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泛读,都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极为密切。
精读与泛读在英语教学中究竟孰重孰轻,很有认真探究的必要。
初入高校大门的学生对这两门陌生的新课程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精读与泛读的位置究竟如何摆放,这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读什么样的英语材料都是一字一句地抠,才能读懂,可以说一切都是“精读”。
精读课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基础词汇,除此之外,还要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词义辨析、语音语法、句子基本结构、文章的修辞手法(其实这些文章在这几方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范文)熟记心中。
也可以说,精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积累英语知识、去粗取精与掌握要点的过程。
精读可使学生扎实地、系统地、由浅入深地掌握该语言的运用规律,从实践及理论两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很多人为了科研或工作而学习英语,并且想从国外的科技资料中得到启迪和帮助,那么在阅读英语的文章时就得分析字、词、句,搞清语言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弄懂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吸取精华的目的。
这就需要有扎实的语法基础,而要获得这些语法知识非精读不可。
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课文难点时就像听天书,对一些较容易的问题也会茫然。
如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预习,有的甚至连生词都没查,他们忙于消化上节课的内容,新课文还无暇顾及。
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大力提倡课前预习课文,告诉他们课前反复大声朗读,并且要求背诵。
英语精读课不仅要讲授句子结构、语法、词汇,还要讲文章的中心立意及谋篇布局,可以说精读课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严格。
笔者在大学做学生时期,精读课的老师要求篇篇课文课前必背。
为什么呢?一是有的难点在背诵过程中会自我消化,也就是所谓的“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二是有的难点在背诵过程中始终块垒在胸,萦绕于怀。
当老师讲解这些难点时,学生就会专心来听,想弄清原委,茅塞顿开后会经久难忘。
三是在熟背课文的前提下,老师讲授的要点、难点容易理解。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目标,教师在讲课时有的放矢,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这就是所谓的化难为易,重点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英语教学领域的教学法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其中有的不乏创见,有的也有待商榷。
有的教学法反对学习英语死记硬背是对的,但全盘否定“背诵”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就太绝对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我们缺乏学习英语的木之本,水之源———英语教学中精读与泛读关系之辨析陈桂枝(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本文通过对精读与泛读互补关系的辨析,强调了精读的必要性与泛读的重要性,并由此阐明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精读与泛读应该有所侧重的观点。
关键词:英语;精读;泛读;互补关系;侧重点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9)06-0167-03Vol.30No.6Jun.2009第30卷第6期2009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167··自然语言环境。
有的教学法提倡设置人为语言环境作为弥补是对的,但过分夸大其作用就有问题了。
人为语言环境无论从持久性、功能性、以及对思维形成的影响性等诸方面都不可与自然语言环境同日而语。
我们可以换位想象一下:让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汉语教师来为他们那些以汉语为外语的学生设置一个人为语言环境,不知要闹出多少笑话,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说,与其花费些时间去搞什么情景对话,还不如下点儿功夫来督促学生背诵精读课文。
课文背得多了,连做梦都在说英语(这标志着英语思维的逐渐形成),还需要场景吗?由此可见,背诵是精读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形成学生英语思维的重要途径。
要想形成英语思维,必走精读之路。
在初学阶段,精读是必不可少的。
精读就是要读得细些、慢些、熟些。
遇到生词不仅要查字典,而且要认真记忆,马虎不得。
重点段落甚至要背熟,重点句子要记笔记。
这样既有利于练习口语,又有利于练习书写。
随着学习的深入,水平的提高,要适时进行大量的泛读。
从获得语言材料这个角度看,从长期的外语学习来看,泛读无疑与精读同等重要。
只精读十几篇或几十篇文章,而不进行大量的泛读,要学好外语是很困难的。
泛读伊始,应先多读一些浅易的各种题材的材料,尤其是要多读些浅易的故事,阅读时尽量不用或少用词典。
泛读一是要着眼于整体的理解,不能抠细节。
二是要保证有足够的阅读数量,要读的粗些,但在文章的开头以及重要环节的地方,仍需要读的细些。
三是泛读时应该尽可能读的快一些,以保证足够的量,但也不是愈快愈好。
一分钟几十个词到一百几十个词已经是不慢的速度,能够达到一分钟二百多个词则说明阅读基本过了关。
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只要理解文章的80%以上即可视为正常速度。
阅读过程中是否需要查字典要看理解的情况,如果读不下去,或者某个生词反复出现,那就要查一下。
一般情况下,不必过多地查词典,也不必作很多笔记,多查多记都会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量。
有的学生这样读了一个阶段以后,可能会感到收获不大,根据之一就是回想起来,觉得没有记会多少单词和短语。
殊不知外语学习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再说外语学习的成绩也不能单单以单词和短语的数量来衡量,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感的形成。
如果有这类苦恼和担心的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时,应想到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英语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有不少人从进校到毕业,一天到晚捧着精读课本不放,很少看或不看其他书。
他们“勤学苦练”,手勤,口勤,眼勤,人也不笨,不可谓不用功,虽然考试可以及格,偶而也可考个好成绩,多数情况下英语实用能力却很平庸。
有人称他们奉行的是“一本书主义”。
另有些人则不然,他们平时似乎不太用功,下了课就把精读课本丢在一旁,去看英文小说或杂志。
他们不仅把图书馆的英语读物读遍,还四处去借,去买,颇有不务正业的味道。
然而一考试,他们总是名列前茅,实际英语水平很高,使老师和同学不得不刮目相看。
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精读是有意识记忆,时间一长,容易使人疲劳,减少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而泛读则是无意识记忆,博览群书使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而持久。
由于广泛阅读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另外,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涉及的范围广,无所不包。
即使编选得再好,概括性再强的精读课本也只能是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要想看全貌,必须通过泛读:一方面增加背景知识,一方面了解语言在各方面实际应用的情况,这样才能把语言学活。
由此可见,泛读是精读的必须补充。
要想体味狄更斯语言的精彩,马克.吐温智慧的幽默,华盛顿.欧文散文的优美,林肯葛底思堡演讲的庄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震撼,那就得认真读一读他们的名篇佳作;要想跟上英语语言变化的时代步伐,那就得订一两份英语报纸;要想扩大词汇量并在不断的阅读中形成英语思维,那就得博览英语群书。
只有这样做,才能学到“活”的英语,才能用“活”的英语去理解西方世界,才能做到跨文化交际和学以致用。
在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极力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英文小说,数量上多多益善,并且要出声阅读,以求巩固学过的单词,扩大168··词汇量及培养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感。
当然,有人认为出声阅读会影响速度,而默读速度快且有助于理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但是,默读无助于语感及语流的培养,而且出声阅读英文小说与朗读精读课文是不同的。
阅读英语小说时,只要看懂,就往下看,有生词也不查,只根据上下文猜词义,实在猜不出才查词典。
“精”要求细,“泛”要求粗,这也是重点与全部的辨证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其余时间仍给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们在小说情节的吸引下,不知不觉地温习了所学过的单词和知识,对陌生的知识也有了感性认识。
这样做,无论对巩固所学知识,还是对学习新的知识都打下了伏笔。
这就是所谓的未雨绸缪,伏线千里。
在精读与泛读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要重视“写”。
这是因为“写”要求学生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层次较高,难度就大。
为了培养他们“写”的习惯,要让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每天必写,但不求多,持之以恒,常写不懈。
教师应定期查阅。
在精读、泛读的课后作业中,经常让他们自编英语小故事,叙述有趣的见闻。
每节课开始前,抽查一二人,略加评判,指出正误。
这样做,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得到了综合练习和集中应用。
“写”要求学生在英语语法、习惯用法、词汇等方面都力求准确无误,这与“说”通“听”懂都是截然不同的,只能集中力量打完全彻底的歼灭战。
“写”是大学生掌握英语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他们自身所特有的优势。
丰富的感情和青春的人生,在笔下尽情流露抒发,这是非青年人所不能比拟的。
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这两门课程的安排而言,目前在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重视精读课而轻视泛读课的倾向,这一点从课程量上就可以看出来,精读课程量的比重远大于泛读课程量。
这就说明人们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没有足够的外语教学改革的创新勇气,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泛读课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鲜活的内容,当它诉诸文章和小说时,更是如此。
我们重视精读课而轻视泛读课,就好比我们不看活物只看标本一样。
精读课当然重要,英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应该加强;但在英语专业的三、四年级就应加强泛读课的教学。
也就是说,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这两门课程适时地进行调整并且有所侧重。
精读课与泛读课是课程区分的概念,而阅读英文时是精读还是泛读则是学习方法的概念。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其实,泛读的任务主要靠学生在业余时间自我完成,仅仅依靠泛读课堂时间当然不能达到泛读的目的。
当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后,应该采取泛读、精读交错的方法来学习。
也就是说,对于一本书,不应该在你还没阅读的时候就先指定是作为泛读的对象还是精读的对象,而应该由它的各章各节的内容和文字来决定。
一本英文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浅易读物,没必要从头到尾都以精读的方式把它读完。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内容和文字的难易程度,选出一些较为精彩的段落和章节作为精读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全书也许是很重要的。
这样做不仅能学到很多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还能对文章论述的内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有较深的了解,对阅读全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