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19.2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现在我就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谈谈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

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

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3)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初二(5.6)班,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并不是很成熟,中等学生较多,尖子生只有个别。

从教材编写角度看,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

因此本堂课多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
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对菱形性质的共识。

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四、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导出定义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

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

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

之后,再安排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

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就是: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二是菱形的对称性: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对于这两个性质,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

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

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当堂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难易结合,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 请你当裁判
出示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出示性质的简单运用习题。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

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

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后探索出结果,而又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教师引导回顾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概括,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必做题1,2
选作题3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1)定义;
(2)性质;
(3)习题;
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