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文言文解题技巧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

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

”“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考,面对的当然是具有这样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了。

这样的“能力”包括几方面呢?在考这些能力时,又如何拉开差距,体现出区分度呢?下面想针对这两点,谈谈看法。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

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

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

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

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

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

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

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

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

(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

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

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

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居”。

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

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

“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

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如果你不在读懂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再把握住全文的中心,你是回答不出“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分。

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

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

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

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

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

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

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

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

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

“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

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

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

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

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

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

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

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

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

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

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

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

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

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

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

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导引(一)关于实虚词的解题技巧导引实词和虚词一般以在文句中加粗的形式出现。

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重点(如“勤”、“徇”、“致”等)也考一些今天不常用的词义(如“奉洒扫”、“贾祸”等)。

虚词主要考它在所处语句的语法作用。

如“以”,1993年试题曾列出学过的几篇课文辨“以”的意义和用法,1996年试题从所给文段中抽出四个带“以”的句子辨同异。

这类题约占总题数的不足一半,赋分8分左右。

难度偏易或适中。

因为材料广而考点小,考生常因粗心而错选。

要解好实词词义用法鉴别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常用实词”的范围《考试说明》要求“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

通常以为“常用实词”指的是高中课本附录的“文言常用实词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在所考查的实词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该表,一部分则来自课文注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