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着书《兵法》,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
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
百战百胜秦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
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
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
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
因功晋升为国尉。
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
秦国以郢都为南郡。
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
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
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
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
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
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
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
”于是派人报告赵国。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
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
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运筹帷幄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
刘邦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有两位头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
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
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面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
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态,我却能够使用他们。
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范增,但他却不信任。
这就了被我攻灭的原因。
”决胜千里【成语故事】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出其不意【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典故】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高干在并州据地称王,河东卫固、范先表面要求任太守,实际与高干暗通,曹操没有让他们任太守,由杜畿担任河东太守.杜畿说自己孤身前去赴任,让卫固感到出乎意料,然后分化他们来巩固地位.攻其不备攻其不备意思是趁敌人还没有准备时进攻.出自<孙子.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攻打固陵,屡打不下,部下孙静献计说: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从正面攻打.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你给我一支兵队从那里包抄固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定能取胜.孙策同意了,同时下令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长期作战的感觉,还命人多点灯,看似大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到达固陵附近时,王朗大吃一惊,忙派周昕迎战,周昕不敌,战死,不久固陵就陷落了,会稽一带被孙策占领.在对方毫无准备时,给予迅速的一击是一种战略.生活中只有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才冷静能面对突发事件.【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声东击西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
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
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
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没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孟氏注:“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 郭仲晦云,用兵以持重为贵,盖知彼知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百战百胜之术也。
” 毛泽东《论持久战》八一:“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亦作“ 知己知彼”。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 鲁迅《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
”腹背受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典源出自《魏书.卷叁五.崔浩列传》.崔浩,字伯渊,北魏东武城人.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足智多谋,军国大计皇帝皆会与之商讨而后行.泰常元年(西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黄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请求借道,明元帝与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大臣们都认为:函谷关是天险,刘裕不可能破关西入,他声称要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难以预料.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向西.明元帝打算采纳大家的意见.崔浩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司马休之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很久了.现在趁着姚兴死了,儿子姚泓能力不行,兴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刘裕必定是想攻入关中.一般来说,猛烈躁进的人,不会考虑后患.现在如果阻断刘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这样反而使姚泓平安无事,而我国却招来敌人.如今我方兵马粮食都不足,不适合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北敌就会趁机进攻,赶去救援北方,则东州又会发生危险.倒不如将水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出兵堵住他东师之路.这就是所谓『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如果刘裕得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胜,我们也不会失去救援邻邦的美名.刘裕就算取得关中,远离本土,难於固守.刘裕不能固守,最终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所以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就能坐观成败,让两虎相斗而我们坐收长远之利,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们还是认为:「刘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关,就会进退无路,腹背受敌,这应当不是他的目的;而且万一刘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马绝对不会出函谷关来援助我们,那时我们就糟了.刘裕扬言西行,其实是想北进来偷袭我们.」最后明元帝还是采纳大家的意见,派兵阻拦刘裕,结果被打败,这时才悔恨没有用崔浩的策略.后来「腹背受敌」被用来形容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草木皆兵“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
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