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班级: 土管102学号: ********指导教师: 王群职称:副教授2013年6 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指导教师:王群作者:张朕摘要: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耕地高强度开发和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无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与否,国家和政府均应把保护耕地质量作为缓解耕地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基于这样一种态势,本文对耕地质量保护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期望对更好的保护耕地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存在问题;综述Present Research Summar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Protection in ChinaZhang Zhen Wang Qun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land i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is a country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which keeps decreasing,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ether reserve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rich or not, therefore, countrie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regard the prot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expecting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ll.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quality ;existing problems;ways of protection引言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牵扯到子孙后代的生存。

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可以说在中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

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耕地保护强调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并努力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当前对耕地质量动态平衡的认识和做法与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从今年来报刊上论及耕地质量的文章尚不及耕地数量的文章的十分之一就可见一斑。

因此,亟待全面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通知》精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1、耕地质量保护的实质耕地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只有保证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张凤荣,2004)[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直接关系到全国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徐彬彬、李德成,1999)[2]。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耕地保护制度最为严格的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政策[3]。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备资源开发等手段实现“占一补一”,在耕地数量上能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然而在耕地质量保护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行为增多,从而造成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下降。

目前耕地质量概念及内涵没有统一提法。

赵登辉和郭川[4]从耕地的自然属性角度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的综合属性,主要由耕地土壤肥力和耕地位置决定,其中耕地土壤肥力是耕地的本质属性,包括满足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水、营养、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耕地的位置由耕地空间地域性决定。

刘友兆等[5]认为耕地质量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好坏。

李丹等[6]认为耕地质量包含耕地本底质量、健康质量和经济质量3个方面,其中本底质量构成耕地质量的基础,是耕地质量的自然属性; 健康质量是耕地质量的环境属性; 经济质量是用来衡量经济发展对于耕地质量所带来的影响。

赵春雨和朱永恒[7]则认为耕地质量是指满足人们生态需求和生产需求的耕地状况和条件。

孔祥斌等[8-10]认为耕地质量是自然、社会、经济与技术进步综合影响结果,具有多种属性和功能表现形式。

吴群等[11]认为耕地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耕地的自然质量和耕地的利用质量两个方面,其中耕地的利用质量是指耕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投入产出能力、经济效益和环境污染状况。

陈印军等[12]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的总和。

我国行业标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将耕地质量定义为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两个方面[1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角度对耕地质量的定义侧重点是不同的。

例如从土壤研究角度,耕地质量主要是指耕地基础地力和耕地的土壤肥力,而从土地利用研究角度来看耕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环境、土地区位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等方面。

耕地基础地力是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和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管理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力[14](王蓉芳,1996)。

传统的土壤肥力概念是指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的能力,肥沃土壤能平衡地向植物供应养分元素,并不引起毒害[15-16]。

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影响下形成的肥力,后者指长期在人为耕作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

耕地质量、耕地基础地力及土壤肥力三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肥力是耕地基础地力形成的基础,而耕地基础地力则是耕地质量的主要部分。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耕地质量是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是指耕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总和,相应地耕地质量内涵包括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四个方面。

具体而言,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17],耕地的土壤质量是耕地质量的基础; 耕地的空间地理质量是指耕地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空间区位等环境状况; 耕地的管理质量是指人类对耕地的影响程度,如耕地的平整化、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平等; 耕地经济质量是指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是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和管理质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反映耕地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18]。

2、耕地质量保护存在问题在耕地质量保护上尽管采取了很多相关的积极措施,但问题依然存在。

2.1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部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但笔者认为,详细描述耕地质量保护的并不多,大多数只是把耕地总量中的数量和质量统一起来,在耕地减少的过程中数量的减少是显性的,质量的减少是隐性的,在强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时往往会忽视耕地质量的动态平衡,使得耕地质量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硬性度不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主要针对的是耕地的数量管理而对耕地的质量管理相对不够明确,至今尚无可操作的耕地质量管理法规,对提高耕地的质量,改土培肥的经费投入少,导致各地在耕地的保护管理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土地法律、法规、制度等缺乏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造成耕地隐性流失。

在耕地质量保护相关法律上国家机关没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依据,使土地利用者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笔者建议: 尽快制定《耕地管理法》,通过立法确立耕地管制、利用、保护、开发和监督管理等法律制度。

2.2从全局来看耕地质量保护在动态平衡中仍存在问题在重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来,也逐步认识到了耕地质量平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

但我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而且耕地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耕地分布不合理,造成耕地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生产水平低,北方人均耕地的数量多于南方,但耕地产出率南方明显高于北方。

由于我国南方城市化、工业化过程较北方快,大量耕地尤其是城市郊区,交通沿线优质良田大量被征用,而补充耕地质量存在不平衡,使得耕地质量降低或退化。

同时,对我国西部而言,土地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比较严重,后备资源较南方等发达地区丰富,但其发展难度较大,质量明显跟不上。

因此,今后协调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耕地质量难度较大。

2.3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备资源的开发,可以增加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通过建立耕地质量评估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制度,可以对存量或增量耕地进行检测和质量评价,从而建立保护机制。

然而国内耕地质量保护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

耕地占补平衡的验收,尤其是质量平衡的验收,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切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和办法[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