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唐春夏经济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S2*******摘要: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本文从农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如何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述,总结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文献综述1.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恢复是新农村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注重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辖区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文章从众多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研究着手,了解并总结了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2.文献综述2.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1]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面貌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尤其迅猛,乡村居民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但是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导致乡村面貌杂乱,失去了中国乡村的固有风貌。

在参与浙江长兴新农村五个典型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对长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矛盾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而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不破解环境问题,就难以破解"三农问题;"不破解"三农问题,"也就难以健康有序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3]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4]环境保护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了,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5]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其对水、空气、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6]近几年来,环城游憩带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乐趣、体验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主要去向之一。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容量,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环城游憩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7]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因此,应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8]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9]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课题,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博弈分析,提出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与对策。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分步实施,政府扶持和农民集资,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农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关系问题。

因此,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指导作用。

[11]从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趋势等几方面去分析讨论了水土保持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起的作用。

[12]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学的整体优化、协调共生、平衡稳定、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13]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如何保护和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从生态学、人居环境学、乡土景观等角度,针对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对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建议。

[14]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

[1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改善对策。

[16]在对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分析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最后,结合当前农村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实际问题,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17]汶川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层结构以疏松的千枚岩和片麻岩为主,地质条件非常差,生态环境也相当脆弱。

强烈地震对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破坏和影响。

本文针对地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新农村生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18]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问题。

以往人们谈论环境问题总是关注“城市病”,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不仅存在着“城市病”,而且也存在着“农村病”,甚至比“城市病”有过之而无不及。

[19]我国农业生产已逐步从数量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针对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农村环保工作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找准切入点,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服务方式和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转变,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20]2.2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生硬的圈地运动、生态环境有规划无坚持实施、统一建筑材料的应用和特色不分明等问题,提出应用"反规划"理念,注重新农村地域内农田、水体、树林、绿带等的有机联系,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候,结合自然山水环境,融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建设特色新农村,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21]大城市郊区农村由于特定的区位和功能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特殊性。

本文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特点,提出了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即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应以小城镇为关节点,集中资金建设,同时要认识到农村及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农地,保留农村形态,注重农村的规划、生态环境及民俗景观的保护。

[22]加强大众传媒对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传播,提高新农村受众的环保意识,是解决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

本文简要分析了加强大众传媒对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传播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大众传媒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传播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23]加速乡村绿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科学建绿,使乡村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24]由于农药、化肥、农田地膜、禽畜粪便、生物质燃烧的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加以保护和改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改善环境管理工作,提高科技水平,进行合理的生态建设。

[25] "五山模式"试图在中国农村建立一种以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生态观。

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对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既不是"反自然",也不是"自然主义"。

它是对传统自然观的革命,表现为对人与自然研究的并重,以整体性把握内在统一性的新方法论;"五山模式"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构了当地新型的生态文化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作用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生态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26]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是生产农产品的基地,农产品是关系到人生的大事。

该文就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农产品的农药、化肥等残留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搭建无公害、绿色生产、生态和谐、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27]林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8]农村电气化建设对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农村电气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必要性。

[29]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城乡整体环境的健康。

建设生态健康的乡村环境,有利于城乡共同发展。

搞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其次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再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30]赤水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竹、退耕还果,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壮大特色和后续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为实现“生活宽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升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31]水土保持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基石,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具有水土资源、综合治理、产业特色、资源增量等四大优势;水土保持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建设新农村的各种资源,可以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推进“四位一体”任务在农村的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