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设计调查报告和感想

景观设计调查报告和感想

景观设计一:相关概念景观概念: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

泛指自然景色,景象。

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景观设计概念:景观设计,是指风景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它的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

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景观设计学概念: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改造、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协会将其定义为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

二:景观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发展历史皇家园林殷商时期: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宋金时期: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统治阶级沉湎于声色繁华,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金朝中都,都有许多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然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

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

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

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地段。

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宫、樱桃沟观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弹雀处、玉渊潭钓鱼台等。

“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太液池”,明代初期玄武湖为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

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他建设。

其中元代万岁山(今景山)、太液池(北海)为中心发展。

庙宇园林也开始盛行。

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

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

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私家园林各个历史时期商朝或更早:园林的最初形式——商朝的囿。

在古代,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一个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出现以后,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材料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等开始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这时才有可能兴建和从事于以游乐休息为主的园林建筑。

春秋、秦汉和三国时代:据记载在春秋、秦汉和三国时代,统治者已开始利用这里明山秀水的自然条件,兴建花园,寻欢作乐。

在三国魏晋时期,产生了许多擅长山水画的名手。

他们善于画山峰、泉、丘、壑、岩等。

为此,在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上,由画家所提供的构图、色彩、层次和美好的意境往往成为造园艺术的借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唐宋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

唐长安私家园林的山体、水体、植物、动物、建筑等景观要素和谐融汇,园池构筑日趋洗练明快,士人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使崇尚自然的美学原则充分实现,为后世的写意山水园奠定了基础。

元代时期:元代的私家园林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唐宋以来的文人园形式,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河北保定张柔的莲花池,江苏无锡倪赞的清闷阁云林堂,苏州的狮子林等。

明清时期: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

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

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明代,而且逐渐显露出造园艺术的地方特色,形成北方、江南、岭南三大体系。

建筑色彩崇尚淡雅,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出现之前的三个流派文艺复兴园林:文艺复兴园林,园林中的植物扮演重要的角色,攀缘植物爬满墙壁,蒾篱勾画花园房屋和小径,药用植物也普遍运用。

花卉形成复杂的几何图案,常绿植物增添了园林的季节性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发展、特点15世纪初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文学和艺术飞跃进步,引起一批人爱好自然,追求田园趣味,文艺复兴园林盛行,并逐步从几何型向巴洛克艺术曲线型转变。

文艺复兴后期,园林甚至追求主观、新奇、梦幻般的“手法主义”的表现。

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位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的杰出人物——勒·诺特(AndreLeNotre1613-1700),法国园林即由他开创。

中国称之为古典主义园林。

勒·诺特的造园保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庄园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种更开朗、华丽、宏伟、对称的方式在法国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更显高贵的园林,追求整个园林宁静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景观效果。

在中国的圆明园,由于乾隆皇帝的猎奇,也建造了模仿法国园林的西洋楼。

17、18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热衷于自然的倾向影响了英国造园,加之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英国出现了自然风景园。

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了一种新的园林。

18世纪中叶,作为改进,园林中建造一些点景物,如中国的亭、塔、桥、假山以及其他异国情调的小建筑或模仿古罗马的废墟等,人们将这种园林称之为感伤主义园林或英中式园林。

19世纪上半叶的园林设计常常是几何式与规则式园林的综合。

19世纪末,更多的设计使用规则式园林来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艺术和建筑业在向简洁的方向发展,园林受新思潮的影响,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

19世纪,造园风格停滞在自然式与几何式两者互相交融的设计风格上,甚至逐步沦为对历史样式的模仿与拼凑,直至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中导致新的园林风格的诞生。

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花园风格更加简洁、浪漫、高雅,用小尺度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构筑花园,并强调自然材料的运用。

这种风格影响到后来欧洲大陆的花园设计,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主要表现在追求自然曲线形和追求直线几何形两种形式。

新艺术运动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园林与建筑之间以艺术的形式相联系,认为园林与建筑之间在概念上要统一,理想的园林应该是尽量再现建筑内部的“室外房间”。

时间分布:文艺复兴初期;文艺复兴中期(鼎盛期);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时期)。

法国规则式园林: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园林,整个园林及各景区景点皆表现出人为控制下的几何图案美。

园林题材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体形式,在平面规划上多依据一个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中为前后左右对称。

园地划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坛多采取几何形体;植物配置多采用对称式,株、行距明显均齐,花木整形修剪成一定图案,园内行道树整齐、端直、美观,有发达的林冠线。

特征规则式园林地形地貌规则式园林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

规则式园林水体设计外形轮廊均为几何形;多采用整齐式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及整形水池、壁泉、整形瀑布及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的主题。

规则式园林建筑布局园林不仅个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设计,以至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布局,也采取中轴对称均衡的手法,以主要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式的主轴和副轴控制全园。

规则式园林道路广场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

封闭性的草坪、广场空间,以对称建筑群或规则式林带、树墙包围。

道路均为直线、圻线或几何曲线组成,构成方格形或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规则式园林种植设计园内花卉布置用以图案为主题的模纹花坛和花境为主,有时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树木配置以行列式和对称式为主,并运用大量的绿篱、绿墙以区划和组织空间。

树木整形修剪以模拟建筑体形和动物形态为主,如绿柱、绿塔、绿门、绿亭和用常绿树修剪而成的鸟兽等。

规则式园林其它景物除建筑、花坛群、规则式水景和大量喷泉为主景以外,其余常采用盆树、盆花、瓶饰、雕像为主要景物。

雕像的基座为规则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轴线的起点、终点或交点上。

规则式园林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整齐、庄严。

英国风景式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指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

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

不列颠群岛潮湿多云的气候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庞大的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快的自然风景。

英国本土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大面积的牧场风光为园林形式提供了直接的范例,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些条件促成了独具一格的英国式园林的出现。

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史沿革在17世纪以前,英国园林主要模仿意大利封建贵族的别墅、庄园(见意大利园林)。

整个园林被设计成封闭的环境,以直线的小径划分成若干几何形的地块。

这种园林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最为盛行,其代表作是亨利八世(1491~1547)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兴建的罕普敦府邸(1515~1530)。

17世纪,法国在路易十四执政时,由A.勒诺特尔设计和建造了豪华的凡尔赛宫园林(见法国园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1660年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回国即位后,聘请法国园林匠师参加罕普敦府邸的改建,使它在规模和气派上可与凡尔赛宫媲美。

一时,按照法国园林模式造园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风尚。

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探求本国新的园林形式。

三:中西方景观设计大师及案例、彼得·沃克: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