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
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
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曲线的对比与分析,明白运用图像和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指导作用的实例,感悟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把1个大肠杆菌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
况下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如下数据。
请仔细观察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时间
分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
数)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请你们尝试画出坐标图,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个
数为纵坐标
细菌的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满足什么条件,种群才能呈现“J”型增长?
生物学含义:“J”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基
本上的理想状态也仅仅是大致符合。
过渡:“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学生讨
论、绘图
画出“J”
型曲线
思考、讨
论
理想状
态:食物
充足、气
候适宜、
敌害较
少。
出生数大
于死亡数
讨论:
在有限的
环境中,
食物是有
限的,钟
内和种间
竞争,个
体数减少
学生讨
培养学
生对数
据的处
理和运
用能力
2、种群增
长的“S”
型曲线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
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
实验,结果如下:
学以致用:
1、图显示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针对
2、
这一变化,抑制该物种种群的最佳时期是()。
论、绘图、
合作、交
流画出
“S”型曲
线
让学生明
确在“S”
型增长曲
线中1、2、
3三点的
具体意
义。
进一步
培养学
生对数
据的处
理、分
析能力
和运用
能力
通过讨
论和分
析、交
流学生
资源有
限条件
下的种
群增长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该曲线表示渔业生产,在哪一点捕捞既能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又能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拓展:种群的特征
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和因素:理解引起
种群数量
变化的原
因是多种
多样的
通过讨
论、合
作交
流,共
享学习
成果
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1、为什么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出现锐减?
2、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着手开展保护
呢?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应在“S”型曲线上的哪一点进行)
补充:目前人类应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待鱼类的
捕捞,如伏季休渔期的政策等,为了保护鱼类资源
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
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阅读教
材,总结
归纳
联系生
活实际
小结引导学生回答
1、自然种群为什么会不会按“J”型曲线增长?
2、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是何种曲线变化的规律?学生思
考、回答
在对主
要的概
念复习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导学单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生态系统——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种群的概念:
2、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3.世界上的全部鸟 4.一个岛上的全部绵羊
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4、种群有哪些特征:
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6、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A
课堂作业:
1. 某旅游区内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些猕猴为( ) A. 8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 8个种族 D. 一个群落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些羊是( )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3、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群绵羊,8年后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群数量会( )
A 、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B 、不断下降
C 、缓慢上升
D 、迅速上升 4、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思考讨论题:
1、种群数量最多的点为?
2、种群数量为什么不能无限增多?
3、若该曲线表示渔业生产,在哪一点捕捞既能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又能保持渔业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4、对澳大利亚野兔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课后作业
1、 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 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有S 型增长、J 型增长。
如右图: 在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的条件下,种群 以 型曲线增长,为 (A 或B )曲线; 如此时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时,种群又以 型曲线增长,为 曲线。
种群以曲线A 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出生数 (多于/少于)死亡数,种群数量会持续__ __。
2、 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很多种生物的种群同时存在,形成 。
3、假定在一个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下列图象是把狼杀绝后鹿群数量变化曲线,正确的是图………………………………………………………… ( )
4、某中学校园内的所有桂花树组成一个( ),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5、不少动物在种群数量过多或生活资源不足时存在“杀婴”现象,请回答:
(1)在不利条件或数量过密时,吞食弱小个体可使种群密度 ,但成活的后代都有足够的 ,这一现象可以调节 。
(2)种群数量减少对 有利。
(3)在不利条件下,保持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 短缺,会造成灾害性的种群数量 ,对种群形成 。
6、图显示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抑制
该物种种群的最佳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0 1 2 3 4 5 6 7 数量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