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施工工序质量标准汇编1 井架安装质量标准1.1 井架各部配件齐全完好1.2 井架各部无变形、锈蚀、破损,凡被损伤的井架不准用于重负荷拔钻。
1.3天车轮、轴、井架大腿支绞应转动灵活,配件齐全。
1.4井架安装标准1.4.1井架基础规范:见〈“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
1.4.2井架基础予制标准1.4.2.1井架基础必须用水泥、砂、石及钢筋予制。
1.4.2.2予制基础的水泥浆成份比例为:水泥:砂:碎石=1:3:51.4.2.3候凝时间:168h1.4.3井架基础安装标准1.4.3.1安装井架基础的地基,必须清除地表松土、泥浆、杂物,并予平整。
安放活基础时,必须并列牢固,与地表接触面要平稳可靠,其水平误差≤2mm。
1.4.3.2地表松软而井深超过2500m,或大钩负荷超过50t者,应打死基础,其水平误差≤2mm。
1.4.3.3井架安装标准:见〈“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
1.4.4井架地锚及安装标准1.4.4.1地锚尺寸:1.15m×0.17m×0.17m1.4.4.2予制地锚的水泥浆成份比例为:水泥:砂::碎石=1:3:51.4.4.3地锚予制成形后,候凝168h。
1.4.4.4地锚坑尺寸:深1.8m,上长1.0m,下长1.4m,宽0.6m。
1.4.4.5地锚坑位置:见〈“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
1.4.4.6用7/8″钢丝绳将地锚绑牢,并用三个绳卡将绳头卡死,绳卡距离不少于150-200mm。
地锚绳长不少于8m,并用沥青防腐处理。
1.4.4.7将地锚放入地锚坑后,应冲填石块,并以土掩埋压实,必要时应注水泥砂浆固定。
1.4.5井架安装标准1.4.5.1井架立起后,天车与井口中心最大偏差≤8—10mm。
井架支绞至井口的距离必须符合“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的要求。
1.4.5.2井架绷绳规格标准:使用5/8″钢丝绳。
1.4.5.3井架绷绳不准有断丝断肢、锈蚀变形。
1.4.5.4绷绳、法兰螺丝要配齐装好,法兰螺丝转动灵活,丝扣无损伤,并留有调节余地。
1.4.5.5每个绳头的绷绳卡子不得少于三个,绳卡规格符合要求。
每个绳卡距离不少于150-200mm。
1.4.5.6井架立起后,绷绳必须避开电线三米以上。
1.4.6井架使用与调整标准1.4.6.1作业施工前,必须对井架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凡不符合本节规定“井架安装质量标准”的,应予整改。
1.4.6.2施工前要调整井架,要求天车与井口中心偏差≤5mm,起下作业时,管柱或下井工具,不得与井口挂碰、磨擦。
1.4.6.3处理事故或重负荷拔钻的施工井,必须装地滑车,以防井架被拉翻。
地滑车严禁拴在井架大腿上。
1.4.6.4施工过程中,每24小时应对天车进行一次保养,并认真检查井架基础与各固定部位、连结部位。
2油管起下作业质量标准2.1起油管前应搭好油管架和油管滑道,油管架高度≥30cm,要有足够的架墩、水平。
2.2起油管遇卡时,要在油管抗拉负荷内活动解卡。
2.3起出油管排放在油管架上,10根一组排整齐,每层油管接箍端之间的长度差≤油管接箍长度。
2.4每层油管要有三根垫管隔开。
垫管要与油管成直角,位于下层垫管的正上方。
每层两边的油管在垫管两头固定牢固。
2.5油管下井前必须认真检查接箍松紧,丝扣好坏及管体损伤锈蚀情况,管体破损变形,丝扣锈蚀损伤的油管一律不准上井。
2.6油管接箍无裂纹、伤痕,接箍内无破坏螺纹连接性瑕疵,管体无弯曲、偏磨、变形、腐蚀、裂缝、孔洞和螺纹损坏等。
2.7新油管接箍的钢级应与油管管体钢级相同,送到井场前严禁卸掉护丝。
2.8油管下井前,应刺洗干净,管臂内外不得粘附死油、泥砂或杂物,必须用油管内径规逐根通过检查。
油管内径规选用标准为:2″油管使用Φ47mm×0.8m内径规;21/2″油管使用Φ59mm×0.8m内径规;3″油管使用Φ71mm×0.8m内径规。
2.9下油管前应严格执行三丈量规定,即首次丈量、换向丈量、复查丈量;由班长、资料员、技术员三岗各自丈量、检查、计算无误,油管丈误差≤0.2‰。
2.10油管下井丝扣必须涂丝扣油或密封脂,按照上扣扭矩上扣,不能超过最大扭矩。
2.11起下油管中,油管滑动时其公扣应放在专用小滑车上,以免损伤丝扣。
3.抽油杆起下作业质量标准3.1起抽油杆前应搭好抽油杆架,高度≥50cm,要有足够的架墩、水平。
3.2抽油杆架和油管架之间留有不低于1.5m的逃生通道。
3.3起抽油杆遇卡时,要在抽油杆抗拉负荷内活动解卡,活动无效时,倒扣起出抽油杆。
3.4若遇卸不开扣,可用加长扳手卸扣,严禁用榔头敲打接箍。
3.5起出抽油杆排放在抽油杆架上,10根一组排整齐,不能排两层。
3.6抽油杆下井前必须用蒸汽刺洗干净,不得粘附泥砂、蜡或原油。
3.7抽油杆无扭曲、弯曲、裂痕、偏磨、丝扣损坏,公扣台肩面无局部隆起、粗糙和拉伤。
3.8新抽油杆要根据抽油杆组合标准(见施工设计)及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对其级别、尺寸、接箍、杆体等有关质量指标分别进行检查,送到井场前严禁卸掉护丝。
3.9抽油杆下井丝扣必须涂丝扣油,按照上扣扭矩上扣,严禁使用抽油杆液压钳下抽油杆。
3.10上扣时,若接箍面与接头台肩面接触不良,应卸开、清洗、检查、涂油后重上。
3.11抽油杆丈量误差≤0.2‰。
4检泵作业质量标准4.1凡用于检泵井的油管、抽油杆,必须符合起下油管、抽油杆作业质量标准。
4.2新送的泵应放在不少于三道的油管桥座上,下泵前不得去掉防尘罩,避免泵筒弯曲和泵筒内进脏物, 井内起出活塞要求放入泵内。
4.3下泵尾管长度不得大于500m(特殊情况另行研究)。
4.4泵送达井场时,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合格证内容有:产品名称及型号、公称直径、间隙代号、出厂编号及日期、检验人员),并检查泵筒和活塞上的标号。
4.5下泵前应检查泵组装质量。
泵无变形,丝扣无损伤,活塞无擦痕、无弯曲。
活塞在泵筒内往复拉动或转动,无阻卡现象,活动轻快灵活。
丝扣和联接部位必须坚固可靠,不准松动。
4.6泵下井前要灌水试漏,封隔器要试座封、通径。
4.7泵及下井工具深度符合设计要求,泵深度误差5米,工具深度误差1米。
4.8调防冲距后,悬绳器以上光杆不少于1.5m,正常生产时不得上挂下碰。
驴头悬点与井口对中,光杆不得偏磨。
井口闸门及联接部位不得渗漏。
悬绳器卡紧牢固。
5.压井作业质量标准5.1选择压井液:相对密度为1的可用清水;相对密度为1-1.18的用氯化钠水溶液;相对密度为1.18—1.26的用氯化钙水溶液;相对密度超过>1.26用氯化镁、氯化锌水溶液。
K=Pr/Pi Pr:油层中部压力 MPa Pi:静水柱(折算到油层中部)压力 MPa5.2计算压井液比重时,以油层中部压力为准,压力附加系数为1.10-1.05。
5.3循环法压井用于井内油管和油套环空通道畅通的井。
5.4挤压法压井用于井内仅有油管或油套环空一条与产层相通通道,挤入量一般不超过油层以上井筒容积。
5.5要检查压井液比重和数量。
5.6压井后观察30min,无液流则可以进行下步作业,起油管时要向井筒补充压井液。
6 洗井作业质量标准6.1 根据设计要求,施工需要洗井应洗井。
6.2 洗井应备足水源,一般应按井筒容积1.5倍准备。
水质必须干净,符合设计要求。
6.3 洗井排量要大,连续进行,一次完成。
6.4 洗井返出液应回收或进池,应有妥善处理,不能损坏农田,淹没道路或造成污染。
6.5 洗井管线应试压合格,启泵后关小待出口正常方可大排量进行,防止蹩压,管线爆、脱,摔伤人。
7.通井作业质量标准7.1通井规选用标准:小于套管内径6-8mm,长度1200mm。
7.2通井时应先使用外径大的通井规通井,通不过时用外径较小的通井规。
7.3凡下井通井规必须认真检查。
破损变形、丝扣损伤或弯曲者,不准下井。
8.射孔作业质量标准8.1射孔层段底界至人工井底(灰面)、砂面的距离不少于15-20m,特殊井情况例外,否则应予(冲砂)处理。
8.2射孔前必须通井至射孔井段底界以下15-20m,特殊井按设计要求执行。
并大排量反洗井,然后再实探人工井底。
8.3若需负压射孔,则液面不得低于1500m;若需压井射孔,则应执行“压井作业标准”的规定。
8.4每层发射率低于80%应予补射。
8.5孔密16孔/米,特殊情况按地质方案或工程设计要求执行。
8.6补孔后应测磁定位曲线,检查射孔质量。
9.换封作业质量标准9.1封隔器卡点位置必须避开套管接箍或射孔井段1m以上。
配水器与配水器之间组装距离一般为8m(特殊情况不少于5m或另行研究)。
9.2撞击筒深度应大于最深一层注水层底界的深度10-20m。
9.3封隔器及下井配水工具必须组装试压合格,配件齐全,完好无损,否则不准下井。
9.4下井油管及工具丝扣联接处和井口,必须紧固,不准刺漏,上扣扭矩按规定执行。
9.5封隔器下入深度应考虑计算管柱在井筒介质中的自重伸长量。
必要时还考虑泵压下的伸长量。
10.试注作业质量标准10.1施工前应以30m3/h排量冲洗地面管线至水质合格。
10.2 冲洗口袋及油层按“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中有关试注工艺技术标准要求执行。
10.3凡试注井应予通井、探砂面、冲砂作业。
10.4完成洗井管柱至距人工井底2-3m处,排量从25m3/h渐增至30m3/h正冲洗口袋,累计洗井水量不少于300m3,并至水质合格。
10.5冲洗油层用正洗—反洗—正洗三种方式,排量≥30m3/h,每种方式洗井累计水量不少于300m3,并洗至水质合格。
10.6洗井合格后,稳定2小时,每小时化验一次水质,有三个连续合格水质数据,可转注4小时,在压力稳定的条件下,改为放大注水。
10.7放大正注三天,累计注入量以不超过10m水圈的水量为限,可测全井指示曲线。
11.酸化作业质量标准11.1凡酸化施工管柱一律使用非涂料油管。
11.2封隔器卡点应避开套管接箍(或射孔井段)1m以上。
11.3 完成酸化管柱后,应大排量反洗井至水质合格,否则不得试挤或替酸。
11.4试挤最大压力≤40.0MPa,并稳定9min,每3min记录一次泵压和排量,以便测得地层吸水能力,观察封隔器座封情况。
11.5井口或地面管线不刺不漏,否则应放压紧固。
11.6挤酸压力≤40.0MPa。
12.7清水不准挤入油层。
11.8关井反应时间,按设计要求执行。
11.9若气举排酸,其排液量不少于井筒容积的2倍,残酸度PH=7为合格。
12.压裂作业质量标准12.1凡压裂井必须先通井、探砂面。
若砂面影响施工时,应予冲砂。
12.2下井工具必须组装试压合格,完好无损,配件齐全,规范名称符合设计要求。
12.3注水井压裂前洗井至水质合格,并小排量冲洗井筒至开始压裂施工。
12.4施工压力稳定或下降,排量≥1.8m3/min,且套管平衡压力正常时,即可开始加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