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系别:化学化工学院班级:08化学三班学号:200873010326姓名:马翠兰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内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

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

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

而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

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体制。

构成要素:买方与货币总量“买方”代表了市场需求。

这是市场经济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根源和理论根源。

没有买方就没有任何市场,没有买方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头动力,没有买方需求价值的提升和需求范围的扩大就没有市场容量的扩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原始市场经济可以随时以物易物,所以,买方需求必须与货币量结为一体,才能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真正意义的“买方需求”。

买方需求,包括普通消费者需求、制造商对资源消耗的需求、公共设施的资源需求、国家战略储备和国防安全的资源需求,等等。

这所有的需求量都是以货币总量来计量的。

买方的主体,实际上是持有货币总量的国民和团体。

卖方与商品产能“卖方”代表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主体。

它是与商品产能或产量紧密结合的。

卖方所提供的商品产能与产量是否与买方需求保持均衡,可以从基本方面决定市场价格起伏和波动,也从基本方面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能否可持续运行。

法人与公司治理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要成为有自主买卖权和经营权的自然人和法人,才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

现代市场经济是由自然人和法人代表构成的市场主体。

为企业确立法人地位,走向公司化治理结构,可以保证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运行和企业健康发展。

任何产权的企业都需要实行公司化治理结构改造,都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资企业如此,国有企业如此,股份制企业也如此。

并非是只有私有产权企业才适应公司化治理。

恰恰相反,西方的家族式企业是在经历了痛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之后,才具备了参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条件的。

也可以说,产权性质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没有必然联系。

私有产权企业若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文明与进步并长期健康发展,同样要普遍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的公司化治理结构改造。

差别与竞争机制市场竞争的所有根源都来自于”差别“,有差别就必然有竞争和竞争机制。

有分配差别,就有人力资源的竞争;有质量差别,就有品牌的竞争;有服务差别,就有赢得客户的竞争;有企业核心实力的差别,就有企业生存与发展思路的竞争;有企业效益的差别,就有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

同样,差别是怎样形成的,决定着竞争的无序和有序。

如果是自然形成的差别就会形成”自由竞争“;如果是通过腐败途径形成了差别,就会促成纷纷利用腐败途径的”不正当竞争“;如果是通过有序的市场规则引导形成了差别,就会激励正当途径的合理合法的”有序竞争“。

资本与效用制度资本,是用于增值或产出目的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专项技术和人力资源等。

是现代市场经济要素的重要构成。

资本的现实效用方向是实现财富增量。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还规定了资本的多种效用,如:证券投资、期货买卖、资产经营、技术参股、专利交易,等等。

资本市场的发达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资本效用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核心制度: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制度。

根据经济学理论,产权是对经济主体财产行为权利的法律界定。

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同利益取向的经济主体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条件下进行公平自由交易的经济系统。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用以界定人们在交易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如何补偿的行为权利。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权利。

在排他性权利制度中,各经济主体的权利边界是清晰的。

各经济主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但要受到他人权利的约束,即人们的行为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

在这种对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和受他人权利的制约的制度规制下,经济活动趋于有序和高效。

现代社会依靠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曾在1950年代预言,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将是南美洲,因为南美洲资源丰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

但事实证明他错了,20世纪下半叶是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尽管欧洲和太平洋地区资源相对贫乏,但由于产权制度合理,引致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萨缪尔逊认为,他原先的预期所依据的条件并不是经济体制中最基本的东西,产权制度才是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

产权决定激励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因而对经济效率发生重要作用。

产权制度之所以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因为它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或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制度效率。

第一,如果产权是界定明确的,那么交易的受益效应和受损效应在更大程度上对交易当事人发生影响,即交易当事人完全对自身行为的结果负责,从而减少交易的外部性,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

例如,专利法的保护使得创新受益向发明者集中,从而给予创新活动以有效的激励,并有利于社会进步。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界定明确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当事人的利益预期和法律责任清晰化。

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基本上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诸如合同、债权债务、担保、保险、票据等交易活动均要以信用为基础。

如果信用缺失,则市场交易的风险增大,欺诈、造假、失信等行为大行其道,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市场秩序混乱,经济效率下降。

所以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信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依赖于产权制度的。

如果产权界定不清和缺乏保护,交易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缺乏法律制度的规制,交易就没有安全性可言,经济的运行效率会深受影响。

第三,现代产权制度保证了一种自由选择和公平交易的经济关系。

产权明确界定保证了交易的受益效应和受损效应都由交易当事人直接承担,这就决定了交易当事人拥有自由交易的权利。

交易当事人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作出是否交易的选择。

当大量的交易都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就会优化,并引致社会福利的增长。

所以,所谓资源配置优化,就是交易主体通过自由交易行为而受益或避免受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产权应当是明确界定的。

产权明确界定保证了交易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收益激励和受损约束,使资源能够配置在效率更高的使用上。

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只是社会资源配置上的手段和经济运行方式。

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主要有: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自觉地面向市场;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存在的弊端: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

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

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发展过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

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

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

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

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令世界震惊的经济成果GDP在1976年达到世界第六(除苏联以外)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黄金储备600吨粮食储备够全理论分析:计划经济的几个问题:目前存在两大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喋喋不休地吹捧私有化市场化,称其为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从而否定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有制阶段,诬称那时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

而另一种观点则相反。

故持两种观点的人争吵不休。

用什么来作为分辨真理和谬误的依据呢?我认为仅凭主观感性得来的观点不能说服人,唯一有说服力的只有数据。

所以,我在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三农网站上摘录了我国建国六十年来改革开放前后时期的发展数据,通过数据对比说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优劣、快慢、高低。

对此我分几个方面阐述如下:一.改革开放前后主要指标发展数据国内生产总值 1952年679亿元 1978年3649亿元 2008年30万亿元粮食总产量 1952年1.63亿吨 1978年3.04亿吨 2008年5.285亿吨钢总产量 1952年135万吨 1978年3178万吨 2008年5亿吨公路总里程 1949年8万公里 1978年90万公里 2008年373万公里在这里1978年是分水岭.1978年之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阶段.1978年之后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二. 改革开放前后发展速度对比粮食产量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增长1.8倍. 年平均增长率2.4% 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增长1.73倍.年平均增长率1.85%钢总产量1952年到1978年27年间增长23.5倍.年平均增长率12.9% 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增长15.7倍.年平均增长率9.6%公路里程1949年到1978年29年间增长11倍. 年平均增长率8.7% 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增长4倍. 年平均增长率4.85%经过计算比对我们看出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