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
气压的竖直变化规律及判读
A.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A.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海拔越高 B.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 B.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 C.等压面向高空凸出,则为高压;反之, C.等压面向高空凸出,则为高压;反之,则为低压 等压面向高空凸出 (高高低低) 高高低低) D.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 D.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高低压名称相反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
B'低
A'高
C '低
(高空) 高空)
P高 B
冷却
冷却
等压面的弯曲遵循高高低低原则 等压面的弯曲遵循高高低低原则 高高低低 热力环流的形成 低 高 低
d c高 B 冷
b
a 低 e A 热
f
高g C 冷
垂直方向等压面向高空凸出,则为高压; 垂直方向等压面向高空凸出,则为高压; 反之, 反之,则为低压
(高空) 高空)
三力作用下的风向: 与等压线呈一夹角. 近地面) 三力作用下的风向 与等压线呈一夹角(近地面)
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一 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 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由高压指向低压 二 画风向向右(左 偏转 偏转30° 画风向向右 左)偏转 °至45°,即为 ° 即为 近地面风向. 画风向向右(左 偏转 偏转90° 即为高空风向 画风向向右 左)偏转 °,即为高空风向.
1、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F C E D
高空
等压面
A
B 热
冷
地面
1、判断AB处的冷热状况? 判断AB处的冷热状况 处的冷热状况? 2、补充ABCD处的环流? A>B>D>F=E>C 补充ABCD处的环流 处的环流? 3、比较ABCDEF气压值的大小? 比较ABCDEF气压值的大小 气压值的大小?
F3
F2
读图2-3-9,完成下列题目。 ,完成下列题目。 读图 箭表示A处的风向 (1)图中 箭表示 处的风向, )图中V箭表示 处的风向, 半球气压分布图。 此图是 南 半球气压分布图。 F1 (2)F1是 水平气压梯度 力, ) 是 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 (3)F2是 地转偏向 力,方向与 ) 是 与风向垂直 左偏 风向的关系是 与风向垂直,左偏 。 (4)F3是 摩擦 力,方向与风向 ) 是 V的关系 相反 的关系 。
风
向
风压定律二: 北半球 (北半球)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百帕)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 百帕 背风而立,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考虑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3、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在同一地点,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 小(垂直方向近地面实际气压高于高 空)。 大气上界
海 拔 升 高 乙
6000米 米 3000米 米 海拔0米 海拔 米 气压 605 百帕 气压 701 百帕 气压1013百帕 百帕 气压
甲
地
面
气压和等压面
大气上界 等压面
海 拔 升 高
6000米 米 3000米 米 海拔0米 海拔 米
摩擦力(风 摩擦力 向相反)
摩擦力:既改变风速, 摩擦力:既改变风速,又改变风向
风 向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D
C
A
B
思考:1、A、B、C、D分别代表什么? 分别代表什么? 思考: 2、这张图反映的是什么半球? 这张图反映的是什么半球?
一力、 归纳:一力、 二力 、 三力作用下的风向 一力 一力作用下的风向: 垂直于等压线。 不存在) 一力作用下的风向: 垂直于等压线。 不存在) ( 二力作用下的风向: 二力作用下的风向 平行于等压线.
北半球(hPa)
1000 1010 1020 1030
高
A
风向
B
风向
大气的运动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直接原因 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风
工厂和卫星城的布局 :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企业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企业要布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企业要布 局在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 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 外 2.卫星城要布局在中心城市热岛 卫星城要布局在 2.卫星城要布局在中心城市热岛 的下沉距离之外 环 流的下沉距离之外
• 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 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 在同一地点, 在同一地点 而减小( 而减小(垂直方向近地面实际气压高于高 空)。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 通常所说的高气压、 通常所说的高气压 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 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百帕)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 百帕 背风而立, 400 402 404 406 408 410
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风压定律一: (北半球) 北半球)
2、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垂直 风向)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
例二:在“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 正确的是( ② ④) 1000米 海拔 地面 冷 热 冷 ① 1000米 1000 海拔 地面 热 冷 热 ③ 1000米 海拔 地面 热 冷 热 ④ 1000米 海拔 地面 冷 热 冷 ②
(hPa) 1000 1010 1020 1030 同一水平面上,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1
.
等压面
. 2
3
.
4
.
5
.
等高面
练一练
A
.
B
.
地
面 ;
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 、 ⑴ 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1、2、4 、 、 、 、 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 、 、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2、3、4、5 。 两点, 点气压高, ⑵ 3、5两点, 5 点气压高, 3 点气压低 、 两点 点气流上升, 两点, ⑶ A、B两点, B 点气流上升, A 点气流下沉 、 两点 画出图中A、 、 、 四点热力环流 四点热力环流。 ⑷ 用“ → ”画出图中 、B、3、5四点热力环流。 两点, 点受热, ⑸ A、B两点, B 点受热, A 点冷却 、 两点
南半球偏转方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初始方向 风向
北半球偏转方向
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特征:垂直于风向。 特征:垂直于风向。 1006 影响:改变方向,不影响风速。 影响:改变方向,不影响风速。 1008
结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情况) 结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情况) 。(高空情况
1010
气压梯度力( 与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下形成的风(北半球高空) 下形成的风(北半球高空)
(hpa) hpa) 1000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4 摩擦力: 摩擦力: 特征:与风向方向相反。 特征:与风向方向相反。 摩擦力 1006 改变风的方向和大小。 影响: 影响:改变风的方向和大小。
山谷风
降温快 冷源)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热源)
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 近地面) 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近地面)
读图2-3-9,完成下列题目。 ,完成下列题目。 读图 箭表示A处的风向 (1)图中 箭表示 处的风向, )图中V箭表示 处的风向, 半球气压分布图。 此图是 南 半球气压分布图。 F1 (2)F1是 水平气压梯度 力, ) 是 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 (3)F2是 地转偏向 力,方向与 ) 是 与风向垂直 左偏 风向的关系是 与风向垂直,左偏 。 (4)F3是 摩擦 力,方向与风向 ) 是 V的关系 相反 的关系 。
5.读某地高空等压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读某地高空等压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读某地高空等压面图 低 1)A比B的气压 高 ,(高或低 C比D的气压 的气压____,(高或低) 的气压____。( 。(高 (1)A比B的气压____,(高或低)C比D的气压____。(高 或低) 或低) 的温度____。(高或低) 。(高或低 (2)B比D的温度 低 。(高或低) ) 比 的温度 的气压____。(高或低) 。(高或低 (3)A比C的气压 低 。(高或低) ) 比 的气压 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顺时针或逆时针) (4)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 顺时针 (顺时针或逆时针) ) 之间的热力环流呈 方向流动。 方向流动。
B 高压
特征: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特征: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影响:原动力, 影响:原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风的方向和 气压差 大小(气压梯度= 大小(气压梯度= )。 距离
力 结论: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 结论: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
(hpa) hpa) 1000 1002 1004
思考:1① A、B、A′、B′四点气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遇冷下沉) 思考:1、气温分布与垂直气流的关系 (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1 注意: 、 、 、 、 四点气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注意: 受热上升, 2、试画出过 、 C′的等压面,过A点的等压面 的等压面, 、试画出过B′ 的等压面 点的等压面 ②气压分布与垂直高度间的关系 (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密度大,气压大;反之) ③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的关系 (密度大,气压大;反之) 高气压、 ④高气压、低气压是针对同一高度的气压分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