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 Society)的视听语言分Dead Poets Society编剧: Tom Schulman导演: Peter Weir主演: Robin Williams上映年度: 1989语言: 英语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又名: 春风化雨关于《死亡诗社》的评论自从其上映的1989年起至今已不计其数,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不会错过这部充满了话题的杰作。
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刻画、情节设计、主题选取还是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非常多值得研究的话题点。
本文我们将选取视听语言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整部《死亡诗社》总共有900多个镜头切换,看似安详缓慢又不乏激情和煽动,可见导演对影片拿捏的精准与老到。
在信马由缰的写意节拍中,导演带领着观众们走入了一座压抑而传统的预备学校。
这里有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建筑和美好的自然风光,有古董一样保守的老师和校长,有十七八岁对未来充满渴望又被学业压抑的男孩子们,有英俊儒雅不落俗套的基廷老师,有与梦想有关的死亡诗社与仲夏夜之梦……在这一系列人物和情节的组合下,在看似美好却又总是不见阳光的田园风光中,我们参与到了一个充满了抗争与压抑、矛盾与妥协的青春校园故事。
虽然结局是出乎预料的让人心痛,但是却不并能够被定义成悲剧。
尼尔死了,基廷老师走了,但是希望还在,正如影片名出现时黑色的背景下点燃一株蜡烛的镜头,虽然刺眼却给人希望,这希望虽然不够强大,却令人振奋。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油彩画带有着很强的隐喻意义,和后面影片的三个男主人公遥相呼应,尤其中间那个孩子低头的状态更是跟托德的人物性格相对应。
影片中间基廷老师让学生们观看师兄们照片的情节也与开头这个油彩画面形成呼应。
同时,这种油彩画又和整部影片压抑的背景环境想映衬,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基调。
可以说《死亡诗社》中场景气氛的把握对于情绪的引导有着高超之处。
下面我们看一下影片开头这种手法的运用。
影片来头象征希望之光的烛光并不长久,转而镜头摇起看到的是两个古板严肃的老师点燃的蜡烛,他们谓之“智慧之光”。
接着,苏格兰风笛声响起,一群身着黑色学生制服的学生高举印有“传统”的旗帜,步入一个犹如教堂般的会场,红色的旗帜与其上写的“Tradition, Honor, Discipline, Excellence”在肃穆严肃的场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制作者运用了一个全景构图,同时让演员从台阶上走下的方式,将这四面旗帜全部展示了出来。
一个跟镜头渲染出了开学典礼的压抑感,之后一个俯视角给出了整个礼堂的全景,局促和压抑的感觉被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把原本空旷高挑的建筑感觉完全颠覆。
之后给众人的群像镜头表现出了各种不安与紧张,所有人起立说出“Tradition, Honor, Discipline, Excellence”时那种僵化又富有纪律感被压抑感被导演很好的捕捉到,这所学校的严厉与刻板不言而喻。
之后伴随着校长古板自负的慷慨陈词,导演非常巧妙的抓住了几个男主人公的情绪,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做了铺垫,手法看似轻描淡写却非常老到。
尼尔的乐观洋溢,托德的羞赧以及其他男主人公们的形象都一一被表现出来。
整体气氛依旧是躁动、不安的,学生们的表情与小动作即便放到今天的学校里面都依旧是生动并且准确的。
对于基廷的出场介绍镜头设计非常巧妙,没有传统的正面镜头,给出一排老古董严肃的侧脸,虚化基廷的身影。
之后自然变焦虚化这些老师给出基廷的清晰面孔,巧妙的烘托出了基廷的形象。
学生和家长们好奇又复杂的表情以及基廷自己略带腼腆却又透着儒雅潇洒的姿态为后面情节的推动埋下了伏笔。
俯角给出学生和家长们骚动张望的群像,让观众会感觉到自己仿佛就站在台上,感受到了压力和不安。
之后典礼结束之后的校园场景更是将压抑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纷闹的声音和场面,鸟遮天蔽日的飞起,夜幕和肃杀的树林将校园笼罩起来,不着痕迹的将自己想表达的情绪流露了出来。
之后就是进入宿舍的场景,同样是一片混乱。
为后文师生一起抵抗压抑的气氛做出铺陈。
后面有两个场景非常能体现导演处理狭小空间的能力。
一是基廷老师要求撕书的那一幕,撕书过程由一开始的无人敢撕,到后来的一起撕书,短短一段蒙太奇将整个过程很好地节奏化处理了,与此同时那犀利的撕书声似乎成为了这一画面场景的最好伴奏。
接下来,后面基廷老师在走道中为大家讲解为什么写诗,镜头摆在了学生的视角,当所有人都俯身蹲下倾听同样蹲下的基廷老师的讲解时,镜头的位置正对基廷,并形成参与感。
同时,在一个狭小的拍摄空间中也因为这样巧妙的机位处理,使得除基廷外13位同学同时出现在了画面里,这样的构图显得非常饱满和真实,令人赞叹导演处理狭小空间多人参与的拍摄技巧。
第二段在七个孩子趁着黑夜跑进山洞的戏中。
孩子们经过奔跑进入到山洞里,在整体昏暗的氛围中,山洞上方透露下来的微弱月光和电筒的光束将重点人士的面部打得十分清晰,在画面中非常抢眼,也塑造了尼尔等人高大的形象气质。
在长镜头的使用上导演很具匠心。
孩子们在跑向山洞那一幕有一个追着孩子们身影的20秒长镜头。
这段画面的构图十分经典,地平线、人物的比例恰当,虽然光线很暗,但是人物的轮廓非常清晰,当他们消失在浓雾中后,他们的电筒所透的微弱的光线还可以从浓雾中看到。
加之风格诡异的音乐,让观众们非常揪心。
对于充满重重浓雾的未知黑暗世界,孩子们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究竟下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这一切都吸引着观众继续关注下去。
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孩子们不畏艰险寻找梦想的执着,或许导演的用意仅仅是渲染气氛,给影片增加看点,也或许导演在暗示死亡诗社的未来不容乐观,但是正是这种引人思考遐想的手法让影片的观赏性变强。
整部戏的节奏可谓缓慢,但是导演在其中安插了能够调动气氛的紧张场景。
在基廷启发托德创造诗歌的时候,镜头随着基廷激情启发和大幅度快速的走位迅速旋转起来,把气氛推向高潮的同时将托德这个内敛的孩子迸发激情的过程描摹的生动而有冲突感。
这样一个使用镜头的过程迅速对托德以及其他所有孩子造成了冲击,带动孩子们以及观众们一起找到亢奋的情绪。
另外,孩子们趁夜晚逃出宿舍的过程中狗叫以及值班老师被惊醒的片段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迅速拨动观众的神经,产生紧张的情绪。
《死亡诗社》中师生站上课桌的戏有几段,每一段的情节和情绪都被这一举动推动起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第一次基廷站上讲台之后,镜头迅速给到了孩子们仰视的视角,为观众提供了很强的参与感。
之后镜头给孩子们的时候又使用了基廷俯视孩子们的视角,整个教室都收于观众的眼底,配合基廷的授课内容,观众们可以直观的体验到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这一想法。
另外一个经典的站上课桌的戏是整个影片结尾的高潮部分,基廷老师来教室取回自己的东西,托德一反常态的冲上课桌大喊“哦,船长,我的船长!”这一贯穿影片的台词。
之后很多同学随之站上课桌,伴随着古板的老师穿梭其间无力的阻止,最后以基廷的视角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稳定构图,这一镜头一向被引为经典。
导演同时没有让所有的孩子都站起来,这体现了冲突和观念的差异,有些孩子虽然接受过基廷的启发,但是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追求和对纪律的敬畏。
这样穿插错落的镜头布置不但更合乎情理,而且形成了更好的镜头感觉,给处于仰视视角的观众以最大的冲击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这一场景下导演配给的雄壮音乐以及基廷复杂的表情,这些都是这一镜头能从经典变为伟大不可或缺的元素。
最后我想说说整部片子最能给我震撼的两个场景,尼尔自杀前面对窗户裸身戴上荆棘编成的皇冠以及之后其父母悲伤的场景,以及托德在听说尼尔自杀的消息后在大雪里狂奔的镜头。
尼尔的自杀是这部片子里最为震撼也最为令人意外的情节。
他面对窗口打开窗子,面对风雪裸身戴上荆棘皇冠的场景仿佛如大卫一般,给人极度的肃穆感,同时令本就揪心的观众产生高度的不安。
但是这时恐怕大部分观众都无法想象后面的情节发展,只是能够感受到尼尔的无助与最后时刻略带逃避的坦然。
光影打在尼尔脸上,显得轮廓清晰,眼睛深陷。
视觉冲击力之强令人拍案叫绝。
之后尼尔死后其父母痛苦的场景也没有正面给出,仿佛旁观者隔着门观望一样,哀而不伤的气氛处理尽显大师风范。
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激发观众的联想与思考,可见导演对技巧使用的娴熟与大气。
托德在大雪中狂奔的镜头也是这部电影最为精彩的镜头之一。
茫茫雪原,不知道何处是去处,何处是归途,清算了过去的梦想所带来的悲哀与代价,也预示了无助与残酷的现实。
托德渐渐跑远形成一个黑点,预示着主人公们的渺小无助和挣扎,让观众产生了同情、惋惜甚至有点支持他们的感受。
这也是导演精心留下的余味。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添加对于本片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并非视听语言范畴内的,而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所能体会到的感受。
道德与自由永远是高尚的艺术家们永恒的追求。
我们身处这个商业片泛滥的时代,有时候并非是社会群体思考的惰性带来了商业片,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大片造成了观众的懒惰。
每一个人作为个体都是具有与生俱来的良知与后天形成的信仰的,其实一流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流作品永远是有市场有未来的。
比如前几天上映的《阿凡达》,几乎每一个看过的人都在跟我说这部片子将载入史册,一定不能错过这个近几年少见的巨制。
这样作品的伟大之处无需评论家与史学家进行评述,观众就可以将其定性了。
另外一点,《死亡诗社》的主题即便放在今天也不算过时,它所带来的永恒性的美感和思考价值是令我们高山仰止的。
观众都会心悦诚服的对这样一流的作品保持尊重的,看过之后还会被再去翻出来细细品味几遍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多了,《死亡诗社》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喜欢一句话:“哀而不伤是为人为文的大风范。
”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肃穆感更带有希腊悲剧式的意味,没有对于痛苦的描摹,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处处都是冷静的视角与成熟的沉默。
基廷最后落寞的坦然,尼尔绝望的赴死,托德无声的奔跑。
都带有塔可夫斯基所说的艺术家所应保持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