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件:新生儿败血症
道分泌物培养 4. 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
㈡ 非特异性检查 1.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5×109 或>
25×109(≤ 3天) ;> 20×109( >3天) 2 杆状核/分叶核 ≥0.16, 3 血小板低 4. 急相蛋白:CRP >8ug/ml 5 PCT >2.0ug/L 6 IL-6
四、诊断
羊水穿刺消毒不严感染胎儿
抽羊水
产钳损伤皮肤粘 摸
急产或助产时消毒不 严
产时感染
胎儿头皮取血
气管插管
胎膜早破污染羊水,宫内窘迫、产程延长 胎儿在宫内或产道吸入污染的羊水
感染途径 产后感染
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因
皮肤 脐部
呼吸道 消化道
近年极低出生体重 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医源性感染有增加 趋势
静脉留置针
为主 ➢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
➢死亡率较高
➢出生后7天后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由水平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
病菌为主 ➢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
局灶性感染 ➢死亡率较低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 —“六不” ❖ 反应差、嗜睡(不动) ❖ 发热或体温不升 ❖ 不吃 ❖ 不哭 ❖ 体
应用指征
抗生素选择 用药原则:①早用药 ②静脉、联合用药 ③疗程足:血培养阴性,临床好转后5-7天 ;阳性,10-14 天;并发症,3周。 ④ < 7天,q 12h ; > 7天, q 8h
㈡处理严重并发症:抗休克、纠酸、低氧 ,减轻脑水肿。
㈢ 清除感染灶 ㈣ 支持疗法 1. 保暖,水、电解质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 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核心:缺氧
缺氧:围产期窒息,呼吸暂停,呼吸衰竭 缺血:心跳停止,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
严重失血或贫血
48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组织代谢改变
能量衰竭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屏障功能差
皮肤角质层薄、粘膜柔嫩 →易损伤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细菌易进入血液
皮肤破损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细菌性脑膜炎
呼吸道纤毛运动差
胃液酸度低、胆酸少, 杀菌力弱
肠粘膜通透性高,分泌型 IgA缺乏
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
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 感染不能局限在局部淋巴结
补体
吸痰
暖箱内水箱中的水 机械通气
医务人员的手
感染途径
产前、产时感染 以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为主
产后感染 以葡萄球菌和机会致病菌多见
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为败血症取决于 细菌的毒力 数量 入侵方式 入侵时间 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屏障功能 ❖ 淋巴结发育不全 ❖ 补体C3﹑ C5 ﹑调理素等含量低 ❖ 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 ❖ 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 及发病机制
2、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方法
3、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的预防和治疗措 施
定义
病原体侵入血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 毒素造成全身炎症反应。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霉菌、病毒 或原虫
以下体征高度怀疑败血症
黄疸 有时是唯一表现 肝脾肿大 轻至中度肿大(出现较晚) 出血倾向 休克 其他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合并症 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
㈠ 病原菌检查 1. 血培养 2. 脑脊液、尿培养 3. 皮肤表面、脐部、胃液、 咽拭子和外耳
本节主要阐述细菌性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发病率:我国活产足月儿1-10 ‰ 极低体重儿164 ‰ 美国活产新生儿0.1-0.5 %
病死率:我国 13%-15% 美国 5% -1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㈠ 病原菌:
我国 最多见 葡萄球菌
其次 大肠杆菌等G— 杆菌
发达国家
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 ,GBS) 李斯特菌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李斯特菌
近年
机会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绿脓
杆菌、 克雷伯杆菌等)有增加趋势
绿脓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克雷伯杆菌
(二)感染途径
产时感染
产
前
感
感染途径
染
产 后 感 染
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
母菌血症或其它感染 病原菌经胎盘感染胎儿
产道细菌上行
局部绒毛 膜羊膜炎
细菌扩散 至羊膜腔
胎儿吸入污 染的羊水
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 机体对某些细菌抗原调理
作用差
中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的 趋 化
产生、储备少,趋化性及粘附性低下
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
单核细胞
单 核 细 胞
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白细胞介素8等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IgG 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
㈠ . 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 一条: (1)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 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 必须与另次(份) 血、或无菌体腔内、或 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临床诊断败血症
㈡ 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 条: (1) 非特异性检查≥2 条。 (2) 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 检测阳性
发病机制1 脑血流改变
→早产儿更易感染 IgM和IgA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低
→对G- 杆菌易感
细胞免疫
未接触特异性抗原→T细胞处于naïve状态 →细胞因子↓→不能有效辅助B细胞、巨
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
晚发型
➢生后7天内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 ➢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
2.免疫球蛋白静注
3. 换血疗法
4. 血小板低,输血小板,G-CS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重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定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 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 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