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资本\竞争优势及创造价值的途径研究[摘要] 创新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成长的关键动力。
本文对创新的研究是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创新资本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创新资本的内涵、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创新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最后是企业创新资本创造价值的途径分析。
[关键词] 创新资本竞争优势创造价值途径企业知识视角和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为有效解释创新资本创造价值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们认为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公司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创新资本又是创造价值的主要驱动力量(junnarker, 1997;nonaka等,2000,parent等,2000)。
本文试图从知识的角度定义创新资本,并研究创新资本创造价值的机制。
1.知识视角的企业创新资本内涵1.1组织中的知识知识和能力是企业组织分析的重要内容。
从新古典经济学讨论企业理论的公式q=q(l,k)来看,从生产的角度隐含地表示企业是一个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
纳尔逊和温特(1982)从这一认识出发,讨论了组织的演化,他们指出,“我们的企业被模型假定为,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只不过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决策规则。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能力和规则由于存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偶然事件而改变”。
penrose(1959)认为,企业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对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于企业资源的积累,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
企业存在是因为企业能比市场更好地传递、组合和创造知识(kogut & zander,1992)①。
grant(1991,1996)提出了企业是知识应用系统,并指出在价值创造过程或者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作为投入要素必须满足可转化性和可累积性的特征。
野中(nonaka ,1991)②认为企业是一组知识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即是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过程。
不但个体在企业中进行知识的协调和整合,而且,作为独立的知识单元和资源池,群体之间、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知识的流动。
企业不但是知识的整合系统,而且是知识获取和创新系统。
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理解,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共享的知识系统,具有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内在属性,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管理和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运用与创新。
1.2创新资本——组织内知识共享、转化的结果野中在1994年完成的《智力经营》,以及1995年与竹内广孝(takeuchi)合著的《知识创造企业》等一系列成果中,提出了著名的企业知识转化模型。
在此之前,人类关于知识创造与扩散的大部分讨论,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
而野中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精心研究,第一次把知识的定语从“个人”换成为“企业”,深入探讨了通过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与变换,把企业员工个人知识转变成企业潜在竞争能力的内在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观念,即“组织是为了把员工的知识由组织所共享和扩大并创造出由组织所拥有的新知识而组建的”。
知识转化是指组织对知识的获取、共享、表达、综合和传递。
它包括企业内部、组织间以及企业同客户共享知识,即有知识的应用,新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等一系列行为。
知识变化过程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
也就是说企业是知识的企业,企业中的知识是形成企业创新资本的基础。
创新资本就是组织知识共享、转化的结果。
在此我们给出创新资本的定义,创新资本是通过组织内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形成的,能够在未来创造价值的的能力和知识。
企业拥有的这种新知识和能力是创新资本的真正内涵。
1.3 基于知识的创新资本的构成创新资本是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企业拥有创新活动的平台、拥有创新管理的模式、拥有创新成果。
也就是创新资本包括了创新活动平台、创新管理模式和创新成果三个组成部分。
创新活动平台主要是企业拥有有利于知识共享和转化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创新文化。
3m,intel等以创新闻名的企业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文化,在这种文化的促动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战略、组织、人员等的及时调整,才确保能够持续站在创新经营的最前列。
创新管理模式主要是企业为了有效地进行创新,企业必须具备一套良好的创新机制。
这包括如投入机制、运作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
研究表明,有效的创新需要充分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入,需要有企业高层果断的技术战略决策、需要研发、营销、生产部门的精诚合作,需要与外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技术支持,需要有很好的项目管理能力,确保有限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创新成果就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己经取得的新产品,专利、新工艺等,它反映的是企业创新资本历史的一面。
2.创新资本与竞争优势、企业绩效的关系2.1 创新资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资本的有效使用而获得竞争优势。
创新资本是异质性的企业专属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不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也没有现成的替代物来取代,因而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因为它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之一,也就是说创新资本能够给组织带来价值的增加。
例如企业研发能力、技术专利、独有的技能等都属于创新资本,并能产生竞争优势。
由于创造和应用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创新资本决定了一个企业核心知识和技术的形成、吸收和积累能力,即创新能力。
创新资本的积累将有助于提高结构和流程系统的效率。
于是,创新资本形成了组织的重要链条:创新价值链。
创新价值链是组织核心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和商业转化过程,并通过注入到生产结构和流程中,以不断提高生产价值链的流程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
2.2 创新资本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的特点首先,创新资本建立的竞争优势具有难于被模仿的特点。
创新资本最主要的来源是隐藏在企业个体成员内部的默会知识,在企业的创新活动平台和创新管理模式下,企业成员的知识汇集到一起,并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排列组合,创造出某种特定的竞争优势。
个体所掌握的默会知识在没有通过各种方式公开的情况下,本身就是难于为外人获得的,因而也就难于被模仿;而每个企业又拥有各自不同的创新活动平台和创新管理模式下,即使是相同的企业成员,在不同的企业中,也不能创造完全相同的竞争优势。
这就意味着企业一旦建立了一项以创新资本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将能够持续的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其次,基于创新资本的竞争优势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
在现有的企业环境和员工基础上,以企业创新活动平台和创新管理模式作用于现存的默会知识创造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成本是非常低的,因为员工的知识是己有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平台和创新管理模式是现存的,这两种创造竞争优势的条件几乎不需要追加投入;而这些竞争优势创造出来后,进行大批量生产时,其成本更是微乎其微。
2.3 创新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以往大量实证数据表明,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财务价值之间存在着经常性的巨大差距,市场价值常常高于财务价值数倍。
学者和企业实践者认为公司财务价值(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主要源于智力资本以及其它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是说市场价值增值或者溢价效应部分的来自于创新资本。
ross等(1997)学者从动态资源观点出发,检验了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策略工具对于公司价值创造具有重要影响。
bontis (1998 )运用实证方法开发了对智力资本概念的测量,并初步检验了智力资本模型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研究表明,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sanchez等(2000)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认为知识资产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jin chen和zhaohuizhu等(2004)在其智力资本测量模型研究中,检验了智力资本四个维度,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和创新资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智力资本各个维度均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高相关。
上述研究均强调指出了智力资本对现存公司未来价值及成长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而创新资本是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创新资本是创造价值的重要驱动力量。
3.创新资本创造企业价值的途径3.1 直接获取价值的活动按照价值创造的形式,可以将企业价值的活动分为直接获取价值的活动和间接获取价值的活动两种形式。
直接获取价值的活动是指对企业价值增值产生直接影响的活动。
这种增值可以直接体现在营业活动或利润增加上,即作为企业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
创新资本能够创造出可以转化为经营收入的创新成果。
例如技术创新能够使产品或服务形成区别于其它同类型商品的特点,增加产品的异质性。
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获得溢价的可能。
技术创新对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改变使得企业在出售商品时能够获得附加价值,而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不能用于或者没有能力用于本企业的生产时,企业可以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成果租赁或转让出去,获取专利使用和转让费用。
例如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展销会上,许多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被大公司买走,因为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成本应用这些新技术,大公司有资金缺乏该项技术,双方的交易使小企业获得了资金,大公司拿走了技术,形成双赢的局面。
3.2 防御性和进攻性的竞争活动按照企业在竞争中采取的活动形式,可以将创新资本提取企业价值的途径划分为防御性的竞争活动和进攻性的竞争活动。
防御性的竞争活动通过增强企业防御外部侵犯或威胁的能力来增加企业价值,帮助企业事先为抵御企业外部个体或群体的入侵行为做好防范,其重点是开发能够帮助企业消除可对企业远景目标等战略上产生威胁的入侵性资产或资源。
一般来说,防御性竞争活动在本质上是被动的。
例如企业可以对其创新成果进行专利保护,专利保护能够在一定期限内保证技术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专有性,使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
此外,企业还可以对其商标进行注册。
商标是一个企业产品的重要标志,很多知名的商标本身就创造了产品的异质性。
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培育一种产品的市场,当市场培育成熟时,获利空间很大,而进入成本较低,培育市场的企业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商标的注册,可以提高其它企业的进入成本,为企业取得先动优势。
进攻性增值活动是通过增强企业制定远景目标和实施远景战略的能力来增加企业价值。
创新资本可以通过改进竞争对手产品的缺陷对竞争对手进攻。
消费者对市场上第一次出现的产品或服务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并不清楚,而企业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研制,这样有时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没有提供,而提供的又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或者是产品或服务的定位错误。
这时企业可以在等待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对市场上消费者的反应进行分析,对产品进行改进,重新定位,取得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1] kogut, b. & zander, u. (1992), “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cience, 7: 502-518.[2] 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9, nov-dec, pp.96-104.[3] grant, r.m.(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09-122.[4] lev, baruch and suresh radhakrishnan (2003),themeasurement of firm-specific organisation capital. nber working paper no. 9581..[5] teece, d. (1998) capturing value from knowledge assets: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for know-how, and intangible ass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55-79.[6] 王晨、茅宁,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系统,科学学研究,2004.4[7] 王晨、茅宁,人力资本价值转化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5作者简介王海芳(1977.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