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震结构归纳总结

抗震结构归纳总结

一、名词解释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过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

底部剪力法:对于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变化比较均匀的结构。

在计算其地震反应时,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振型质量矩阵正交性:某一振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作功。

即,体系按某一振型作自由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系其他振型的振动。

强柱弱梁: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单质地体系:某些工程结构,如等高单层厂房和公路高架桥等,因其质量大部分都集中在屋盖或桥面处,故在进行结构动力计算时,可将该结构参与振动的所有质量全部折算至屋盖,而将墙.柱视为一个无重量的弹性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质点体系。

地震系数:它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它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表示由于动力效应,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放大了多少倍地震影响系数: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标准反应谱曲线: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振型分解法: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包含一个未知项,这样就可分别独立求解,从而使计算简化。

这一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它是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重要方法。

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单质点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调工作。

②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

强柱弱梁: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实现梁铰侧移机构,即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震级: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它是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距震中100KM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的常用对数值表示的。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叫震源距。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等震线:一次地震中,在其所波及的地区内,用烈度表可以对每一个地点评估出一个烈度,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叫等震线。

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建筑物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一般情况下,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

多遇地震:指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众值烈度时的地震,当设计基准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相差约为1.55度。

罕遇地震:指发生机会较少的地震,罕遇地震烈度时的地震,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2%,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

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就是指地震作用在结构中所产生的内力和变形,主要有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

结构的地震反应:是指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它包括地震在结构中引起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内力等。

标准反应谱曲线: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振型分解法: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包含一个未知项,这样就可分别独立求解,从而使计算简化。

这一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它是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重要方法。

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二、填空题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4.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5.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6.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7.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8.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9.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0.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1.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2.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3.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

14.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15.《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6.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17.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8.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19.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0.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21.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包括(截面抗震验算)和(抗震变形验算)。

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22.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23.选择结构体系,要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关系。

24.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结构构件)及(抗震结构体系)。

25.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

26.在工程手算方法中,常采用(D值法)和(反弯点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析。

27.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

28.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总体机制)。

29.框架体系的节点常采用(刚接)节点。

30.结构的变形缝有(伸缩缝)、(温度缝)和(沉降缝)。

31.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及(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

32.(防止倒塌)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重要问题。

33.高层钢结构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纯框架体系)、(筒体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或(框架剪力墙体系)。

34.框架-支撑体系的支撑类型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

35.防止板件失稳的有效方法是限制它的(高厚比)。

36.屋盖体系中,应尽可能选用(有撑)屋盖。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对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