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影评(一)你的一生曾经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
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师改变了。
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
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
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
而Keating老师被轻描淡写的代过,我们还无从知道一个不高大,看起来也不英俊,甚至还有些滑稽的英语老师身上积蓄着怎样的力量。
镜头追踪到了宿舍,像是从地狱到了人间,万物复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在尼尔的宿舍里。
从外表看,尼尔最具有诗人气质,忧郁带着狂野,可是迫于父亲望子成龙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很多课外活动而专心于枯燥无味的学业;尼尔的室友托德是个害羞,胆怯的男孩,不会走近别人的生活,更不会让别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查理是他们之中最叛逆的一个,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更付诸于实际行动,看到他我总能看到年轻时的基汀。
诺克斯是不温不火的,他只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疯狂。
是,他们的船长出现了,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
就这样另一条道路被打开了。
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汀开始了他的第一课: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抓紧时间,及时行乐),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就这样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课程,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我们为他而活;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叫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这是否看起来愚蠢或者不正确,你必须要尝试;在操场上踢球前每人大声朗诵一句诗;逼迫胆小的托德倾泻出内心真正的诗句。
学生们被感染了,并追随着基汀的脚步创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
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时光。
然而在那个年代天堂是不被允许的。
悲剧正在慢慢酝酿,你的内心开始感到不安,坚持自己是条被少数人选择的路,而选择这条路是要付出代价的。
桀骜不驯的查理会公然对抗校规,被最先带到了校长室,但被体罚的那个孩子已经不是查理了,他是纽旺达,一个战士。
他是悲壮的,他也被自己的这种悲壮感染着。
他要凭着它来抗衡整个现实世界。
但基汀告诉他,这样做是愚蠢的,可他还是称呼了他为英雄,那刻基汀分明看到年青时的自己。
当基汀说这句话时我似乎能感觉到他是怎样被碰得头破血流,而他不愿看到查理受到那样的伤害。
“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基汀或许选择了一条更理智抑或更无奈的方式,毕竟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被认同的。
真正的悲剧发生了,尼尔死了,在这场战斗中尼尔败下了阵来,他对抗不了他的父亲,他无法成为他父亲所期望的那个人,他也无法成为他自己所期望的那个人,能够结束这一切的只有一颗子弹。
死是一种最消极的抗争。
他死的并不英雄,可当我看到在尼尔课桌里的那首死亡诗社的集体朗诵的开篇文章里的这句话时,我知道,尼尔并非想做什么英雄,他只是不想做个叛徒。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免,当我将死时,发现我从未活过”(and not, when I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尼尔的死使托德失去了这个不断给自己灌注激情的朋友,尼尔的死使托德意识到现实就像这雪天一样冰冷,现实就像尼尔已死一样不可改变。
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胆怯…终于彻底的回到了现实,学生们迫于校方的强大压力纷纷在那份应由基汀对尼尔的死负责的协议书上签了字。
当然,我们知道,查理是不会签的。
哦,对了,他不是查理,他是纽旺达。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
美国女影星乌比?戈德堡曾说“拒绝改变,变得与大众一致并没有错,但拒绝与大众一致是条漫长的路。
”通往天堂的往往是地狱之旅。
今天,当我们拥有一个相对较宽松的环境,个人价值在被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的时代,我看到了托德站在桌子上时那个坚毅的眼神;我听到了托德发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呐喊“船长,我的船长”;我恍然大悟,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但不再胆怯;我明白了,原来今天的生活是跟随着像托德这些勇敢坚持自己的人们的脚步到来的。
基汀老师在那一刻笑了,疲惫但幸福,他预见了他所期望的那一天,他的战士们踏上了征程。
而我想站在“林肯倒下的那块甲板上”说:“船长,我的船长,我们也在路上!”死亡诗社影评(二)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每一天的生命都在为谁绽放?明天的太阳来临前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新的挑战?人们常说生命是短暂的,是啊,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天都是公平的,永远是分分秒秒。
回不去的昨天,流失的今天,迷茫的明天。
难道我们就是这样的生活,这样对待我们的生命。
<死亡诗社>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们不曾精彩过。
So ,sezie the day, save your live 。
校园题材的电影在历史的银幕上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了,不敢说每一部都使我们得到心灵的震撼,但至少让我们明白了原来我们可以拥有不一样的未来。
<死亡诗社> 再一次提醒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也同样是最与众不同,最独一无二的天才。
做我们想做的,不畏艰难,不畏压力,不畏怀疑,不畏一切,勇敢迈开我们的步伐,对全世界嘹亮的呐喊出我们真实的心声。
成长本应该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但现实的残酷总会无情的折断我们梦想高飞的翅膀。
高墙围建的学校,没有体温的家庭温暖,折磨人的社会环境,一浪接一浪得将我们逼向痛苦的深渊,陪伴我们的只有黑暗的白昼,没有曙光的太阳,寒冷的空气,和压在身上的大山。
作为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机构,它的职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模子造人。
传统在学校的字典里永远是圣经般的不可侵犯,硬套的校训,死板的形式。
在掌控教鞭的老师那里没有比这些更让他们感到自豪,而他们奉承出的经典就是要努力制造出言听计从,本本分分,刻苦认真的“乖孩子“。
不准,不准,不准——从不受到怀疑的教育准则,一个精良别致的框架,把学生们放到里面,排码的整整齐齐严丝合缝,老师们从中取悦的是舒服和欣慰,看到的是死水一样的平静,然后他们会“春风得意“的说:“还有比这样的学生更完美的嘛?“。
学生最好的朋友是谁,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可我们的老师中又有几个是在跟学生交朋友。
点名查到,荒谬作业,照本宣科,作为一个老牌的教师这些优势教学方式是他们一贯秉承的指挥棒。
站在讲台前的和坐在教室里的似乎是化不开的冤家,解决敌意的矛盾被当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事实真的是那么的难吗?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他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照着书本讲内容,因为那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所要做的是教会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灵感受学科中的奇妙,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推开心门走向多彩的未来。
这些难吗?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永远不求回报的为孩子付出,宁愿倾其全部来满足孩子的愿望,这些都没有错,可是父母却恰恰忽视了健康成长的重要,而这又比什么都更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快乐和幸福。
父母和孩子没有解不开的隔膜,他们之间需要的是坦诚的交流,积极的鼓励,平等的对待,永远的支持,宽容的理解,耐心的教导,和敢于说出的爱。
影片<死亡诗社>中一群具有鲜明个性的青年,在一所书院气浓郁的古典学院里,他们被雕刻的高雅精巧,美轮美奂,但糟糕的是他们丧失了一个青年人的朝气,没有了异想天开的胆量,淡忘了青春所赋予他们的活力。
可是,他们是幸运的,这时一个不同寻常的老师,keating走入了他们世界,拨开了他们心门的迷雾,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奇迹不是不能发生的。
当一个老师吹着欢快的小调走入教室,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谁敢相信眼前的竟然是他们的“老师“。
同学们面面相觑,糊涂的思量着这个行为古怪身材矮小新老师,没人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因为从来没有哪个人是这样讲课的。
课后不约而同各种评价成为了学生们的议论内容,这个新老师开始吊起了大家的胃口。
调查发现keating曾有有过一段让人羡慕的的青年时代——死亡诗社。
同学们掩埋在内心的激情被从新点燃,于是他们决定将诗社继续延续下去,因为这才是他们想要的。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全部自信与独立;它引导着你,鼓舞着你,激励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华与高贵信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
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
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
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
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
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基廷老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他彬彬有礼地微笑着,就像一个性格温吞随和的中年男子,这副具有欺骗性的外表不仅与他后来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色调,也为他成为世俗社会牺牲品这一悲哀结局涂抹上了一层浓烈的生命质感。
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以轻快哼唱的小曲带领学生们远离井然有序的教室,表面上离经叛道,却直指生命。
他让学生们停下浮躁的脚步,去面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照片,去聆听“卡匹迪恩”这句静默的忠告,去感悟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消亡。
基廷的课总是充满意外和激情,他告诉学生,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告诉学生,如果站在讲台上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那么不妨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他面前排队行走,从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
他让学生们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己的诗歌,告诉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一个梦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感知。
他摒弃了刻板与教条,不用教鞭和体罚,却以诗歌、音乐、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
他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导师,更是激励他们成长的精神之父。
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
而“卡匹迪恩”这个古老的诗句,也像一个神秘的咒语,将学生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地,并且拥有了与世俗抗衡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