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钢筋工程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1新建武汉至宜昌铁路工程xx西站站房工程施工图1.2 《钢筋混凝土工程规范》GB50204-20021.3 xx西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4 国家、铁道部、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发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

1.5国家、铁道部颁发的现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数主体一层(局部2层),屋面为钢筋混凝土屋面。

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三种钢筋。

承台、地梁为二级热轧带肋钢筋、三级热轧带肋钢筋和一级光圆钢筋,主体结构为三级热轧带肋钢筋、二级热轧带肋钢筋,箍筋为一级光圆钢筋、二级热轧带肋钢筋。

三、施工准备3.1 材料及主要机具:3.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

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

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3.1.2 成型钢筋:必须符合配料单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并应有加工出厂合格证。

3.1.3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铁丝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3.1.4 垫块:用砼垫块,厚度同保护层,或用塑料卡、拉筋、支撑筋。

3.1.5 主要机具:钢筋钩子、撬棍、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3.2 作业条件:3.2.1 钢筋进场后应检查是否有出厂证明、复试报告,并按施工平面图中指定的位置,按规格、使用部位、编号分别加垫木堆放。

3.2.2 钢筋绑扎前,应检查有无锈蚀,除锈之后再运至绑扎部位。

3.2.3 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检查已加工好的钢筋规格、形状、数量是否正确。

3.2.4 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水平标高线,柱、墙外皮尺寸线。

3.2.5 根据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处理。

绑扎前先整理调直下层伸出的搭接筋,并将锈蚀、水泥砂浆等污垢清除干净。

3.2.6 根据标高检查下层伸出搭接筋处的混凝土表面标高(柱顶、墙顶)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如有松散不实之处,要剔除并清理干净。

3.2.7 模板安装完并办理预检,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3.2.8 按要求搭好脚手架。

3.2.9 根据设计图纸及工艺标准要求,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四、钢筋加工4.1加工除锈4.1.1钢筋表面形成黄褐色的水秀(色锈)一般可以不处理。

4.1.2陈锈呈红褐色,表面有铁锈粉末,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连接力,一定要清理干净。

4.1.3老锈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有颗粒或片状的分离现象,不得使用。

4.1.4选择除锈机除锈,钢筋调直除锈和人工除锈相结合的除锈方式4.2钢筋调直4.2.1钢筋使用前必须经过调直程序。

调直的质量要求是:钢筋平直,无局部曲折和慢弯,表面无损伤4.2.2钢筋切断:检查钢筋断料尺寸,其偏差应在规定范围内;钢筋的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弯起,裂纹等缺陷。

4.3 钢筋的弯曲4.3.1 Ⅰ级钢筋端部作180度弯钩时,其弯弧内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Ⅱ级钢筋末端作135度弯钩时,弯弧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III级钢不小于5倍),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3.2 箍筋弯钩的弯弧内径除满足上条外,还应不小于受力筋直径;箍筋弯钩为135°,平直部分对于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d。

4.3.3质量要求1)钢筋形状正确,平面上没有翘曲不平现象。

2)钢筋末端弯钩的净空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

3)钢筋的弯曲点处不得有裂缝,对于II、III级钢筋不能弯过头再弯回,严禁重复弯曲。

4)钢筋成型后的允许偏差为:全长+10mm,弯起点位移+20mm,弯起钢筋的弯起高度+5mm,箍筋边长+5m五钢筋的连接本工程的钢筋接头方式:钢筋直径大于Φ18时采用直螺纹连接;小于等于Φ18时采用搭接绑扎。

5.1 钢筋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5.1.1 框架柱主筋直螺纹连接1)钢筋直螺纹连接接头要避开非连接区,相邻接头错开35d.2)框架柱上柱较大直径钢筋与下柱钢筋采用变径套筒进行连接,相邻接头错开35d且避开梁下加密区,多余钢筋采用插筋锚固,锚固长度≥1.2L ae 5.1.2梁主筋直螺纹连接1)梁通长筋接长采用正丝直螺纹套筒,另一端头因有弯钩,无法旋转,采用反丝直螺纹套筒连接。

2)梁下部通长筋连接接头距离弯起钢筋弯起点不宜小于10d(d为接头钢筋直径)。

3)梁纵向通长筋相邻接头错开35d,上部面筋宜在跨中1/3范围内连接,下部底筋宜在支座两端1/4范围内连接。

5.2 直螺纹连接技术要求5.2.1 材料内容及要求1)钢筋套筒材质为45号钢,供货单位应提供质量保证书及出厂合格证2)螺纹直径及丝头长度要与套筒相匹配。

如下表:5.2.2 施工准备要求1)参加滚压直螺纹接头的工人必须进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操作。

2)钢筋应先调直再加工,切口端要与钢筋轴线垂直,端头弯曲、马蹄严重的要切去。

5.2.3 施工工艺1)、工艺流程预接:钢筋端面平头——剥肋滚压螺纹——丝头质量检验——利用套筒连接——接头检验现场连接:钢筋就位—拧下钢筋保护帽和套筒保护帽—接头拧紧—做标记—施工质量检验2)、钢筋丝头加工a 按钢筋规格调整所需的调整试棒,调整好滚丝头内孔最小值。

b 按钢筋规格更换涨刀环,并按规定的丝头加工尺寸调整好剥肋直径尺寸。

c 调整剥肋挡块及滚压行程开关位置,保证剥肋及滚压螺纹的长度符合丝头加工尺寸的规定。

d 钢筋丝头加工完成、检验合格后,要用专用的钢筋丝头保护帽或连接套筒对钢筋丝头进行保护,以防螺纹在钢筋搬动或运输过程中被损坏或污染。

3)、使用扳手或管钳对钢筋接头拧紧时,只要达到力矩扳手调定的力矩值即可。

4)、钢筋端部平头最好使用台式砂轮片切割机进行切割。

5)、连接钢筋注意事项:a 钢筋丝头经检验合格后应保持干净无损伤。

b 所连接钢筋规格必须与连接套筒规格一致。

c 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从一头到另一头一次连接,不得从两头往中间或中间往两头连接。

连接钢筋时,一定要将待连接的钢筋丝头拧入同规格的连接套之后,再用力矩扳手拧紧钢筋接头;连接成型后用红油漆做出标记,以防遗漏。

力矩扳手不使用时,将其力矩值调整为零,以保证其精度。

6)、检查钢筋连接质量;a 检查接头外观质量应无完整丝扣外露,钢筋与连接套之间无间隙。

如发现有一个完整丝扣外露,应重新拧紧,然后用检查用的扭矩扳手对接头质量进行抽检。

b 用质检力矩扳手检查接头拧紧程度。

7)、直螺纹接头试验a 工艺检验:设备进场后,对每种规格的钢筋接头分别做一组试件,做单向拉伸试验,要求达到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

同一施工条件下,采用同一批材料的同等级、同型式、同规格接头,以500个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和验收,不足500个也为一验收批,每批取3个试件做单向拉伸试验。

b 当三个试件抗拉强度均不小于该级别钢筋抗拉强度的标准值时,该验收批定位合格,如有一个试件的抗拉强度不符合要求,应取六个试件进行复试。

复试中仍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时,则该验收批定为不合格。

Φ25Φ23.6±0.2 M25.58X332.5~34≥11Φ28Φ26.6±0.2 M28.5X336.5~38≥11Φ32Φ30.5±0.2 M32.5X338.5~40≥12Φ36Φ34.6±0.2 M36.5X341.5~43≥135.2.5 质量保证措施1、滚轧丝头的质量控制:1)外观及外形质量:钢筋丝头螺纹应饱满,在规定的螺纹有效长度内,螺纹大径低于螺纹中径的不完整扣,累计长度不得超过三个螺纹周长,对于螺纹上翘起的硬皮可用铁刷清除。

2)螺纹尺寸的检验:用通止规检验螺纹的尺寸,要求钢筋丝头插入通止现后,端部在通止规上下限范围内判为合格。

5.3 绑扎搭接1)梁板中直径小于Ф18时采用绑扎搭接。

2)梁板钢筋绑扎搭接接头分四根错开1.3l lE,同一截面接头百分率25%,搭接长度1.2L aE 。

六钢筋绑扎施工6.1 绑柱子钢筋:6.1.1 工艺流程:套柱箍筋→ 直螺纹连接竖向受力筋→ 画箍筋间距线→ 绑箍筋6.1.2 套柱箍筋: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接柱子钢筋。

6.1.3 直螺纹连接竖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之后,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按03G-101执行。

1)连接接头的位置应相互错开且避开加密区。

连接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当采用机械接接头时,从任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35倍且不小于500mm的区段内,有接头钢筋面积占钢筋总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

6.1.4 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6.2 柱箍筋绑扎6.2.1按已划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宜采用缠扣绑扎。

6.2.2 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

6.2.3 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筋交错布置,并绑扎牢固.6.2.4 抗震要求:柱箍筋端头应弯成135°,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10d(d 为箍筋直径)。

6.2.5 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及加密区内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如设计要求箍筋设拉筋时,拉筋应钩住箍筋。

6.2.6 柱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主筋外皮为25mm,垫块应绑在柱竖筋外皮上,间距一般1000mm,(或用塑料卡卡在外竖筋上)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准确。

当柱截面尺寸有变化时,柱应在板内弯折,弯后的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

6.3 梁钢筋绑扎:6.3.1 工艺流程:模内绑扎:画主次梁箍筋间距→ 放主梁次梁箍筋→ 穿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 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 穿主梁上层纵向架立筋→按箍筋间距绑扎→ 穿次梁上层纵向钢筋→ 按箍筋间距绑扎模外绑扎(先在梁模板上口绑扎成型后再入模内):画箍盘间距→ 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铺横杆数根→ 在横杆上面放箍筋→ 穿主梁下层纵筋→ 穿次梁下层钢筋→ 穿主梁上层钢筋→ 按箍筋间距绑扎→ 穿次梁上层纵筋→ 按箍筋间距绑扎6.3.2 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6.3.3 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问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6.3.4 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

6.3.5 绑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