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

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

《说文》:“詈,骂也。

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

”[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

[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

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

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

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

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

[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

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

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目的,《说文》中认为詈语是为了“罪人”,自然性詈语也包含有这种目的。

根据心理学动机理论的社会交换原理,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当双方互动时它们交换了利益和代价,互动的代价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的满足。

詈语包括性詈语的产生也是这种“社会交换行为”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V 1H 1V r oom )建立了一套动机强度效应公式:F i =f i 〔Σn =1j =1(E ij V j )〕,(I =n +1……m ) F i >0;(inj =<(0≤E ij ≤1))其中F i 为I 行为的动力;E ij 为I 行为j 结果所产生的期望强度,V j 为j 结果所具有的效价;E 代表期望;F 代表力。

该模式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其结果的效价,其行为是由达成这种结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递增函数。

[5]根据这一模式,个体的期望越强,导致其行为越激烈。

当受到负面期望的激励时,便会产生负效应,即个体通过负面行为或语言来同外界交换,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便是詈骂行为和詈骂语产生的另一种心理机制。

因此,当个体受到负面情绪的激发、导致其对行为对象产生厌恶或仇恨的心理倾向时,詈骂行为便含有伤害他人的欲望,它的目标指向是他人或者外部事物。

詈骂词的选择和其效应的高低与社会成员对该词的心理排斥度的大小有关,排斥度越高,它的效用越强。

性能量是人潜意识中比较强的心理能,它释放的力比多能量的强度比较大。

人们一般对它是排斥的,尽量避免使用涉及性的词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在选择詈骂语时常常会选择性詈语来达到自己的詈骂目的———伤害别人的心理。

为什么作为快感的性却成为了语言对心理的伤害呢?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当然是人心理活动的载体和产物。

性词汇成为詈语的首要原因是它突破了一种社会的禁忌。

社会因为某种需要通过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形成了许多不能突破的禁忌,禁忌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各社会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和维护这些禁忌。

禁忌语凝结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取向,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心理观念和价值追求。

当个体在语言上突破了某种禁忌时,便违反了共同的约定,是对社会共同价值的否定。

若把此类语言施加于其他个体时,就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心理的压力、不快甚至伤害。

[6]性是人类生活较为原始和隐秘的部分,在大部分文明社会中都是需要避讳的禁忌之一。

人们通常会避免在公共场合中直接谈及性,在交际中必须提及的时候一般使用委婉语来进行回避;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突破这种禁忌、使用涉及性的词汇来攻击别人时,那么马上就变成了赤裸裸的骂人的话,对被骂者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

三性詈骂的心理功能有哪些呢?詈骂既然是发自内心的情感需要,自然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心理功能。

简单归纳为几点:(一)情感的宣泄和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需要保持平衡状态,如若失衡则可能产生心理压抑,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通过性詈语可以有效地宣泄心理的情感能量,重新达到心理平衡。

如很多人经常使用的詈语“他妈的”,鲁迅先生称之为“国骂”,类似结构的还有“他奶奶的”、“他××的”等性,都是情感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语言攻击和报复。

性詈语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语言攻击的武器,施詈者语气加重、言辞激烈可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性詈语暗含对另一方的强烈否定,因而经常被用来攻击别人。

如选择“破鞋”、“浪货”、“色鬼”等詈语骂对方,意指对方不贞、性生活放荡,成为被唾弃的对象,从而大大贬低了对方。

(三)以戏谑和娱乐为目的或者表达友好亲昵的情感。

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文化娱乐内容,性成为了人们之间玩笑和娱乐的对象。

人们之间用性詈语开玩笑,以说脏话、互相骂人为乐。

这时的性詈语也就负载了戏谑、娱乐等功能,甚至在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亲密关系。

(四)无特定意义的口头语。

在很多情况下,性詈语还可能变异为没有特定意义的口头禅,作为一种语言习惯被人无意识地使用,如在文学和电影中有许多人物常常是出口即骂。

特别是一些草莽英雄的口头语经常带有性詈语,如很多文艺作品在塑造张作霖的形象时经常使用他的口头禅“妈了个巴子”,还有电影中蒋介石的经典詈骂语“娘希皮”,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四性詈语在汉语詈骂行为中被广泛使用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积淀有关。

中国的传统文391化对人性是长期压抑的,宋明理学更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封建的道德观念对性是非常保守和限制的,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授受不亲”,更是避免谈及性和与性有关的语言。

这种对人性的长期压抑造成了人们的不正常心理。

事实上,人的欲望是不可能消失的,只能得到暂时的压制,越是受到压抑的东西越会产生反弹。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每当有一时期存在对人性的压抑,便会相应地产生一段对欲望的放纵时期。

性詈语作为一种宣泄的途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长期的压抑环境中有特殊的作用。

《红楼梦》中贾府的焦大便是通过粗俗的性詈骂语,倾泻他对贾府压迫的不满和反抗,揭露贾府封建贵族在表面上维持着诗书礼仪,背后里却偷鸡摸狗、男盗女娼,生活放荡糜烂。

中国是一个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集权统治下的国家,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宗法血统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心理深处。

宗族观念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人们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秩序。

在整个家族中,家长的权威是绝对的,晚辈对长辈要绝对地尊敬,施行“孝道”,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能提及,“子为父讳,臣为君讳”。

所以,汉族人的家庭成员之间表达亲近的方式不是拥抱和亲吻,而是通过称谓。

在这种心理下,如果辱骂对方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成员,便可以对对方造成难堪和伤害。

性作为隐秘的私生活就更不能提及,如若在詈骂中与对方的长辈有性关联,那便会极大地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

在汉语性詈骂中常有诸如“日你妈”、“干你娘”之类的詈骂语,而像“日你奶奶”、“日你十八辈祖宗”等则是程度非常厉害的骂人话。

对此西方人很难理解。

西方人宗族观念相对比较淡,缺少此类的詈骂语,故常常比较迷惑为什么在詈骂语中要和对方的长辈发生性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血统的纯正,以血统高贵纯正为荣、非纯正为耻。

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就连阿Q也说自己和赵太爷是本家。

[7]这种文化心理也体现在汉语的詈骂语中,如“婊子养的”、“杂种”等,甚至还有“狗日的”之类的违反常理的骂人之语,都意指对方的家庭血统不纯,是低贱的血统,从而达到对对方的侮辱和心理伤害。

五在社会组织中,阶级社会出现后就出现了社会分层和分化。

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社会上的职业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身份低微的人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贩夫走卒、引浆卖流之徒”受到社会的歧视。

从事性服务的女性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从事的职业是极不光彩的,受到社会的唾弃和辱骂,而男性去嫖妓也被看作是道德沦丧的表现。

因此,辱骂别人是“娼妓”、“婊子”便可以有效地贬低对方,表达轻蔑和对其道德的否定。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的等级划分不存在了,很多职业也已经消失,但是对一些职业的詈骂语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奴才、丫头、娼妓、乞丐”等詈骂语到现在还被使用。

从某方面来说,这些詈骂语发挥了对社会丑恶的鞭挞作用,但是同时它的负面作用也被保存了下来。

大部分关于性的詈骂语,其指向都是女性。

女性作为第二性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在封建的家族里女性成为被使用的对象或家族繁衍的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