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桥梁的里程碑——钱塘江大桥“桥梁工程”选修课已经结束!老师留下论文作业,内容是自选古今中外任意一座桥梁,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以及论述!在课堂上老师介绍了很多古今中外典型,且别具特点的各种类型的著名桥梁,而对我最具吸引力的还当属我国的“钱塘江大桥”,其中的缘由是以前在课堂之外对“钱塘江大桥”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本人特别崇拜该桥设计者茅以升老先生。
五一假期期间我又对“钱塘江大桥”进行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使自己近乎又热血沸腾一次!还有一年的时间自己即将大学毕业,如果有幸从事桥梁专业方向的工作,我想这次对“钱塘江大桥”深入的了解将会对我以后的工作有一定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对“钱塘江大桥”进行全面介绍和论述。
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
截至2012年9月26日,“75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1870天,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一)建桥背景钱塘江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江。
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势不可挡;提及高达5至7米的钱塘江大潮,更令人生畏,这是其一;再者,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钱塘江无底,当然它不会是无底的,但是,江底石层上有极细的流沙,深达40余米,在上面打桩,十分困难。
故而在早年,杭州人若说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就会说:除非钱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桥。
在黑暗的旧中国,有几座现代化的大桥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造的……难道中国人真的不能自己造现代化的桥梁吗?茅以升在蓄势待发中,机遇终于等来了。
在茅以升回国13年后,他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授的职务,应邀南下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
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铁、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
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合当时美金163万元)。
同时当时的外国工程师曾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然而,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却矢志不渝: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
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
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二)“钱塘江大桥”的结构特点钱塘江一桥全长1 453m,正桥长1 072m,南、北公路引桥各长93m和288m。
铁路桥由16空跨度为65.84m的简支华伦式桁梁和两孔14.63m板梁组成。
公路除16孔桁梁上层为公路外,北岸引桥由3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5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南岸引桥由1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两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
钢桁梁桁高10.7m,主桁中心距6.1m;单线铁路净空高6.7m,宽4.9m。
公路为双车道6.1m宽,两侧设1.52m人行道。
铁路设计荷载等级为E-50级,公路设计活载等级为H-15级。
钱塘江桥正桥主桁钢材由英国Dorman Long公司1935年出品,主要化学成份为C0.3%,Mn0.7~1.0%,Si<0.2%,Cr0.7~1.1%,Cu0.25~0.5%。
钢材抗拉屈服极限362.2MPa。
桥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上层公路桥,宽六点一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
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
它也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正桥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
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米“苍龙”。
桥身联接北岸青山巨塔和南岸广袤平原,江、山、水、塔、桥……和谐地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立体图画。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粉碎了非洋人不能建造铁桥的神话,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钱塘江大桥”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
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
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
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
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
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
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
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
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
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
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址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
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事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
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
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
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他的愿望直到全国解放之后的1953年才得以实现。
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
大桥北堍,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2006年0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动工,历三年零一个月时间,建成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
历经坎坷。
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钢梁双层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位于六和塔东侧江面。
作为整个杭州城市观光的南起点。
站在并不宽阔的桥面上可以一览六和塔全景,体会杭城依山傍水的味道。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四)“钱塘叫大桥”是“良心桥”“放心桥”的典范“设计时速20公里,如今能跑120公里”。
钱塘江自古江流凶险,杭州有句旧谚语叫“两脚跨过钱塘江”,用来讽刺说大话的人,因为“这从来不可能”,如今,江上已经架起十座桥。
而开创中国人自主建造现代桥梁史的,正是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连接西湖风景区和钱江南岸,是一座双向车道双层钢桥,桥两端武警持枪守卫,神情肃穆。
沿着人行道走一走,就能看出大桥已经上了岁数,桥墩上和护栏底部,弹痕随处可见它被大规模炸过三次。
现在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
火车过江时,能够感觉到明显的震动,“这是大桥作为一个整体在震,恰恰说明桥的总结构很坚固。
”研究钱塘江大桥史的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工作人员钟光明曾告诉记者说。
“茅以升修桥的时候,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
当时平均每天仅有150多辆汽车、4.9对火车通行。
”钟光明说,“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
”钱塘江大桥超强的负荷能力曾经救民于水火。
1937年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杭州危在旦夕。
上海和南京之间铁路中断,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靠大桥逃避战火的难民不计其数。
钟光明说,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钱塘江大桥不仅超期服役,而且也超限、超载。
“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都肃然起敬,当年是真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