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日式之二分区基础理论及图文详解
日式之二分区基础理论及图文详解
G+L
4 3 1 2
1 2 3 4
1垂直分份 2 A点 18CM 剪切口与发片45度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 4带向3 的 方法 方向分配方形修剪 点剪 剪切 以此类推
G分份 2 A点 18CM 剪切口与发片45度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 4带向3 的 方法 方向分配方形修剪 点剪 剪切 以此类推
前后对比照片
G+L 分区设定
上 下 上 下
红色 为上区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18CM
蓝色 为下区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6CM 下点为B 下点为B 7CM
设定 分区线的 位置时 通常 考虑上下区域的 发量 可根据设计的 需要 将分区 线上下移动
G+L
上 下 上 下
红色 为上区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18CM
一 分区 骨梁区为界分为上下两区 二型线确定 以30公分为标准 修剪地部区域 型线
L+L
底部型线长度约30CM
一 分区 骨梁区为界分为上下两区 二型线确定 以30公分为标准 修剪地部区域 型线
底部型线长度约30CM
L+L
上
下
上 下
红色 为上区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13CM 下点为B 下点为B 20CM
柘植伊佐先生
川原文洋先生
1998年
2003年
太地先生
植村隆博先生
2006年
2008年
上原健一先生
岩田敏靖先生
第一章 二分区的发展
90年代初期 日本设计师先只是挑选来自 欧美的模特进行发型修剪 亚洲的人的 头骨是扁平 而且 发质比欧 美的 更加粗硬 日本美发界 在当时并没有发觉错误 导致如下的 问题产生
1 2 34 5 6 7 8
底部型线与重量 脸型修饰脸部形态
Section & Zone Cut
经过区块细,的 方法 进行纹理修剪后的 效果
A B 点的 关系
取AB点长度一半为设 计点 角度 垂直 切口 90度裁剪 AB点 距离≈切口距离 ≈落差距离
( 由于每个人的头骨骼形态特 征都有实际差别 AB点定律会 在实际中产生微妙误差 )
发量质感调整技巧
1.形态修剪完成后全头吹干 使用牙剪由发根到发尾依次分为3个阶段进行 高层次打薄
2。 在发尾进行深度刻痕处理
3。选择 部分顶部区域头发进行发束调整
造型 与造型品
在造型 基本形成后 置于 发型 30CM 的距离 均与喷洒 1.0
日式修剪 之 二分区
序言 自上世纪以来 世界各个产业飞速发展 将人类的发展 速度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历史 90年代前 发型修剪技术首先从欧美国家传入亚洲 日本作为世界的精细化发达国家从英国将发型修剪 技术 率先代入亚洲 开始东方人发型研究与创作
日本国内举行历届的发艺大赛最高奖作品 1990年 1993年
质感调整 技巧
全头水平分份 使用点剪做 发尾的 刻痕式调整 可以在 1区和3区使用 转 剪技巧 除 1区 和3区外 其他区域 均可使用 滑剪做束状纹理 调整
6 5 3
7 4 2 1
模特操作前后对比照片
L+L 分区设定
这个 分区 设计 是 为了 制造上下两 个 相对不连接的 重量层 上区 与下区的 的 纹理可自行设定
4
3
2
1
L+L
1 2 3 4
1垂直分份 2 A点 13CM B 点 20CM 连接滑剪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 4带向3的方法 滑剪剪切 以此类推
L+L
1 2 3 4
1垂直分份 2 A点 13CM B 点 20CM 连接滑剪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 4带向3的方法 滑剪剪切 以此类推
第三节 明细化分区
之后 井上和英先生 更细密的 深入的 研究 这样 成立的 二分区 的 剪发 和 教育的 规律 当时 有很多 沙龙 也参与了研究这个教育系统 比如 当时的 金井先生 RITZ 逆卷先生 APISH 西田先生 BOND 植村先生 DADA
六大分区
明细化分区 及 作用
J大区 J小区 AB1--4 AB1--4区 -AB5---8 AB5--8区 CD1--4 CD1--4区 -CD5---8 CD5--8区 EF区 EF区 GHI区 GHI区 顶部膨胀量 顶部纹理 两侧膨胀量 全头大部分层次 两侧型线 AB与 协调 AB与EF
A
B A
B
六分制
就是在任何一片发束上潜意识将 发束由发根到发尾 分成六份. 在发束上先剪的位置是 起刀点 停止的位置是 收刀点
根 5/6 4/6 3/6 2/6 1/6
尾
质感调整时注意的 要点
需要的 地方 使用点剪 ,滑剪 ,转剪 不要破坏轮廓线和 重量 平剪打薄时 从发根到发尾的 顺序 依次 从 5/6修剪至发尾 2 1区 修剪不能破坏轮廓线 4 2区 打薄时注意和1区的衔接 3 3区 修剪注意和二区的衔接 2 4区 不要 发根打薄 1
第二章
分区意识
因为 二分区 的 某个区域的 大小 是由分区线的 位置决定的 所以 分区线 就是首先考虑的 问题 当发现 找分区线时 骨梁区上面 下面都不是很 合适 便开始结合 2 BLOCK LINE (骨梁线)的 位置 如图分析
二分区线 上移 分份
下部太多的关系 对于连接线的 变 化 差别不大
蓝色 为下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15CM 下点为B 下点为B 30CM
L+ L
上
下
上 下
红色 为上区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13CM 下点为B 下点为B 20CM
蓝色 为下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15CM 下点为B 下点为B 30CM
L+L
3 4 2 1
一。箭头便是发片的 提拉方向 二。数字显示 是指修剪顺序 方法除了1 三。修剪 方法除了1 区是 方 形修剪外 其它区域分别 是 发片2 发片2带1,3带2,4带3
蓝色 为下区设计点 上点为A 上点为A 6CM 下点为B 下点为B 7CM
G +L
2
1
一。箭头便是发片的 提拉方向 二。数字显示 是指修剪顺序 三。修剪方法 方向分配
分区修剪 与造型品
在修剪前 取少量4.0 7.0于手心 取少量4.0 与7.0于手心 混合后 均与涂抹 特点: 特点: 1 方便修剪 2 修剪后 直接吹 风 可以使头发 蓬 松有质感
单一基本层次形态
均等
固体
边沿
渐增
二分区的 四个 主题分区 G
低层次 + 低层次
G
L
高层次 + 低层次
G
G L
低层次 + 高层次
L
高层次 + 高层次
L
二分区中 去除的 特性
因为 下部区域的 发量 被剪切掉 使得 上面的 头发在下落时 既有空 气感 有会产生 因底部 小小的支撑而形成的 弧度
1 打薄过多后 容易造成 发型整体的 轮廓变形 2 基础打薄时技术含量不高 造成 整体打薄效果 不理想 3 打薄没有系统 的教育 才造成随意打薄没有规 律 注解:以后 小松敦 井上和英 等 开始 研究与探 索
二分区修剪的
衍生过程
90年代后期 从上面发艺大赛中可以看出 渐渐 日本的发型 已容入本土化元素 先是 研究 2 BLOCK ( UNDER CUT) 又名 莫西干 在这个基础上 结合的我们已经 知道的 高层次 (LAYER) 和 阶梯状层次 (GRACHETION) 将这两个形状结合在 2 BLOCK 的 修剪形态中 便衍生出二分区
G+L
4
1 2 3
1垂直分份 2 A点 6CM B 点 7CM 点剪 剪切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 4带向3 的 方法 方向分配 点剪 剪切 以此类推
G+L
4
1 2 3
1垂直分份 2 A点 6CM B 点 7CM 点剪 剪切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 4带向3 的 方法 方向分配 点剪 剪切 以此类推
分区修剪 与造型品
一,垂直分份 二,A点 15CM L+L B 点 30CM 连接滑剪 三,其它发片以 方向分配方形修剪 滑剪剪切 以此类推
一,垂直分份 二,A点 15CM B 点 30CM 连接滑剪 三,其它发片以 方向分配方形修剪 滑剪剪切 以此类推
L+L
1垂直分份 2 A点 15CM B 点 30CM 连接滑剪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1 3带向2的方法 滑剪剪切 以此类推
二分区线 下移 分份 上部太重 所以 还是 不太合适 营造出来立体 感
下部 太少 影响 轮廓线的形成
二分区线 斜前 分份
上部 和下部 面积不对称 修剪出来的 发型可能不平衡
二分区线 斜后 分份
上部 和下部 面积不对称 影响轮廓线
第三章 层次重量的结合
在 考虑了 分区线位置的 选择 后 开始 锻 炼 基本形态的 组合意识 通过非连接性修剪 可以减少发束堆积 比 起单一分区修剪打薄 只需要通过很少的 量感调节 就能达到理想的形态和质感表 现
第二节 二分区 修剪中的变化 G
由于修剪设计的 需 要 可能在 单一形态中 使用很多小的 设计 形态 如在 G 的 主题形态 中 添加一些 L 的 设 计 但是 不破坏 G 的形 态
G
形态的结合 练习的研 究中有了新的发现
顶部: 顶部: 纹理 膨胀量 质感的 决 定区域
中部: 发量 层次 中部: 通常 作用 头部的 大小 底部: 底部: 决定 轮廓 Image) (Image)
L+L
1 2 3
L+L
1。垂直分份 2 。A点 13CM B 点 20CM 连接滑剪 3。 其它发片以 2带向 1 3带向2 4带向3的方法 滑剪剪切 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