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公式※公式分类→ 燃气基本性质|·华白数计算来源:《燃气燃烧与应用》2003-11-12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W——华白数,或称热负荷指数;H——燃气热值(KJ/Nm3),按照各国习惯,有些取用高热值,有些取用低热值;S——燃气相对密度(设空气的S=1)。
·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爆炸极限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L T——包含有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整体爆炸极限(体积%);L nA——该混合气体的无空气基爆炸极限(体积%);y AiR——空气在该混合气体中的容积成分(%)。
·含有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L——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体积%);L c——该燃气的可燃基(扣除了惰性气体含量后、重新调整计算出的各燃气容积成分)的爆炸极限值(体积%);y N——含有惰性气体的燃气中,惰性气体的容积成分(%)。
·只含有可燃气体的混来源:《燃气输配》中2003-6-30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L——混合气体的爆炸(下上)限(体积%);L1、L2……L n——混合气体中各可燃气体的爆炸下(上)限(体积%);y1、y2……y n——混合气体中各可燃气体的容积成分(%)。
·液态碳氢化合物的容积膨胀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1)、对于单一液体v1——温度为t1(℃)的液体体积;v2——温度为t2(℃)的液体体积;β——t1至t2温度范围内的容积膨胀系数平均值。
(2)、对于混合液体v’11、v’2——温度为t1、t2时混合液体的体积;k1、k2……k n——温度为t1时混合液体各组分的容积成分;β1、β2……βn——各组分由t1至t2温度范围内容积膨胀系数平均值。
·液化石油气的气相和液相组成之间的换算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1)、已知液相分子组成,需确定气相组成时(2)、已知气相分子组成,需确定液相组成时P’i——混合液体任一组分饱和蒸气压;P——混合液体的蒸气压;y i——该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子成分(等于容积成分);x i——该组分在液相中的分子成分。
·相平衡常数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K i——相平衡常数;P’i——混合液体任一组分饱和蒸气压;P——混合液体的蒸气压;y i——该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子成分(等于容积成分);x i——该组分在液相中的分子成分。
·湿燃气密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ρw——湿燃气密度(kg/Nm3); ρ——干燃气密度(kg/ Nm3);d——水蒸气含量(kg/ Nm3干燃气);0.833——水蒸气密度(kg/ Nm3)。
·混合气体的相对密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ρ——混合气体平均密度(Kg/Nm3); V M——混合气体平均摩尔容积(Nm3/kmol); S——混合气体相对密度(空气为1);1.293——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kg/Nm3)。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30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V M——混合气体平均摩尔容积(Nm3/kmol)。
·干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混合液体的蒸气压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P——混合液体的蒸气压;P i——混合液体任一组分的蒸气分压;x i——混合液体中该组分的分子成分;P’i——该纯组分在同温度下的蒸气压。
·混合气体和混合液体的运动黏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ⅴ——混合气体和混合液体的运动黏度(m2/s);μ——相应的动力黏度(Pa/s);ρ——混合气体和混合液体的密度(kg/m3)。
·混合液体的动力黏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x n分别代表各组分的分子成分;μn分别代表各组分的动力黏度(Pa/s);μ代表混合液体的动力黏度(Pa/s)。
·t(℃)时混合气体的动力黏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T——混合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C——混合气体的无因次实验系数,可用混合法则求得。
·混合气体在0℃时的运动黏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g1,g2…g n——各组分的质量成分;μ1、μ2、……μn——相应各组分在0℃的动力黏度(Pa/s)。
·对比压力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Pc分别代表各组分的临界温度。
·对比温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Tc代表各组分的临界温度。
·混合气体的平均临界温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Tc分别代表各组分的临界温度。
·混合气体的平均临界压力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P m.c——混合气体的平均临界压力;Pc分别代表各组分的临界压力;yn分别代表各组分的容积成分;干、湿燃气容积成分换算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y i w——湿燃气容积成分(%);y i————干燃气的容积成分(%);k——换算系数。
·精确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ρ分别代表各单一气体的密度(kg/Nm3).·精确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容积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V M分别代表各单一气体摩尔容积(Nm3/Kmol).·混合液体平均分子量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M——混合液体平均分子量;x1、x2…...x n——各单一液体分子成分(%);M1、M2……M n——各单一液体分子量。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来源:《燃气输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2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M——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y1、y2……y n——各单一气体容积成分(%);M1、M2……M n——各单一气体分子量。
热力学·引射器扩散管直径和长度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d3——喉管直径(mm)d4——扩散管直径(mm)l3——扩散管长度(mm)·引射器喉管长度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d3——喉管直径(mm)l2——喉管长度(mm)·引射器收缩管直径及收缩管长度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d3——喉管直径(mm)d2——收缩管直径(mm)l1——收缩管长度(mm)·引射器喉管直径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d3——喉管直径(mm)d1——喷嘴直径(mm)Φ——引射器基本最佳结构比·引射器喷嘴流速(二)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当喷嘴压力P1等于或大于临界压力时,计算公式为公式:参数说明:g——重力加速度,9.81(m/s2)T——液化石油气的绝对温度(K)R——液化石油气的气体常数(kg·m/kg·K)·引射器喷嘴流速(一)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喷嘴的流速与临界压力有关。
当喷嘴压力P1小于临界压力时,计算公式为公式:参数说明:g——重力加速度,9.81(m/s2)T——液化石油气的绝对温度(K)R——液化石油气的气体常数(kg·m/kg·K)·引射器喷嘴直径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d1——喷嘴直径(mm)V1——液化石油气体积流量(m3/s)P B——空气压力(MPa)(绝对大气压)P1-——引射器喷嘴前压力(MPa)(绝对大气压)v1——喷嘴的流速(m/s)·引射器最佳基本结构比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示当混合气的混合比一定时,为使(PA -PB)为最大值,混合管面积和喷嘴面积的最佳比值,又称流量系数。
公式:参数说明:h1-——喉管与扩散管的阻力系数,可取h1-=1.5 h2-——空气进入收缩管的阻力系数,可取h1-=0.8~0.85 s——液化石油气的相对密度u——重量引射系数G1——液化石油气重量流量(kg/s)G2——空气重量流量(kg/s)V s——体积引射系数V1——液化石油气体积流量(m3/s)V2——空气体积流量(m3/s)A——当P1在临介压力以上时,考虑气体射流膨胀的系数·系数D 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当P1小于0.02 MPa时,按下式计算公式:参数说明:k——绝热指数P1-——引射器喷嘴前压力(MPa)(绝对大气压)P B——空气压力(MPa)(绝对大气压)D——系数·系数D 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当P1在临界压力时,按下式计算公式:参数说明:k——绝热指数P1-——引射器喷嘴前压力(MPa)(绝对大气压)P B——空气压力(MPa)(绝对大气压)D——系数·系数D 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与喷嘴前压力有关。
当P1在临界压力以上时,按下式计算公式:参数说明:k——绝热指数P1-——引射器喷嘴前压力(MPa)(绝对大气压)P B——空气压力(MPa)(绝对大气压)D——系数·引射器喷嘴前压力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又称引射器前压公式:参数说明:P1-——引射器喷嘴前压力(MPa)(绝对大气压)P a——引射器出口压力(MPa)(绝对大气压)P B——空气压力(MPa)(绝对大气压)η——喷嘴效率D——系数Φ——引射器基本最佳结构比·液化气混空气的华白数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H h——液化石油气高热值(kJ/m3)P n——燃烧器的额定压力(kPa)s——液化石油气的相对密度·液化石油气混空气中的空气量的确定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6公式说明:已知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Hl1和流量Q1,规定混合气的低热值Hl3,而空气的热值Hl2为零,则可计算得到空气流量Q2公式:参数说明:Q1——液化石油气流量(m3/h)Q2——空气流量(m3/h)H l1——液化石油气低热值(KJ/m3)H l2——空气热值(KJ/m3)H l3——混合气的低热值(KJ/m3)·储配站液化气装卸作业压缩机的选用来源:《燃气工程技术手册》2004-4-22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L m——所需活塞式压缩机总容量(m3/h)Q——卸车强度(m3/h),可从经验推荐值中选用,并考虑裕量y——液化石油气组分中气相丙烷的分子含量(mol%)T——卸车系统所处环境的计算温度(K),T=t+273,t值可从“卸车压缩机选用计算温度”表中确定a、b、c——系数,可根据槽车容积(m3)从“不同卸车容积(m3)下的系数a、b、c值”表中选取·液化石油气钢瓶容许罐装限度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2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G——容许罐装液化石油气量(Kg)V——钢瓶的内容积(l)C——常数,实质上把液化石油气视作丙烷介质,取其60℃下的比容(v)为2.35(l/Kg)·储罐充装质量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2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G——储罐允许充装质量(Kg)ρb——最高工作温度下液化石油气的密度(Kg/Nm3)Φ——罐装稀疏,一般取0.9,容积经过实际测定者,则允许取大于0.9,但不得大于0.95 V——储罐几何容积(m3)·储罐充装率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0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Φt——任一温度下储罐允许充装率(%)Φb——最高工作温度下储罐允许充装率(%)ρb——最高工作温度下液化石油气的密度(Kg/Nm3)ρt——任一温度下液化石油气的密度(Kg/Nm3)·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阀口面积计算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20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F——阀口的总通过面积(cm2)r——储罐内液化石油气的气化潜热(kJ/kg) P——安全阀开启的绝对压力(105Pa)P=1.20P j+1 Pj——储罐的设计压力(105Pa)M——液化石油气的平均分子量T——储罐内液化石油气对应于设计压力P的饱和温度(K)A——储罐湿表面积(当球形储水平赤道面位于地面7.5m以上高度时,A值取球罐下半部计算湿表面积)(m2) C——储罐保温修正系数·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阀排气量来源:《燃气工程设计手册》2004-4-19 公式说明:公式:参数说明:W——排气量(kg/h)r——液化石油气气化潜热(kJ/kg)K——传热系数,美国石油学会(API)提出K值取21000Btu/ft2h (155000kJ/m2h)A——储罐湿表面积(当球形储水平赤道面位于地面7.5m以上高度时,A值取球罐下半部计算湿表面积)(m2) C——储罐保温修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