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节英语课——包天仁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案基本功大赛暨教案观摩研讨会上的报告年月日—日,山东威海一节英语课我们怎么看?这节课好不好?最近大概一年的时间内,出现一个高频率使用的词语,在汉语中称为“效率”或叫做“有效教案”,在英语中叫做“”或者“”。
这个高频率使用的词语引起了我们很多思考。
之所以要提出“有效教案”,就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案,包括英语教案,效率不高,效果不太好,否则也不会提出这个“有效”字眼。
我个人认为教案的效率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
其实早在十年前,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说过“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是我们的基础外语教育,特别是中学英语教案(当时小学外语开办的很少)的现状。
李岚清副总理讲经过了十二年的英语教案,我们的英语还是“半吊子”,既看不懂又说不出来,所以国家要求我们解决英语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年起小学外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起来。
国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
目前小学外语开设规模比较大。
中国小学开设外语课这件事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并且其影响大到波及其他很多国家。
虽然日本、韩国等国家对外语课程的开设也比较重视,但是仍不见得有我们国家的重视程度高。
自大范围地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以来,由于在刚开始阶段对其要求比较低、对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缺少教师而且教材刚刚开发出来,教案理念、教案方法还不太明确,所以说一开始我们只是先把小学外语开办起来,规模是有了,但是质量却很低。
中央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小学外语一定要开设起来,而且保证至少“两长两短”(“长短”指的是课时)。
总的来看小学外语教案规模大,势头好。
国家教育部特批我们做的“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搞得也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了。
英语竞赛成绩,包括全国小学英语夏令营期间举办的全国小学生英语故事大赛和全国小学生英语短剧大赛等活动的成绩都还不错。
但从总体上看,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们全面开设小学外语已经有十年的时间,现状仍旧令人担忧,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小学英语教案没有量化。
课标要求的标准过低,就是只要求熟练掌握五、六百个单词。
至于在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量化,只是提出要培养兴趣;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应用能力等各方面更是没有量化。
实际上,小学外语应该按照必修课的标准来开设,也就是说要与语文、数学一样多的课时,但是由于现在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就由必修课转变成了选修课。
尽管小学教师上了很多课,可每个学生所接受的英语教案课时数却很少。
学生们对新知识学得快忘得也快,更是连接不上,学了和没学没什么区别,从而造成升入初中之后“重学”的后果。
从小学阶段开始开外语,不管开多长时间(绝大多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但是到升入初中一年级时,总还是要重新学习。
在此期间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小学生开始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不想学习外语。
过早的出现了“两极分化”,或者“石化”现象,导致学生“学不进去,放弃了”。
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发展的起跑线,如果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将来这些青少年们就没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了。
所以小学外语教案想有收效,就势必要讲究“量化”。
而这些“量化”的课标、课改或者其他相关文件等的出发点都是宏观的,因此它们不可能是非常详细的。
实际上我们各地、各个学校甚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还有一个细化了的教案大纲。
几年前,我到过某省的一所小学校。
他们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几乎就是照着课标来念的。
试想一个小学,是具体组织基础教案的,课标怎么是用来照着念的呢?不论什么时候课标得细化,谁都不能够“打官腔”。
现在我们要解释的问题就是课堂教案和课外活动的这两个“战场”的效率问题,但主要还是课堂教案的效率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小学外语开办的如火如荼,但是于此同时也出现了浮躁、急功近利、表面化、过于感性化、外在化、过于强调表面形式等消极现象,所以社会上的各方面的质疑也很大,包括全国政协、人大的领导和一些专家学者们。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央实际上已将我们小学英语教案定位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所谓“必修课”,就是要求它和语文、数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课时上,在教师配备上,在测试上,在评价上都应该拥有同等地位,然而现在很糟糕的一件事就是小学的英语教案没有检测的考试。
而且所谓的“有一点测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而这些形成性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又不评价、不考试,因此小学外语教案的情况就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调整和提高。
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小学外语教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要提倡“有效”,而是要提倡“高效”()。
我们要“”,尽可能获得高的效果,而不单单是“有效”,更不能是“低效”()。
因为我们要吸收我们母语学习的教训,即语文教案。
在中国小学阶段虽然汉语有量化,要求小学生学会个汉字左右,但是我们基本采用了“习得”的方式,反而不太讲现代语法,不学规则,对字词句的分析研究很少。
接下来到了初高中阶段语文就没有量化了,然后造成了我们中国的学生到高中毕业时单词量才只有几千汉字。
而英国和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单词量达到六万到十万。
六万到十万的单词量和我们的几千个词相比,你说谁的语言水平高?这个差距太大了,我们应该反思母语教案。
如果我们英语教案和母语教案占用这么多的时间,从小学到大学(差不多终身教育的时间),反而效果很差,这样我们整个中国教育就可能是失败的。
我们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就出现大问题,这对于我们国家发展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思考这两种语言教案的效率问题,并且必须站在学术的、专业的层面来理性的思考这个问题。
要开设小学外语教案就应该好好地开,高效地开,“低效”绝对要不得。
因为学生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
所以说,我极力主张小学外语教案一定要量化,一定要理性,一定要有考试。
之所以会出现“低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的理念和教案有问题。
实际上我们小学英语开始的时间很短,全国全面开设的时间不到十年。
在这之前都是自己开,教育部过来看一看,了解一下情况,实际上直到现在教育部对我们小学英语教案的管理还是比较宏观的。
由于教育部不可能管那么多的事情,那么我们在自己的行业里面,不能糊涂,要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这是我所讲的第一点效率问题。
第二个我要讲的就是“过程和结果(. )”。
注意中间的“.”,就是“”。
那么什么叫做“”呢?就是“比”、“对……”的意思,带有点“和”的意思,这里面并没有“选择”的意思。
我拿来这两个词做个比较,并不是要肯定这个,否定那个,不是这样的。
因为过程和结果,过程或和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
现在我们的小学英语教案,包括我们中学的英语教案普遍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把学习外语的终极目标(最终目标)当成阶段性的或每一节课的、每项教案活动的目标,甚至代替了过程(),这是一件非常幼稚的事情。
我们每节课都要有个教案目标(),这个叫做“目标的定位”恰当与否,科学与否,将决定后面的教案设计以及整个教案组织和方法的使用。
教案是不是高效,教案目标的设定是非常主要的。
目前我们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最终目标作为我们阶段性的目标()。
我们现在每一节课过分地强调交际,这个有些走极端(),我们反对过分地强调语法、词汇,但是同时我们也反对过分地强调听说、强调交际。
这两个都是走极端。
最终的目的当成为每一天、每节课的目的。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急功近利,都在神话中漫游。
过程出了问题,那么后面的结果就不会好。
我们要保证每一节课,每个阶段、每一个时间段学生们要学到一些语言。
要么学到一些知识,要么学到一些技能,或者是知识和技能(双基)。
这里的“知识”就是语音、词汇、语法;“技能”就是听、说、读、写、译和文化方面等东西。
但是我们往往在过分地强调结果,即强调使用、做事情、做任务。
大家注意,所谓“创设真实的环境”(或“真实的语境”)这句话是有毛病的,是在自相矛盾。
“创设”的语境永远都不是真实的。
在中国环境的条件下即使是外教授课,这个环境()也不是真实的。
如果小学外语不注意打好基础,我们教师教的不到位,学生学的不系统,基础打不好,教案没有量化,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
可以说从小学三年开始开设外语的话,到小学毕业为止,学生至少应该掌握个单词。
因为从三年级到小学毕业期间共有八个学期,一个学期个单词是绝对不多的。
然而现状是,小学八个学期结束后,到了初中一年级,还要重新学习,若这种“炒剩饭”、“夹生饭”的问题不给予解决,那么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就没有必要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强调过程。
过程到位,结果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小学外语教案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生长期,才能达到“春华秋实”,才可以硕果累累。
没有过程,我们过早地收割,就像农民在地里的小苗刚出来就要收割,怎么可能有收获呢?换言之,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训、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
过分的要求小孩子们马上表演,马上输出,马上使用英语做事情,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们来说,压力太大,而且迫使他们感觉到焦虑,学习动力不足。
现在有一些说法是关于“输出驱动”和“做中学”的,此类说法只有一半是对的。
就“输出驱动”来讲,关键是我们的这个“输出”,这个使用英语不是真正的使用,而是在模拟使用。
小学生没有在真正的外国环境当中生存、学习,所以这个东西是假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强调“教”和“学”,更强调“教”和“学”的过程,而不要过分地强调“输出”,更不能过分地强调结果,否则欲速而不达。
因此我个人认为: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就是过程到位了,结果自然就水到渠成。
第三点就是内涵和外涵。
有人质疑外涵是什么东西,外面怎么会“涵”呢?在英语中有这样两个单词叫做“”和“”。
我们现在学的语言一个是“”,即内在语言,存在于我们心中;另外一种就是要说出来、写出来的语言,叫做“”,即“”,就是叫“言语”。
在我们平时的教案当中更应该重视这种“内在的语言”,就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这四个层次的语言本身的教案。
而不要过分的重视“”和浅层次的东西。
这个和方才讲过的“过程和结果”有一定的联系。
我们现在的教案过分的强调意义和功能的表达,但是我们漏掉了语言本质的东西就是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语言形式”就是语言本身,就是语音、词汇;“语言规则”就是使用语言的规则,即语法。
我们忽视了这两方面,而重视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只有形式才能够表达意义。
没有语法把单词组成句子、组成文章是表达不了意义的。
而且“意念()”和“功能”往往是我们的想法罢了,它不是有形的东西。
所以说,只有形式到位了,解决了“”的问题即形式的问题后才能解决“”即功能的问题,有了形式就有了内容才会表达意义。
而目前我们的教案可能走反了,连我们教材的编写和教法也都是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