全否定建国初 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但是,随 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
基础工业实力。 在经济总量方面,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 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 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 %,比1952年增长128.5%。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 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 %。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 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 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 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 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 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
1、在“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中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2、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党和国家正确领导,制定了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中国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 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了全国的人、 财、物力;此外,还有友好国家的援助等。
“一五”期间,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 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 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 高34.2%。 总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 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
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项 目 钢(万吨) 煤(万吨) 52年产量 57年产量 增长率
135 6649
535 13000
296% 96%
粮食(万吨)
棉花(万吨)
1.6
130
1.95
164
22%;
26%
“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成 就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
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 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 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 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 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 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 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我国过去没 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 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 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
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 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 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 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成投产的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
1956年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沈阳飞机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说明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 的经济状况是相适应的,促进我国经济的 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