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许慧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6期
摘要: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采用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SELSA)孤独感量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展开调查及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没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在孤独感总分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与朋友关系方面,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对策
1.引言
孤独感是30多年来心理学家日益关注的研究领域。
纵观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研究与测量,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理论、结构维度、预测量表、影响因素及应付方式等等方面的研究,目前都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这个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及可拓展研究的空间。
首先,关于孤独感的概念,人们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其次,关于孤独感的结构维度,目前仍然说法不一,各个已经成型的量表仍然遭受褒贬不一的评价,国内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采用国外的孤独感量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不容忽略的问题。
再次,关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侧重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而更多的忽略了可行性的干预措施研究,因此缺乏较好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Robert S.Weiss关于孤独感的概念,将孤独感定义为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一定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1〕;同时结合Peplau和Perlman提出的: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感〔2〕这一概念,抓住孤独感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第三,孤独感体验式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3〕。
立足于以上层面,展开了对在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科学定义,采用适合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并对其特点加以剖析,从中找出适合预防或干预我国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有效对策。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大学的在校学生605名,发放问卷,采用封闭式作答,当场回收,最后有效回收问卷共517份,其中男生312名,女生205名,大一学生277名,大二学生240名。
2.2 研究工具
结合本文采用的定义,选用了Kenneth M.Cramer,Helen B.Ofosu,Joanne E.Barry 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SELSA)孤独感量表〔4〕之修订版,SELSA孤独感量表分为与家庭的关系、与亲密伴侣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三个维度,信度α系数是0.89,内部一致性分数较高。
因为该量表在国内没有使用记录及修订数据,李欢欢、骆晓君于2009年将该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剔除原量表的第三题,修订后的信度α系数是0.789,内部一致性分数较高,量表共14题,分数越高,则孤独感越强烈。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检验、相关分析等。
3.结果
3.1 大学生孤独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分析(表1):表1是关于大学生
孤独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单因素分析,表中的显著性差异水平sig.值远大于0.05,这说明男女学生在孤独感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该测量量表的三个维度的sig.值则有较大差别,其中与社会关系这一维度的sig.值为0.006,显著低于0.05,说明男女学生在与社会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于亲密伴侣关系这一维度,sig.值为0.076,与0.05水平接近,可以初步解释为男女生在与恋人关系方面或许存在着差别。
进一步追踪表2数据,从表2中得出女生与社会关系维度分数均值低于男生,由此说明女生在与朋友关系方面的孤独感体验低于男生。
而,女生与恋人关系维度分数均值高于男生,则说明女生在于恋人关系方面的孤独感体验高于男生。
3.2大学生孤独感是否存在年级差异的分析(表3):表3是关于大学生
孤独感是否存在年级差异的分析,表中的显著性差异水平sig.值远大于0.05,这说明不同年级学生在孤独感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4.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孤独感没有明显的年级差异,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方面,则有不同的数据结果,其中,在孤独感总分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李东斌等人采用UCLA量表测量得出的男生与女生的孤独感差
异明显,男生低于女生〔5〕这一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
而谭雪晴等人采用UCLA孤独量表测量得出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6〕,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此外,本研究结果中,男女生虽然在孤独感总分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在与朋友关系方面,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这与蒋艳菊等人研究得出的大学男生在人际孤独感、社会孤独感方面的总分高于女生这一结论是一致的。
5.对策探讨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与他人建立友谊、亲密关系的重要阶段,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不仅要从大学生自身着手,也需要外界的积极指引与配合。
首先,大学生应积极评价自己,乐观生活,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及各种校园生活,以融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当中。
其次,家庭、学校方面应对大学生给予积极的人生指引,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交活动。
学校方面还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渠道或是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大学生展开社交指导及社交训练,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交主动性,进而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Malka Margalit.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needs: theory,research,coping ,and intervention〔M〕.Springer Verlag New York,Inc.1994.
〔3〕王飞,当代青年的孤独感分析与对策〔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10-11
〔4〕Kenneth M.Cramer,Helen B.Ofosu,Joanne E.Barry.An abbreviated form of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2000)1125-1131
〔5〕李东斌,赖月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湘南学院学报,2008(12)112-116 〔6〕谭雪晴,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