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学科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十三)命题人:马丽审题人:林素梅命制时间:2014.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考纲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指:①理解全诗的主旨。

看全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阐述了什么哲理,或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有什么总结性的句子。

②评价诗歌的意义。

可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或指出该诗的时代局限,或就前人对该诗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高考预测】综观2012年各地古涛鉴赏题目,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绝大多数是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些题目有的是考查对整篇作品的理解,如福建卷:“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的则是考查对某一句或某一部分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江苏卷:“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极少数的题目是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的,如江西卷:“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3.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多数题目要求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如上面提到的福建卷、江西卷等。

4.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常常与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结合起来。

【高考真题回放】一、(2012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二、(201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三、(2012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四、(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2011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题方法探寻】要做到正确地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应注意以下几点:1.审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送盂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问依依惜别的深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占》,这类词是咏古词,常常表达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等不同的主题。

2.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一般说来,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

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例如盂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是全诗的诗眼。

3.整体把握,注重尾句(尾联)。

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

尾句(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尾句(尾联),仔细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绪。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尾联很明显地交代了一个因果关系,点明“有约不来”因而寂寞;“闲敲棋子”,表明心急如焚的心情;“过夜半”与“落灯花”连接,表明等待时间之久。

4.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注意诗的隐含信息。

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含蓄,有的明说是这,实指是那,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外一个意思。

有的交代写作背景、目的,属于诗外的补充说明,但对诗歌旨意的把握非常重要。

5.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由己推人,分析形象。

诗歌的一个特点在于想象和联想,鉴赏诗歌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环境),也可联系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分析形象。

例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陆鸿渐的人物形象: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隐士形象。

借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借西邻对陆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陆的潇洒疏放。

另外,我们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巩固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一首林则徐①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半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清代政治家,鸦片战争时期主战派的代表。

他在广东主持查禁鸦片,领导军民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却被撤职,发配新疆伊犁。

《塞外杂咏》写在他赴伊犁途中。

(1)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首句运用比喻辞格,结合全诗具体赏析该句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陆浑山庄宋之问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能愧此生。

(1)颔联写景有何特点?请分析。

(2)这首诗,历代诗评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自然、高古,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富有层次。

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⑴“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⑵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范成大楼阴缺, 栏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①咽,罗帏暗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①金虬:即铜龙,指计时的漏器上所装的铜制龙头。

(1) 词的上片最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出了怎样的图景?(2)前人评价这首词“侧出其言,旁通其情”(清代词学家谭献《复堂词录叙》),结合全词,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词的情感的?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有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苏秀道中:指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的路上。

(1)试分析第二句中“润”字的表达效果。

(2)五、六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它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喜雨之情的?应该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有的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

学会分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之后,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容易多了。

另外,同一类题材的诗歌在抒情方面常常有一些共同之处,了解这些类型也有助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一、常见诗歌的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评价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

古诗常见的题材分类如下:1.离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二首》等。

2.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为题材的诗歌。

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等等。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可归人咏怀诗大类之中。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3.讽喻诗。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自居易的《卖炭翁》,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等。

4.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涛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5.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