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第一章工程概况 (3)第一节矿井交通位置 (3)第二节威信县沟头煤矿扩建工程的工程概况 (3)第三节矿井地质特征 (6)第四节沟头煤矿扩建的开拓及主要生产系统 (16)第二章施工准备 (18)第一节施工现场布置 (18)第二节主要施工设备、材料 (19)第三节施工组织及人员配备 (20)第三章施工方案 (24)第一节施工方案编制原则 (25)第二节巷道的开挖与支护 (25)第三节施工技术工艺要求 (40)第四节爆破 (44)第五节循环作业 (49)第六节风量计算及综合防尘 (51)第七节提升、运输系统 (52)第八节机修、供电及照明系统 (53)第九节通风 (53)第十节压风系统 (54)第十一节排水 (54)第十二节供水 (55)第十三节通讯 (56)第十四节地面工程施工方案 (56)第四章工程测量及地质工作 (57)第五章施工进度及工期安排 (59)第一节作业形式及施工进度安排 (59)第二节工作面劳动力配备 (60)第三节加快工期措施及计划 (60)第六章质量管理与控制 (64)第一节质量标准 (64)第二节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65)第三节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67)第七章 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及控制措施 (78)第一节 HSE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 (78)第二节健康管理 (80)第三节安全管理 (81)第四节冬、雨季及夏季施工措施 (103)第五节环境保护(文明施工) (104)第八章合理化建议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 (107)第一节合理化建议 (107)第二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 (107)第九章主要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05)本施工组织设计依据由业主单位威信县沟头煤矿提供的《威信县沟头煤矿扩建设计》进行编制。
编制过程中,在熟悉领会设计意图和组织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大地公司的施工素质及技术装备,在考虑执行国家有关建设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采取了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进行组织施工,合理地对人力资源、施工机械及物资材料进行了配置。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井巷工程进行优化组织,威信县沟头煤矿扩建工程竣工工期为15个月。
整个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安排中,井巷工程采取分开掘进的方式,先掘进一采区车场,在施工轨道上山,在施工1150顶板瓦斯抽采巷。
本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依据下列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编制。
(1)《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108-90(2)《煤矿安全规程2013版》(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T108-87(4)《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T108-85(5)《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6)《砼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矿井交通位置沟头煤矿位于威信县城西270°方位,直距约15km,地处威信县扎西镇境内。
矿区有5km的矿区公路与镇雄—威信省道连接,经威信县城向东可达四川叙永、泸洲,通隆(昌)纳(溪)高速公路及长江水运;往南可达镇雄、贵州威宁;向北可往四川珙县、宜宾,通内(江)宜(宾)高速公路及内(江)昆(明)铁路、长江水运;向西经罗坎、牛街至盐津通水(富)麻(柳湾)高速公路、内(江)昆(明)铁路。
拟建的成(都)贵(阳)高速铁路将在威信设站,交通方便。
威信县城至邻近市、县的公路里程见表1-1-1。
表1-1-1 威信县至邻近各地的公路里程表第二节威信县沟头煤矿扩建工程的工程概况威信县沟头煤矿煤矿规划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
1、威信县沟头煤矿扩建工程的主要工程内容及工程量威信县沟头煤矿井下工程主要包括一采区轨道上山、1150顶板瓦斯抽采巷。
井巷总工程量4715.00m。
2、临时施工用电用水情况沟头煤矿一采区轨道上山、采区车场及1150顶板抽采巷均采用井下入井高压供电,通过井下移变供至各个施工头面,业主提供变压器及变配电设备解决施工用电。
在地面工业广场范围内修建一座50吨临时水池,解决施工及生活用水。
3、施工运输及排矸施工各种运输及排矸均利用矿井已有运输系统进行运输及排矸。
4、沟头煤矿扩建工程的地质条件沟头煤矿巷道布置于卡以头组、长兴组及龙潭组地层。
卡以头组和长兴组为半坚硬岩组,受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影响,存在IV级结构面,对岩体的稳固性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巷道支护,正常情况下,浅部巷道需重点支护,深部巷道一般不需支护。
区内主含煤段龙潭组软弱至半坚硬岩石(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状产出),主含煤段岩层岩体质量等级属Ⅳ级, 岩体质量差。
泥岩的层数较多,总厚度较大,即半坚硬岩石占多数,总体上主含煤段岩石的完整性及稳固性较差,布置于本岩组的巷道易出现冒顶、片帮、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为巷道重点支护层段,对矿床的开采影响较大。
此外,区内断层构造发育,局部地段受断层切割的影响,岩石的完整性及稳固性差,巷道不稳固,需重点支护。
5、井田邻近地方煤矿及小煤窑概况矿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老窑、废窑分布较多,主要沿煤层露头开采浅部煤层,多以平硐开拓,且为季节性开采,规模不大第三节矿井地理概况。
6、地形地貌矿区位于云贵高原北部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脉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为北北东向。
总体地势为南东高,北西低,地形坡度为20°~55°,局部呈陡崖,区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属中山深切割地形地貌。
最高点位于矿区南部,海拔+1678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海拔约+870m,最大高差808m。
一般标高为+1450~+1600m。
7、河流矿区位于金沙江水系与赤水河水系分水岭地带,以矿区中部的山岭为界,西北部地表水及地下水均属于金沙江水系;东南部则属于赤水河水系。
区内无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
地表水以季节性冲沟水及泉水汇聚于沟谷形成的溪流为主。
区内西北侧的青牛山附近为大井河发源地,大井河流量为0.02~8.6m3/s,该河流向东北,流经矿界以西,汇入新芬河,最后流入斑竹河,汇入金沙江支流南广河,属金沙江水系。
矿区南边的河边小溪沟流量为0.05~6.8m3/s,东边纸坊沟小溪沟流量为0.08~7.4m3/s,具有暴雨骤涨,雨后骤降的特点,流向东南,注入茅口栖霞组灰岩溶洞,最后汇入赤水河,属于赤水河水系。
8、气象本区气象四季分明。
据威信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统计:最低气温-9.6℃,最高气温38.0℃,平均气温13.3℃。
每年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降雨量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5%;6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
多年平均降水量800mm,蒸发量1076.9mm。
该区以东北风为主,最大风速14.0m/s。
9、地震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滇川黔鄂台坳—娄山陷褶束—松坎(威信)凹褶束中,区域构造处于新庄向斜西南部。
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颁发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威信县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地震加速度为 0.1 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
2012年09月0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与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 12时16分,彝良县又发生5.6级地震;盐津县有强烈震感,受灾严重;2010年10月18日上午5时49分,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发生4.6级地震。
两次地震矿区内均有震感,但基本无影响。
第三节矿井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威信县沟头煤矿位于新庄向斜南翼西段,呈北东至南西走向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约为240°~260°,倾向北西。
矿区内地层倾角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变陡。
从门顶至寒婆坡,地层浅部倾角为15°~21°,向深部渐减小到10°~15°。
岩背上,地层倾角从浅部到深部一般为20°左右。
矿区内断裂不发育,共查明大、小断层共7条。
其中,落差大于20m 的3条,落差大于10m的1条,落差小于10m的3条(详见表1-2-1),均为斜交断层,可为北东走向及北西走向两组。
(一)F1逆断层:起于河坝黄泥埂及101孔附近,北延伸至麻地。
南交F2号断层,走向长度大于1900m。
断层倾向北308°~340°西,倾角72°~75°,落差0~23m。
断层破碎带宽7~8m,由灰色断层泥及断层角砾紧密充填。
地表四条槽探控制,深部有101钻孔控制,断层产状已基本查明,属探明断层。
为采区划分的边界。
(二)F2正断层:出露于矿区西南部的林口至纸坊沟一带。
林口以西及纸坊沟以东均延伸到矿区外围,走向长大于4000m,断层倾向北350°~357°西,倾角49°~80°,在TC—10槽探中,倾角80°,落差约50m,在+1280主平硐中,落差仅33m,断距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该断层在巷道中多处揭露,已探明。
对煤层开采无多大影响。
(三)F30正断层:位于矿区西北部,走向为北东52°~88°,断层延伸长度大于4300m。
断层倾向北西,走向230°~245°,倾角60°~70°。
区内垂直断距150~320m,该断层为本次勘探工作发现,属区域性大断层。
断层上盘由三迭系下统永宁镇组(T1y)组成,下盘由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组成,断层破碎带在地表形成深沟。
该断层正好切割于矿区矿界西北角,为矿区的天然边界,对矿区的煤层影响不大。
断层地表有5个地质点控制,该断层属推断的正断层。
威信县沟头煤矿矿井扩建初步设计成都大地工程勘察设计限公司 8表1-2-1 矿井主要断层特征表二、地层矿区内岀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卡以头(T1k)、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第四系(Q),由老至新简述如下:(一)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夹燧石及泥质条带灰岩,下部为厚层状灰岩,全组富含、瓣鳃及珊瑚化石。
厚度大于100m。
(二)二叠系上统1、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上部为浅紫色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一般厚约8m;下部为灰绿色或深灰色玄武岩,厚层状。
局部具气孔或杏仁状结构,块状结构,发育柱状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平均厚度37.92m。
2、龙潭组(P2l)浅灰及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煤层及炭质泥岩。
所夹煤及炭质泥岩一般为4~16层,总厚平均为3.01m。
其中,仅C5煤层可采,平均厚 1.47m。
全组含植物碎片化石,其数量由下至上增加。
中上部泥岩中还富含菱铁矿结核。
与下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平均厚105.33m。
据其岩性分为四段。
第四段:平均厚10.54m,岩性以泥岩及煤层为主,少见粉砂岩、泥质粉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