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淄博模拟)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
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C.从人治走向法治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解析:选D 《权利法案》的颁布,结束了王权专制,使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故A、C 两项错误;光荣革命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故B项错误;材料中最后一次革命,革命的方式被改良取代,故D项正确。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
”这一事件说明( )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D.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解析:选D 题干中的这个事件正是议会与首相相互制约的典型事件,故D项正确。
3.(2017·菏泽模拟)恩格斯曾说:“(英国19世纪初)下院通过它的贿选问题委员会宣布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A.营私舞弊充斥各个社会领域B.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C.腐败已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D.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说明当时能否当选为议员与财产关系重大,体现了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故B 项正确。
4.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
”该《法案》的颁布( )A.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C.使英国公民获得了普选权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解析:选B 材料中“腐朽选区”指的是原来的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的选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指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兴起的阶层,因此降低选举权的财产限制主要是打击了原来的土地贵族,有利于保障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权力,故B项正确。
5.(2016·商丘模拟)“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D.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解析:选C 材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分权保障了美国的民主,二是分权也牺牲了效率。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全面概括了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解析:选D 根据材料其强调的是民情,而民情之中则主要是指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故D项正确。
7.2016年又是美国大选之年,而近些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
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B.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不断扩大C.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D.美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解析:选A 总统拥有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
“一党政府”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两党政府”选民比例说明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故A项正确。
8.(2016·临沂质检)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
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B.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C.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D.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解析:选D 材料“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政府机构公职人员选举产生,行使权力的同时受到其他法定权力部门的制约,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故D项正确。
9.(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
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
这主要是因为( ) A.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共和派一票定共和,所以共和派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故A 项错误;法国政权稳定是一种表象,材料是问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体现了法国政治结构中的分权制衡的作用,故C 项正确;在法国政体中总统不仅是形式上的总统,也是事实上的总统,故D项错误。
10.(2017·皖南八校联考)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部分内容的比较。
A.法国最早实践了分权政治B.德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C.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D.都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解析:选C 美国1787年的三权分立原则,就远早于法国,故A项错误;德国1871年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近代民主政治的范畴,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11.(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
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
据此观点可推知( )A.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B.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D.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可知德意志帝国潜伏着危机,故B项正确。
12.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
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这表明( ) A.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B.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C.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D.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解析:选C 材料“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
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依法行使立法否决权,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
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
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
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
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
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
(12分)(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不同时间段中地方政府制度的内容归纳概括。
第(2)问,首先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
就英国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把《大宪章》、《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在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梳理出来,强调它们保证社会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中国来说,应先指出传统的专制,然后指出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学习西方,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最后作出小结。
答案:(1)特点: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2)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
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
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
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
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
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
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