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智慧学校”示范学校建设自评报告
“智慧学校”示范学校建设自评报告
研训服务系统(2分)
互动教研(1分)
提供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审批、过程管理、动态查询、成果管理与共享等全过程管理功能及信息化教研工具。
教师培训(1分)
提供在线校本培训功能。
1
社会服务系统(2分)
家校互通服务
(1分)
提供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和沟通的功能。
1
文化建设与课外活动服务
(1分)
1
资源管理与共享系统(1分)
提供资源分类与编目、上传与下载、检索与浏览、审核、共享、评价、统计与分析等功能,实现学校资源互通且与市、区(市)资源平台相接。
网络考试与学习评价(1分)
提供采编组卷、考试编排、网络考试阅卷、成绩分析评价等功能。
管理服务系统
(7分)
学校基础信息管理
(1分)
提供对学校、学部(小学部、初中部等)、部门(行政、教学、后勤等)、年级、班级等组织机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提供学生学籍和教职工人事档案等的常规管理功能。
1
信息化应用系统(20分)
基础支撑系统
(3分)
统一门户和认证系统(2分)
学校门户网站内容丰富,板块设置合理,信息发布更新及时。
1
支持校园信息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提供单点登录服务;能将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无缝集成。
1
数据交换与共享
(1分)
校内各网络空间、各应用系统要实现互联互通,并与市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服务互联互通。
1
倡行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
1
教研应用
(4分)
能利用互动教研服务和教师培训服务,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和区域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交流组、群组等,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4
管理应用
(1分)
3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与校园电视台
(1分)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支持自动播放、循环播放、临时广播、支持任意分区控制和点对点播放。
0.5
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配置演播室、导播间、灯光系统,可与录播教室混用。配备数字化摄录、采集、编辑、播出系统,实现校内直播功能。
0.5
校园安保系统
(2分)
提供对校园安全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对安全隐患发现、检查、处理全过程跟踪,并支持与统一认证系统进行集成。
学生
应用
(14分)
基本技能
(4分)
适应“智慧学校”环境,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移动终端、网络等常用技术设备;能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能应用多媒体加工与创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并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中学阶段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能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
1
利用市、区(市)统一平台或学校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校级以上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
1
综合运用学科教学工具、网络空间、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验中心等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有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与学方式。
1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利用网络空间、互动教学服务、网络考试与学习评价等应用服务系统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
家校服务
(2分)
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家校互通。
2
社会责任
(2分)
全体教职员工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自觉规范网络言行,无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1
全体教职员工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信息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1
学校应用
(12分)
教务应用
(3分)
利用数字教务服务全面实现智能化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为师生提供查询服务。
1
定期应用评价服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在线测评及评价指导,利用教育教学大数据进行教与学行为分析,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测,辅助教育教学决策。
2
每学期应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进行评价,并形成学生成长档案。
5
能熟练使用相关的学科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
2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合理选择数字教学资源,利用学科教学工具对资源进行加工制作。
2
理解教学环境的分类及特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环境、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验中心实施教学。
1
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及方法,有效利用备课及管理服务系统、网络空间等完成备课工作。
文化路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自评表
总分150分,自评得分为133分
基础支撑环境指标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得分
基础设施
(12分)
校园网
(2分)
校园网能满足“智慧学校”管理与教学需求,有光纤接入市教育专网,有独立或共享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网络服务覆盖校园公共场所, 支持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等应用。
1
校园网安全系统,达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一级或以上要求,应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上网行为审计等功能,网络安全畅通。
1
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对各学科、教师、学生综合信息等教务工作进行管理。
1
研训应用
(4分)
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专任教师参加2次区(市)级以上(含区级)教育信息化研修与培训活动,且撰写研训报告、学习心得或获得相应证书。
1
专任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教学、教研等交流研讨及培训学习等活动,形成常态化。
1
各级名师、骨干教师依托市区级平台或自建平台建立网上名师工作室,指导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每个网上名师工作室每年讲授至少2节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新教学模式的网络公开课。
提供校内外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信息发布功能。
1
数字教育资源指标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得分
基础性资源
(4分)
国家、地方课程配套教材资(1分)
包括与国家、地方课程配套的电子版教材、教材配套课件、光盘等资源。
1
数字图书(1分)
藏书结构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知识内容全面;有与学校培养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核心资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书刊。配齐各学科必备工具书、教学参考书,能满足教学需要,方便学生在各种终端上使用。
1
教务管理(1分)
提供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日常审批、教学功能室管理、社团管理、绩效管理、教师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等功能。
1
校务管理(1分)
提供通知、公告、请假、转学等校内日常事务的在线申请、审批、发布等功能。
1
后勤管理(1分)
提供校产、场地、材料等信息的分类管理和统计分析功能,支持门禁、水电等的智能控制。
1
教室与师生装备
配置
(1分)
为所有教室和教学功能室提供1000Mbps以上网络接口及无线网络覆盖,配置交互式多媒体电教平台。
1
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不小于5:1,拥有支撑移动学习和交流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特色环境建设
(6分)
配有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特色环境(如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视听体验、动感操控、动漫创作、网络化学习生活、3D打印、自动录播教室、创客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
1
主题学习资源
(1分)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主题活动资源。
1
自命题试题
资源(1分)
教师根据学情实际需要,自主命题的试题资源。
1
学生作品
(1分)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信息技术课程成果、创意作品等。
应用能力水平指标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得分
4
学习方式
(7分)
能熟练地利用网络工具和在线资源(如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空间等)解决实际问题。
4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自我测评等,成为智慧学习的新常态。
2
能通过网络空间等与他人协作进行学习、资源建设与分享。
1
自我管理
(3分)
1
素材资源
(1分)
能满足本校教师制作自己个性化课件的需求,包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1Biblioteka 安全教育资源(1分)
数字安全教育视频、安全科普读物等安全教育资源。
1
个性化资源
(8分)
名师课堂资源
(1分)
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名优教师课堂实录为主,内容包括课堂实录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
1
教师专业发展资源(1分)
1
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3年内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1
校务应用
(3分)
利用办公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空间实现资料存储电子化。学校校务工作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利用率较高。
1
每学期应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相关的系列化培训数字资源。
1
教学专题资源
(1分)
以专题形式集成在一起的各种相关教学资源。
1
试题资源
(1分)
通过购买获得的试题资源,包含试题内容、解析、参考答案等,题型多样,有梯度。
1
教学案例
(1分)
对教学过程中真实情境进行描述、总结、反思等的案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